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孔洞缺陷对二维石墨烯/氮化硼横向异质结热传导的调控

    翟方园张定波曹增强黄晓宇...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孔洞缺陷来实现对二维石墨烯/氮化硼横向异质结热导率的调控。平衡态分子动力学(EMD)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孔洞的引入会降低二维石墨烯/氮化硼横向异质结的热导率。相较于有序的孔洞分布,无序的孔洞分布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异质结的热导率,这一现象可通过声子安德森局域化来解释。孔洞缺陷的存在导致声子的频率和波失发生变化,从而使声子散射变得更加频繁,孔洞随机分布时,则导致声子波在材料中发生多次反射和散射,最终形成局域振动模式。本研究揭示了孔洞缺陷降低二维石墨烯/氮化硼横向异质结热导率的物理机制,对二维热电材料的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石墨烯/氮化硼热输运分子动力学安德森声子局域化

    导电石墨烯孔道内双电层结构的研究

    董乐蒋更平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人们迫切需要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提供能量的存储和转换。在超级电容器中双电层结构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的石墨烯纳米孔道(1~2 nm),研究了 KCl溶液在纳米孔道内的双电层结构,同时也比较了恒电量模拟(Q)和恒电势模拟法(U)下双电层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恒电势模拟法考虑了导电石墨烯壁的镜像作用使结果更符合实验中的材料系统。而石墨烯壁的镜像作用能额外吸附离子从而增强孔道内部的阴阳离子,这可能有助于电极电容的提升。通过对不同孔道高度的研究,本文发现水分子作为介电材料在水基超级电容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不同离子和不同孔道高度下双电层的变化,从而在不同情况下获得了相似的电容。

    分子动力学模拟超级电容器恒电势模拟方法石墨烯

    近Bohr速度129Xeq+离子入射Ta靶发射近红外光谱线

    王益军张颖张小安周贤明...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动能一定的高电荷态129Xeq+(17≤q≤27)离子,分别入射洁净的Ta靶表面,测量中性化的激发态Xe原子从组态5p5(2P°3/2)nl退激到组态5p5(2P°3/2)ml'过程中辐射的近红外光谱线。实验结果表明:多激发态的空心原子退激发射其特征光谱线,部分典型的跃迁按照阶梯方式退激。Xe原子发射的谱线的单粒子荧光产额和激发的Ta原子发射谱线的单粒子荧光产额随入射离子电荷态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的趋势与入射离子携带的势能随电荷态增加的趋势一致。证明在近Bohr速度的能区,经典过垒模型是成立的。

    玻尔速度高电荷态离子经典过垒模型近红外光谱线空心原子

    高温高压下液态Fe-8.6 wt%Si的声速和密度:富Si地核的证明

    吴少白周亮亮刘勋黄海军...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新的热力学模型来计算高温高压下液态Fe和Fe-8。6 wt%Si(简称Fe-8。6Si)的状态方程(EOS)和纵波声速(VP)。计算结果与静高压和动高压实验测量的EOS和VP一致。在外地核环境下,液态Fe-8。6 Si的EOS和VP同时与外地核的地震波数据一致。如果Si是外地核中唯一的轻元素,其含量不超过7。6~8。6 wt%。

    Fe-Si声速高温高压地核

    两态模型中的振动态布居转移

    胡晋伟雷永清张华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氢化锂极性双原子分子为例,运用含时量子波包法数值求解两态模型,从理论方面研究了基电子态X1∑+通过跃迁偶极矩到激发电子态A1∑+,两态模型中的振动态布居转移过程。基电子态上以及激发电子态上各自的振动态通过激光脉冲与永久偶极矩作用完成布居转移过程也考虑在内。在紫外光和红外光区域内,使用短的线性偏振激光脉冲实现了高效的布居转移。经过选择激光脉冲的峰值强度、中心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等参数,在激光脉冲关闭后,最终的布居转移几率都超过了 90%。

    布居转移两态模型含时量子波包

    Three-qubit海森堡XYZ各向异性自旋链系统QMA熵不确定度的量子调控

    刘科洋周清平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 three-qubit海森堡XYZ各向异性自旋链系统各项参数和外加磁场对量子存储支撑(Quantum memory assisted,QMA)熵不确定度及其下限的调控行为,以及对被测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量子纠缠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系统的Dzyaloshinski-Moriya(DM)相互作用强度、降低系统温度、增大沿Z正方向磁场强度可以提高被测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降低系统QMA熵不确定度及其下限,被测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与QMA熵不确定度及其下限呈类反相关。

