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核物理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核物理评论

靳根明

季刊

1007-4627

jcwang@impcas.ac.cn

0931-4969371,4969374

730000

兰州市31号信箱

原子核物理评论/Journal Nuclear Physics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核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核物理学会会刊。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物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反映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评述性文章,及时报道核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核学科的发展及应用。读者对象为:广大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工农矿医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子星状态方程的天文和实验室研究

    李昂
    308-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子星致密物质的状态方程具有核天体物理、天体物理、致密QCD相结构等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意义,对星体的结构、形成和演化等起决定作用.LIGO实现引力波直接探测更是开启了中子星研究的黄金时代.本工作介绍结合核物理和天文对中子星奇异相变、超子疑难、温度和频率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将基于目前的多信使观测和状态方程微观参数的模型计算简述区分不同类型中子星的可能方法.

    中子星状态方程引力波奇异相变超子

    大质量中子星内部强子-夸克混杂相的研究

    琚敏武旭浩胡金牛申虹...
    318-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质量中子星的核心密度可达5~10倍饱和密度,很有可能发生强子-夸克退禁闭相变.在本工作中,研究了强子-夸克混杂相的结构性质及其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子星内部是否存在纯夸克相核心.在此工作中,采用Wigner-Seitz元胞近似描述强子-夸克混杂相,采用自洽考虑了有限尺度效应的能量最小化(EM)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态.通过允许强子相和夸克相具有不同的电子密度,但总电子化学势保持相等,在Wigner-Seitz元胞内实现局部β平衡.本文采用BigApple和NL3两组参数描述强子物质,而夸克物质由加入了矢量相互作用的MIT袋模型描述.研究发现,强子相的对称能斜率越大,相变发生越早,且夸克之间的矢量相互作用可以显著硬化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EOS),有助于增大中子星的最大质量.其他参数,如口袋常数B,也会影响中子星内部的退禁闭相变.结果表明,强子-夸克混杂相可能出现在大质量中子星核心中,并满足当前天文观测约束.

    中子星强子-夸克混杂相

    夸克物质对称能与夸克星潮汐形变的研究

    徐建峰崔磊夏铖君陆振烟...
    325-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夸克物质对称能对夸克物质的状态方程有重要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采用等效质量模型并在夸克质量标度中引入同位旋依赖项来研究夸克物质的稳定窗口.研究结果表明,足够大的同位旋强度依赖参数CI可以显著地增大奇异夸克物质的稳定窗口,从而使计算结果可以同时满足天文观测数据PSR J1614-2230具有1.928±0.017倍太阳质量和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中得到的潮汐形变70≤A1.4≤ 580的约束.与奇异夸克物质的情况相反,u-d夸克物质的稳定窗口会随着同位旋强度依赖参数的增大而减小,从而使u-d夸克星无法支持相应的天文观测数据.最后,发现奇异夸克物质的对称能远大于u-d夸克物质的对称能,并且夸克间的单胶子交换相互作用会导致奇异夸克物质的对称能变软.

    对称能夸克物质夸克星潮汐形变稳定窗口

    含暗物质中子星性质参量的普适关系研究

    杨致浩文德华
    33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暗物质中子星是指物质组成中包含了暗物质的中子星.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含暗物质中子星性质参量的普适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中子星结果类似,含暗物质中子星的相关性质参量之间也存在着普适性关系;暗物质粒子质量和含暗物质质量比例的改变会使含暗物质中子星与普通中子星产生观测上的可区分效应;潮汐形变参数Λ与无量纲引力结合能Eg/M、无量纲转动惯量I/M3之间存在指数形式的普适性关系.

    中子星暗物质普适关系

    核天体物理实验中的原位正电子湮灭测量方法

    林棽宋路洋苏俊陈鑫...
    34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核天体物理关心的热核反应中,有一些反应可以产生短寿命的正电子放射性产物,这些反应产物发射的正电子会在靶中与电子发生湮灭,继而产生一对能量为511 keV的γ射线,通过测量这一对γ射线来得到反应产额,从而计算出核反应截面以及天体物理S因子.近期有研究提出了在实验终端上原位测量正电子湮灭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借助511 keV γ射线对的方向相反特性,利用探测阵列的对向单元进行空间符合测量来压制本底干扰.本工作基于近期自主研发的大型模块化BGO阵列LAMBDA-Ⅱ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LAMBDA-Ⅱ对反应产物原位β+衰变探测效率为(7.6±0.2)%,和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一致.通过原位测量得到14N(p,γ)15O反应259keV共振产额符合瞬发γ射线测量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将来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到核天体物理研究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核天体物理正电子湮灭原位测量天然本底

    探究在质子蒸发道中产生超重核的可行性

    李路琦张根蔡军军周立林...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核系统(DNS)模型下系统地研究了质子蒸发道中产生超重核的可行性.由于Z=114质子壳层的存在,在质子蒸发道中合成F1同位素是合适的.在本工作中只考虑了先蒸发一个质子,然后蒸发n个中子的情况,其他情况由于截面太小而被忽略.与50Ti+243Np和54Cr+239Pa反应相比,未知290,291F1同位素在38S+255Es反应中的产生截面最高,最大截面分别为1.1和15.1 pb.未来随着放射性束设施的升级,42S+254Es是接近稳定岛的一个有希望的弹靶体系,该反应中291-294F1的产生截面估计分别为3.2、6.0、4.0和0.1 pb.

