首页期刊导航|语言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言研究
语言研究

黄树先

季刊

1000-1263

027-87559504

430074

武汉武昌珞瑜路1037号

语言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汉语语言文字学学术刊物。研究汉语语言、文字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汉语语文的教学问题,刊登有关汉语语言、文字、词汇、语法及语言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等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晋语表消极感受的"好X"感叹构式——兼论南北"好X"的差异及其历史来源

    宗守云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语存在一种表说话人消极感受的"好X"感叹构式,这种感叹构式和南方方言的"好X"有本质的不同.南方方言的"好X"是普通句法结构,句法形式常规,形义关系透明,用法自由;晋语的"好X"是表说话人消极感受的构式,句法上有特异形式,形义关系不透明,用法上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南方方言和晋语的"好X"都是从近代汉语"好X"发展来的,南方方言"好X"是从近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晋语"好X"是从近代汉语普通句法结构发展为构式.

    晋语"好X"普通句法结构构式

    汉语史上"程度副词+VP+QP"构式的分化、类化与反类化

    魏兆惠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史上有程度副词后接动作动词和不定量数量短语的构式("程度副词+VP+QP"),近代汉语早期"略、稍、颇"进入这一构式中表示低量,由于清代"颇"低量义消失,高量义凸显产生词汇压制,使得构式义分化,"颇+VP+QP"的高量义也凸显,进而类化出"很+VP+QP"构式.现代汉语"很+VP+QP"的某些特征又对"颇+VP+QP"产生反类化.汉语史的不同阶段"程度副词+VP+QP"分化为表示低量的"略/稍/颇+VP+QP"和表示较高量的"很+VP+QP""颇+VP+QP".

    "程度副词+VP+QP"构式分化类化反类化

    交际互动中"对"的功能扩张:基于构式竞争的视角

    骆琳杨婉君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中,"对"和"是"作为应答语,表示确认、赞同等意义,在自然会话中高频出现,且话语功能重合度高.然而,在交际互动中,"对"的功能呈现扩张趋势,一是应答功能的扩张,"对"朝着回应话语标记方向演化;二是向"是"的功能扩张,"对"占据"是"的优先回复位置.基于构式竞争理论,文章认为由于"对"的高频使用及多能回应功能,使"对"和"是"使用倾向呈现分化;"对"强势的篇章应答功能,使得"是"的应答范围受到限制,回应功能聚焦于事实事理类和对上阶类引发语;而主观判断义、强表达性、弱主观冲突和适切口语语体则是为"对"提供竞争动力的四大动因.

    功能扩张构式竞争语用动力

    参照点关系的延续与变化——"大抵"的语法化研究

    张福通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名词性成分为源头,"大抵"分别演变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和情态副词.范围副词用法主要用于限定表示事件和数量的结构,程度副词用法则用于说明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它们都表示"约量"义.由于参照点关系发生变化,凸显"约量"让位于凸显不确定性,"大抵"因而演变为表示可能认识情态的副词.

    参照点关系大抵语法化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来源及演变

    汪航葛平平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来源于元代北方汉语与蒙古语的语言接触.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前身是元代的程度副词"哏".元亡之后,因语言政策制约,程度副词"哏"在明代书面文献中消失,但其用法长期保留于北方汉语底层口语中,在少数文献中以"狠"的面貌出现.清中期以后,由于语言明确性的要求,文字功能开始分化,出现程度副词"很",逐渐取代"狠"为专职程度副词.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经历了不同的字形变化,元代为"哏",明代为"狠",清中后期"很"和"狠"混用,最终在现代汉语中"很"专职担任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很"语言接触语言政策历时演变

    从全称量化的动词短语到频率副词——以"动不动"和"三不知"为例

    杨作玲宋云云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率副词"动不动"和"三不知"都由全称量化义的动词短语发展而来.通过隐喻从量域投射到频率域,语义演变的路径是"全量肯定>高频"、"全量否定>低频".它们都是在"(S)+动不动/三不知+VP"结构中发生语法化,但演变为副词的机制不同:"动不动"是小句整合的伴随结果,"三不知"是对话题化操作移位后的结构重新分析的结果.副词"动不动"和"三不知"都有反预期功能,前者源自与常理相背的语用推理,后者源自出乎说话人意料的语义蕴含.

    全量频率小句整合话题化移位反预期

    "云膜、云壑"及"云上"等释义补正——《汉语大词典》修订手札六则

    谢荣娥华学诚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大词典》"云膜、云壑"及"云上"等六个词条,或者义项不齐备,或者释义不准确,甚至缺失基本义、常用义.文章将其区别为多义项缺失和单义项缺失两类,举例分析,予以补正."云膜、云壑"属于前一个类型,或者缺失基本义、复合初义,或者缺失很重要的转义,以致没能构建出词义系统."云上"等属于后一个类型,基本义和词义系统基本完整,但缺失了很常用的引申义.

    云膜云壑云脚释义修订《汉语大词典》

    前蜀杜光庭记传类文献词语考辨数则

    张学瑾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蜀道教学者杜光庭撰述了大量记传类作品,其用语能够较好地反映晚唐五代语言的真实面貌,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选取作品中6条词语,对其词义展开考辨:"龛子"是用以容纳人或物品的器具,"煦工""煦力"指受雇出卖劳力,"功煦"则是出卖劳力之人,"力"指财力、财富,"轻果"为轻率、冒躁义.考证中参考了《汉语大词典》与《近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辨析并指出其在收词、释义与引证等方面的疏漏,揭示了道教记传类文献对辞书编纂的价值.

    杜光庭记传类道经词义考辨

    陕南蓝家湾客家话的特殊变调及相关问题

    付新军李曼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家湾客家话前字阴平和前字去声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存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变调模式:A调式、B调式和C调式,三种调式各有不同的条件限制.文章认为B调式是一种受语法、语义条件限制的音义变调,而C调式主要是因为从权威方言借词的结果.

    蓝家湾客家话连读变调音义变调词调

    从感叹到主观大量——"主之谓"结构在西南官话中的演变

    张耕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洪雅方言,考察西南官话表程度义的"之"字句的语义演变,发现:表程度义的"之"并非来源于指示词的直接虚化,而是来源于"主之谓"结构的句式演变."主之谓"结构在感叹语气的条件下独立成句,由语用推理得到主观大量含义;"之"负载了句式的主观大量含义,因而被重新识解为表程度义.此演变的认知过程是语境诱发的从感叹行为到感叹原因的转喻.

    洪雅方言"之""主之谓"感叹主观大量语用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