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FeCrNiCoCu纳米压痕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陈风明赵光霞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压痕是研究金属特性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晶粒数、压痕半径和压痕速度对FeCrNiCoCu压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数从4增加到16,杨氏模量和硬度值逐渐减小,呈现反Hall-Petch现象;随着压头半径的增加,杨氏模量增大,硬度受接触面积的影响较大而减小,较大的压头半径有利于模型内部位错的产生和扩展;压入速度对杨氏模量和硬度的影响微弱,压入速度越快,位错密度越低,位错传播速度越慢。本工作以期为FeCrNiCoCu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纳米压痕杨氏模量硬度位错FeCrNiCoCu

    Fe/Co/Ni-N共掺杂石墨烯氧还原反应活性的DFT研究

    马俊杰宁锴王婷刘建峰...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比较单金属原子和氮不同的掺杂方式对石墨烯ORR活性的影响。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了 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然后将氧气分子分别吸附在Fe/Co/Ni-N掺杂石墨烯模型表面上。采用CASTEP模块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结构优化并模拟计算,分析了 Fe/Co/Ni-N掺杂石墨烯的吸附能、脱附能和导电性变化规律。基于模拟计算,发现单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时,Fe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优于Co和Ni;单金属原子和氮共掺杂石墨烯时,Fe-N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高于Co-N和Ni-N掺杂石墨烯,且M-N4-G形态的ORR活性优于M-N1-G、M-N2-G 和 M-N3-G。

    单金属原子氮掺杂石墨烯氧还原反应DFT模拟

    La内嵌graphene/MoS2层的储氢性能研究

    任娟师文婷贾若兰武汉...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 La内嵌graphene/MoS2层的储氢性能。由于La的内嵌graphene/MoS2异质结的层间距被拉大。详细研究了氢气分子在La内嵌的graphene/MoS2结构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一个La原子最多可以吸附六个氢气分子,采用GGA/PBE泛函计算得到氢气分子的平均吸附能为0。198 eV。合适的吸附能使得设计材料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可逆存储。重要的是,La原子能够分散地内嵌在gra-phene/MoS2异质结中,这将为氢气分子提供更多吸附位。研究表明理论上预测La内嵌graphene/MoS2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储氢材料。

    储氢graphene/MoS2异质结密度泛函理论

    枝节直波导与开口方环耦合谐振腔的Fano谐振特性研究

    赵小侠刘晗贺俊芳李喜龙...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枝节直波导与带开口方环耦合谐振腔。基于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的Fano谐振原理,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该波导结构的透射谱线对谐振腔结构参数的依赖关系。在开口方环与直波导间距G=90 nm,枝节高度H=140 nm时,该谐振腔结构中可以产生中心波长分别为λ=746 nm和1521 nm具有反对称线型的双重Fano共振透射峰。研究表明:左侧谐振峰值先随H增高而升高,至H=140 nm达到最大值,之后随H增高峰值缓慢减弱,直至消失。右侧谐振峰值则几乎不受H变化影响。传输谷受H影响最大,随着H增大,枝节谐振腔的传输谷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而右侧两个传输谷基本保持不变。当H=210 nm时,左边Fano谐振完全消失,只剩下右边的谐振,且谐振峰基本保持不变。设置参数化扫描,观测Fano谐振的变化,在波长1500 nm~1700 nm之间,设置最佳参数,经拟合计算得到该谐振耦合腔可以作为一个灵敏度S为1496 nm/RIU,FOM=60。1的折射率传感器。该结构可以为纳米级折射率传感器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光电子学表面等离子体Fano谐振谐振峰传输谱

    利用多周期空间非均匀啁啾场产生单个短阿秒脉冲

    韩岳峰张刚台白婷婷张依琳...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直接生成单个短阿秒脉冲的有效方案。采用数值求解一维含时薛定谔方程,理论研究了多周期空间非均匀啁啾场驱动预激发氦离子的高次谐波辐射和阿秒脉冲的产生。结果表明:在空间非均匀啁啾场作用下,谐波截止可扩展至1050阶次,并且高于300阶次以上的谐波是连续的。由于连续谱来自单一量子路径的贡献,滤出连续谱上880-1120阶次的谐波,直接产生了一个脉宽为11。4 as的单个脉冲。通过增加驱动脉冲的持续时间,可获得一个脉宽短至10 as的单个脉冲。

    高次谐波辐射孤立阿秒脉冲量子路径控制空间非均匀啁啾场

    偶氮四唑叠氮基甲脒AFZT高压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杜艺华刘其军甘云丹李星翰...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偶氮四唑叠氮基甲脒AFZT的爆轰性能表现优异,在高能炸药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 AFZT在0~50 GPa压力下的晶体结构、电子性质以及氢键相互作用,并分析了这些性质在压力下的变化规律。在压力的作用下,AFZT晶体在5 GPa下发生了结构转变并伴随着电子结构中带隙值的突变,其带隙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总态密度的峰值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结构中叠氮甲脒阳离子上的N8-N9与N9-N10键在压力下表现得最稳定,N-H N类型的氢键在所有相互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AFZT结构沿不同晶轴压缩的难易程度与此方向上氢键相互作用分布的疏密有关,并且其氢键主要沿xz平面分布而在y轴上分布极少,这导致了它沿y轴方向最易被压缩。