    双核系统模型超重核素熔合反应质子蒸发道产生截面

    弱束缚原子核破裂反应机制研究

    吴艳松张高龙张广鑫林承键...
    35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库仑势垒附近发生的核反应是研究核结构与反应动力学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加速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奇特核可以被产生,因此进一步去理解弱束缚能对于反应动力学和熔合反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量的实验表明,6,7Li和9Be等稳定弱束缚核与重质量靶核的完全熔合截面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计算的熔合截面以及紧束缚核体系推导出的熔合截面相比要低30%左右.为了探究弱束缚核的破裂对完全熔合截面压低的作用,研究弱束缚核的破裂效应与破裂机制便成为人们一个新的关注区域.目前国内外课题组利用符合测量方法针对弱束缚核破裂反应开展了部分研究,认为弱束缚核垒上完全熔合截面压低主要来源于转移反应后生成的类弹核发生瞬时破裂导致的,并给出了不同破裂反应道对于完全熔合压低现象的相对贡献.本课题组基于大立体角覆盖阵列也开展了 6,7Li+209Bi破裂机制研究的相关实验,束流能量为30、40、47 MeV,成功鉴别了 α+α、α+t、α+d、α+p破裂道的瞬时破裂和共振破裂成分,并在6Li+209Bi实验数据中首次观测到了 α+t破裂道,进一步完善了 6,7Li+209Bi破裂反应机制.

    弱束缚核完全熔合截面压低因子破裂反应

    中低能区程函近似的复径迹修正及其对核半径的分析

    王赢鹤庞丹阳陈文棣许祎萍...
    360-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比较了包含库仑力、库仑力+核力实部及库仑力+核力(实部及虚部)三种情况下的程函近似的径迹修正方法.通过入射能为12.5~50MeV/u时16O在12C、63Cu和208Pb靶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计算表明了包含核力虚部的复径迹修正方法的重要性.这样的修正方法对于轻靶、中等质量靶上的计算尤为重要.利用复径迹修正下的程函近似重新分析了入射能约为25~65 MeV/u时轻-重核6-9,11Li、9-12Be、10-15B、11,12,14-18C、14,16-19N、及15,17,19-21O在natCu靶上的总反应截面数据并得到了相应弹核核物质密度分布的方均根半径.Liatard等利用Glauber模型分析该数据得到的方均根半径结果与Ozawa等利用Glauber模型分析入射能约为650~1 020 MeV/u时高能总相互作用截面数据得到的半径结果间整体性偏差为7.7%,而本文半径分析结果与高能结果间的整体性偏差为1.9%.

    程函近似弹性散射核半径径迹修正核反应

    替代比率法中复合核自旋宇称分布对中子俘获截面推导的影响

    颜胜权
    36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稳定核中子俘获截面对于恒星核合成及恒星内部中子密度研究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难以制靶,直接测量极其困难.在前期工作验证了替代比率法可以可靠推导不稳定核的中子俘获截面的基础上,本工作主要讨论了复合核自旋宇称态分布差异对复合核γ衰变概率比的影响.本工作计算了不同自旋宇称态下94Zr*和92Zr*衰变到γ道的衰变概率比,计算结果显示在中子入射能较高的区域复合核自旋宇称态分布差异对γ衰变概率比影响较小.同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显示,在低能区域(18O,16O)的替代反应生成的复合核倾向布居与中子俘获反应生成的复合核相近的低自旋宇称态.本工作的计算和讨论进一步证明了替代比率法推导(n,γ)截面的可靠性.

    替代比率法中子俘获截面不稳定核

    中子诱发d产物的微分反应截面的测量

    刘龙祥孙康易晗卢飞...
    37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源,测量了 12个中子能量点12C(n,d)x的角微分反应截面.利用轻带电粒子探测器阵列(LPDA)⊿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在实验室坐标系下从24.5°到155.5° 12C(n,d)x的角微分反应截面.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符合以前的实验结果.由于缺少实验数据,这项工作为相关数据库的评价及数据库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12C(n,d)x反应角微分反应截面CSNS反角白光中子源轻带电粒子探测器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