    Three-qubit海森堡XYZ各向异性自旋链QMA熵不确定度DM相互作用平方负性纠缠

    交叉克尔非线性对二阶非线性诱导透明的影响

    孟楠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耦合介质存在交叉克尔非线性的情形下,研究了交叉克尔效应对耦合双谐振腔中二阶非线性诱导透明的影响。首先给出了描述体系理论模型的哈密顿量,再通过对海森堡-朗之万方程进行线性化,得到了探测场的透射率,进而得出系统的吸收和色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交叉克尔非线性强度较小时,可忽略其对诱导透明的影响;随着交叉克尔非线性强度的增大,诱导透明窗口宽度随之快速变窄。此外,吸收曲线中还出现了双吸收峰。进一步增强交叉克尔非线性,导致原本出现的诱导透明消失,并在新吸收峰处产生了新的诱导透明,新的诱导透明的吸收零点位置随着交叉克尔非线性增加而向左偏移。这些结果可能在不透明介质的窄窗口光传输和提高光学腔的性能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交叉克尔非线性诱导透明量子光学

    Ni4Ti3沉淀相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

    郑烨昆赵睿东于超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第二近邻修正型嵌入原子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共格沉淀相与半共格沉淀相块状/柱状模型,模拟了温度诱发相变和应力诱发相变,分析了 Ni4Ti3沉淀相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Ni4Ti3沉淀相本征应变诱发的弹性应力场对相变中马氏体变体类型、形核位置、分布等有重要影响。在温度诱发相变时,共格沉淀相促进部分马氏体变体的形核生长,能显著提高NiTi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在应力诱发相变时,Ni4Ti3沉淀相使马氏体早于无沉淀相区域形核,导致了相变应力降低、抑制了马氏体解孪,减小了应力-应变曲线的滞回环。

    Ni4Ti3沉淀相马氏体相变分子动力学马氏体解孪

    模型化研究高分子凝胶体积相变中的共非溶性作用

    李康睿李循王书恒刘彼得...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Flory-Huggins理论,我们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在共非溶剂(CNS)中,高分子凝胶(PG)体积相变中的共非溶性作用。理论模型考虑PG中CNS的桥接作用、各种分子的混溶效应。研究发现,当CNS与高分子单体间的吸引强度较小时,CNS与高分子单体间桥接作用的减弱,会导致PG体积相变。当CNS与高分子单体间的吸引作用强度较大时,随着CNS与高分子单体间桥接作用的减弱,PG的体积分数呈现两次台阶式的转变,表明PG体系出现两次体积相变。这是由于桥接作用的减弱,虽然会有部分CNS分子被排挤出PG,但是并未完全消除CNS与高分子单体间的桥接吸引作用。所得理论结果符合实验观测,由此表明了共非溶性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调控PG的相变行为。

    高分子凝胶共非溶性体积相变

    基于择优掺杂取向研究Y掺杂量对ZnTe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的影响

    李昊男李聪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ZnTe由于其特有的禁带宽度,光学性质以及可重掺杂等特性,使得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系列的相关研究,但关于Y掺杂浓度和掺杂方式对ZnTe性质的影响却鲜有报道。作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分别计算了 Y在掺杂浓度为1。56at%、3。12at%、4。69at%下ZnTe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分布、吸收光谱等性质,以及不同掺杂方式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杂浓度为3。12at%,掺杂方式不相同时,掺杂原子沿[111]晶向排布的形成能最低,即[111]晶向为择优晶向。当掺杂浓度为4。69at%时,择优晶面为(111)面。若要实现更高浓度的Y掺杂,沿(111)晶面掺杂更容易实现。对于实验而言,更高浓度的Y掺杂,掺杂原子在ZnTe体系中更容易沿(111)晶面进行集中排列。Y掺杂ZnTe后,体系的禁带宽度变大,吸收光谱发生蓝移,对可见光的吸收强度减小。在浓度为3。12at%时禁带宽度最大,蓝移现象最明显,吸收强度最小。Y掺杂后体系变为n型半导体,可以使用这种掺杂方式制作P-N结二极管。

    Y掺杂ZnTe掺杂浓度与方式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光电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