    AFZT第一性原理含能材料高压

    利用纠缠交换制备原子-原子最大纠缠态

    张蕾王宏伟郝丹辉杨洁...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QED)提出一种利用两对纠缠的级联型三能级原子与单模腔场系统制备原子-原子最大纠缠态的简单方案,最初两原子之间、两腔场之间互不纠缠,使其中一个原子与一个腔场发生作用,即纠缠交换,该过程仅需对单个腔场态测量就可实现从未有直接作用的两个原子之间的纠缠,精确控制原子与腔场的相互作用时间可获得具有最大保真度的纠缠态。该方案可以延长腔的有效泄漏时间,从而能有效克服光腔的消相干的影响,这样大大降低了系统对腔的品质的要求。

    量子光学量子纠缠腔QED纠缠交换保真度

    Mo1-xWxC碳化物稳定性及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周少兰丛大龙杨九州李立...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碳化物作为基体的增强相,对钢铁的力学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虚拟晶体近似构建Mo1-xWxC(0≤X≤1)碳化物模型,计算Mo1-xWxC的晶格常数、形成能、结合能、弹性常数、弹性模量、泊松比u、维氏硬度、电子态密度等性质参数,分析W元素对MoC碳化物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次计算值与其他理论计算值及试验值吻合度较高;随着W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增加,Mo1-xWxC的形成能、结合能皆为负值,结合能、形成能的绝对值均随着W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掺杂含量下的Mo1-xW,C均满足Born判据,在力学上是稳定的,随着W含量的增加,Mo1-x WxC的弹性常数、体模量、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呈线性增加,B/G、泊松比降低。Mo1-xWxC在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值均不为0,态密度值随着W含量的增加而降低。Mo1-xWxC能自发形成且能稳定存在,随着W含量的增加,Mo1-xWxC碳化物的稳定性、弹性模量、硬度及耐磨性均增加,Mo1-xWxC呈脆性,脆性大小随着w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一性原理虚拟晶体近似Mo1-xW,C力学性质

    γ-Fe中氢扩散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汤伟杰王红英李志军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锈钢中氢脆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热点,然而至今为止,对于钢中合金元素及空位与H原子之间的作用机理依然不清晰。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 H原子在不同体系下γ-Fe(Fe8H、Fe7Cr/MoH、Fe7H)的扩散激活能、扩散系数以及扩散过渡态,对比了 H原子在不同体系γ-Fe中的扩散难易程度,并从电子结构层次解释其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空位的存在会改变H原子在γ-Fe中的扩散路径。在含空位的晶胞中H原子稳定存在于空位附近的近四面体间隙中,并沿空位附近的四面体间隙或八面体到四面体间隙路径扩散。γ-Fe中空位对H原子的影响是局域性的,一方面是捕获H原子的陷阱;另一方面降低了 H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促进H原子的扩散。而Cr/Mo的掺杂会降低空位对H原子的束缚,也会抑制H原子的扩散。

    第一性原理氢扩散γ-Fe扩散激活能电子结构

    Lu-Eu共掺杂Ga2O3的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邹梦真肖清泉姚云美付莎莎...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因为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先采用 PBE(Perdew-Burke-Emzerhof)中的 GGA(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和 GGA+U(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Hubbard U)的方法计算了 本征 β-Ga2 O3,Lu掺杂浓度为12。5%的β-Ga2O3及Lu-Eu共掺杂浓度为25%的β-Ga2O3结构的晶格常数、能带结构和体系总能量。发现采用GGA+U的方法计算的带隙值更接近实验值,于是采用GGA+U的方法计算了本征β-Ga2O3,Lu掺杂的β-Ga2O3以及Lu-Eu共掺杂的β-Ga2O3结构的能态总密度、介电函数、吸收谱以及反射率等。由计算结果得知β-Ga2O3的带隙为4。24eV,Lu掺杂浓度为12。5%的β-Ga2O3的带隙为2。23 eV,Lu-Eu共掺杂浓度为25%的β-Ga2O3的带隙为0。9 eV,均为直接带隙半导体,掺杂并未改变β-Ga2O3的带隙方式。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低能区掺杂浓度为12。5%的Lu和Lu-Eu共掺杂浓度为25%的β-Ga2O3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率均强于本征β-Ga2O3,Lu-Eu掺杂β-Ga2O3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率又略强于Lu掺杂β-Ga2O3,表明Lu-Eu掺杂β-Ga2O3的材料有望应用于制备红外光电子器件。

    第一性原理Lu-Eu共掺β-Ga2O3电子结构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