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能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能科学技术

万钢

月刊

1000-6931

yzk@ciae.ac.cn

010-69358024

102413

北京市275-65信箱

原子能科学技术/Journal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195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性学术与技术兼顾的原子能类核心期刊,先后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Compendex》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方正Apabi电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收录,并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主要刊登核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旨在促进核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核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间的交叉渗透,推动核科技在国民经济方面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与展望

    郭冰杨磊郑云张英逊...
    19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等实验设施,开展了核物理基础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在质子晕核破裂机制、不稳定核衰变新模式、核天体反应深地高精度测量、激光驱动核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本文评述了"十四五"期间原子能院在核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原子能院未来在核物理大科学装置、特色中小型装置、核理论、新型实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核反应核结构核理论核天体物理激光核物理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新突破

    王驹陈亮周志超赵星光...
    217-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5月6日,国家原子能机构批复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工程立项建议书。2021年6月17日,地下实验室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地下实验室阶段,实现了新的突破。本文介绍近五年(2019-2024)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场址评价、缓冲材料、工程技术、岩石力学、放射性核素迁移和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建设及研究开发的新进展。

    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

    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杜进黄旭虎宋志浩马承伟...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药物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准医学的基石,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委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对中国放射性药物的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规划发布以来我国医用同位素制备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的新型放射性药物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放射性药物的申请和审批现状,并对放射性药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发展现状趋势

    金属铀氢化腐蚀研究进展

    汪小琳
    24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铀在核能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铀元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极易与环境中的气体、液体甚至固体介质发生反应引起表面腐蚀。金属铀的氢化腐蚀既是关系铀材料长期贮存安全性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也是核材料腐蚀科学研究领域当前最活跃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铀-氢反应基础及氢化腐蚀的危害,围绕金属铀氢化腐蚀动力学及氢化物形核长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重点讨论环境因素、材料学因素对铀氢化腐蚀行为的影响。

    氢化腐蚀氧化层材料学缺陷

    钍基熔盐反应堆内化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李晴暖窦强赵中奇耿俊霞...
    25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熔盐反应堆是第四代核能系统中唯一使用液态燃料的反应堆,在钍基熔盐反应堆研制和运行中有许多直接与化学相关的关键问题,堪比"化学堆"。于是,因熔盐反应堆研发和运行的需要诞生了放射化学在裂变能利用中的一门新分支学科——熔盐反应堆化学。本实验室利用加速器驱动的中子源和Y能谱分析技术开展了钍基熔盐反应堆化学研究。本文介绍了钍铀转换中间核素233Pa和裂变产物131I及95Nb在熔盐反应堆模拟燃料盐中分布和行为的研究进展。基于对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熔盐反应堆实验装置运行中的燃料盐、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等相关若干问题分析,提出了在钍基熔盐反应堆框架内熔盐反应堆内化学方面应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钍基熔盐反应堆运行的化学检测和诊断、影响熔盐氧化还原电势的因素、熔盐氧化还原电势检测的新技术等。熔盐反应堆化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拓展熔盐反应堆化学实践和理论,使钍基熔盐反应堆化学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为未来钍基熔盐反应堆高效安全运行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钍基熔盐反应堆熔盐反应堆化学锕系和裂变产物检测和诊断氧化还原电势

    国际快堆发展综述

    张东辉王松平代智文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堆着眼于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管理,是核能发展的高阶阶段。因此,在第4代核能系统的6种堆型中,有3种是快堆。在历经多年发展之后,从全球来看,快堆中的钠冷快堆已完整走过实验堆、原型堆和示范堆,系统性解决了技术和配套体系问题,其工程化水平已处于商业化前夜。快堆规模化推广,将打破核能发展的天花板,238U的利用使得核能总资源量达到全球已知化石能源总和的5。6倍,可以在千年尺度上解决全球能源问题。同时,快堆的推广也将为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双碳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综述了国际快堆技术的发展概况,提出第4代核能系统——快堆在安全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和核燃料循环体系建立等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突破,并指出快堆未来的发展趋势。

    快堆清洁能源双碳第4代核能系统

    池式钠冷快堆复杂空间内流动与传热特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张钰浩赵海琦沈熙昊袁晓晓...
    27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钠冷快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池式钠冷快堆安全裕量大,但结构较为复杂,其堆内一回路循环流动呈多尺度、复杂空间、多路径、三维流动等特点,给池式钠冷快堆计算与实验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本文对池式钠冷快堆复杂空间内流动与传热特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进行综述。对于全堆一体化整体计算,获取池式钠冷快堆典型对称/非对称工况下的三维温度场分布及关键热工参数瞬态变化,评价其余热排出能力;对于局部部件或区域精细化计算,获取局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特征参数,也为全堆一体化计算提供关键输入。相关研究为池式钠冷快堆安全稳定运行及设计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池式钠冷快堆池式复杂空间多路径流动传热特性三维数值模拟

    我国聚变堆氚增殖循环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述明赵林杰肖成建
    284-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氚增殖循环(也称外循环)是实现聚变堆氚燃料自持的关键。氚增殖循环由增殖剂产氚、提氚、氢同位素分离、氚分析检测等多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FETR增殖包层氚提取与测量工程技术"项目,近期在多个氚增殖技术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主要包括:在中国绵阳堆上在线演示了增殖包层百居里级在线产氚与提氚;开展了1∶1规模的增殖包层氚提取与氢同位素分离氢氘模拟实验,动态提取效率达99。1%,停堆提取效率达99。95%,氢同位素分离浓缩倍数达104倍,回收效率达99。26%;开展了基于水精馏的含氚水处理中试试验,贫化大于2 000倍,浓缩大于20倍。基于此,对未米聚变堆的氚工厂设计和建设进行了展望。

    氚增殖循环氚燃料自持氚增殖技术氚工厂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钟武律肖国梁佟瑞海李波...
    296-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围绕磁约束核聚变实验阶段的重点科学问题以及聚变工程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了主要在役托卡马克装置的基本参数、主要任务、重要里程碑、当前重点研究方向及相关发展规划等。国际磁约束聚变研究已由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为主逐步迈向重点聚焦聚变堆核工程与技术研发阶段,加快建立聚变能开发产业体系是推动受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还对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路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归纳提出加速聚变发展需尽快布局的核工程与核技术重点方向。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国内外进展展望

    磁约束聚变方案中的磁镜、场反及偶极场位形研究进展

    肖池阶徐田超吴明阳何任川...
    308-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小型磁约束装置的优势日渐明显。与大型托卡马克相比,偶极场、场反位形和磁镜等装置的结构相对简单,建造和维护成本较低,且更易实现能维持高等离子体压强的磁场位形,这意味着在低磁场下能实现更好的等离子体约束。此外,这些装置在物理原理上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如磁镜装置具有开放的磁场位形和相对简单的结构设计,能支持灵活多样的实验并保持相对稳态运行;场反位形(FRC)装置的极高β值(β为等离子体压强与磁压之比)使得基于FRC的聚变装置在工程上更可行;偶极场装置因其类似地球磁场位形,具有天然良好的磁流体稳定性,有助于维持等离子体的约束。本文重点介绍了磁约束聚变方案中的磁镜、场反位形及偶极场的研究历史、技术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阐述了这3类装置在聚变能研究中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此类装置的小型化和经济性也使其在商业化方面更具潜力,能更灵活地进行技术调整和技术创新融合,吸引更多商业资本投入,加速聚变能的实现。

    磁约束核聚变磁镜场反位形偶极场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