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木香种质资源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何梦玲林丹李嘉惠欧晓华...
    3441-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由于人类对其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白木香现仅有零星散生的野生资源,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白木香,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集了中国14个地区的232份白木香样本,并利用I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 ISSR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100%),表明ISSR是检测白木香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遗传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71时,可将其聚为4个类群.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Ⅰ)在XL群体中最高,而61.84%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之间.种群结构分析表明,14个种群能够按照区域和来源进行严格划分,说明种群间的基因交换很少.结论 白木香种源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但野生资源大幅减少,需加强白木香资源的保护、繁育和利用.

    沉香白木香ISSR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暴马桑黄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5150AW6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亚伟刘增才孙婷婷乌木提·巴合提别克...
    3448-3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深入了解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5150AW6基因在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生长发育调控中的功能.方法 采用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结果 暴马桑黄中克隆得到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全长1758bp,编码58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6 080,经国际P450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YP5150AW6;跨膜区预测表明CYP5150AW6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显示CYP5150AW6蛋白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修饰合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暴马桑黄CYP5150AW6蛋白与灵芝CYP5150L8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符合物种分类原则;SDS-PAGE结果证实在75 000~100 000出现目的蛋白条带(包含20 000的标签蛋白),说明所获得的基因能够成功表达出蛋白;从荧光定量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CYP5150AW6基因转录水平从菌丝体阶段到子实体阶段生长逐渐升高,并且在子实体阶段达到最高,说明该基因可能与暴马桑黄的生长发育相关.结论 通过对CYP5150AW6基因的鉴定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暴马桑黄生长发育调控过程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暴马桑黄细胞色素P450基因生长发育表达分析荧光定量PCR

    不同生长年限滇重楼的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研究

    王元忠张霁沈涛张金渝...
    3456-3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栽培滇重楼Paris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生物量和性状差异,并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分析.方法 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滇重楼根茎生物量与采集地经纬度、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与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样品间植物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比较;利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 regression)对滇重楼的生物量积累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异速生长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12个不同产地的5年生滇重楼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1.19~19.73 g,不同产地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该差异与产地经纬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滇重楼植株的根茎生物量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种植5年后根茎生物量一直呈现快速积累趋势.相同生长年限植株中,云南省元阳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显著高于姚安县样品(P<0.05),并且数值具有更高的变化范围.滇重楼植株的总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比叶面积均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减小.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云南省姚安县样品根茎生物量比例不随生长年限变化而变化.滇重楼植株总生物量和根茎生物量、株高、叶生物量、比叶面积之间均存在异速生长关系.与云南省姚安县滇重楼样品相比,云南省元阳县滇重楼样品根茎生物量积累速率高、株高较矮、叶生物量积累速率较低、比叶面积较大.结论 培育高产滇重楼,应考虑选择株高较矮、叶片较大而薄的地理种源;人工栽培滇重楼时需要注意合理控制光照等因素,从而提高滇重楼药用部位产量.

    滇重楼生物量异速生长功能性状产量生长

    外源茉莉酸甲酯和赤霉素对茜草生长、相关酶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彭亮罗瑶李翡沈霞...
    3463-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茜草Rubia cordifolia为研究对象,探讨施加外源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赤霉素(gibberellins,GA3)对茜草幼苗生长、相关酶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取大小一致的1月龄茜草实生苗转入霍格兰营养液中培养30 d后,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MeJA(25、50、100.150 μmol/L)和GA3(50、100、200、400mg/L)继续培养7 d,测定茜草的地上、地下部分长度和干鲜质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在所选择浓度范围内,MeJA对茜草幼苗生长的影响为低浓度促生,高浓度抑制;GA3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生.生理活性方面,50 μmol/LMeJA和400mg/LGA3处理下,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总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因激素种类及浓度而呈差异性,150 μmol/L MeJA和50 mg/L GA3处理下活性较强.MeJA和GA3的浓度对茜草活性成分积累影响很大,50~150μmol/L MeJA可以显著促进茜草幼苗中茜草素、羟基茜草素、1,8-二羟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和大叶茜草素的积累,且随着MeJA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越强(P<0.05);200、400mg/LGA3处理可以明显增强活性成分的积累(P<0.05).结论 茜草幼苗的生长发育、生理活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的积累受外源MeJA和GA3浓度的影响,50 μmol/L MeJA和400 mg/L GA3诱导能够显著提高茜草幼苗生物量及促进茜草幼苗中茜草素、羟基茜草素、1,8-二羟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和大叶茜草素的积累.

    茜草茉莉酸甲酯赤霉素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茜草素羟基茜草素1,8-二羟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大叶茜草素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草果质量

    陈肖管红梅陈梦林王保山...
    3472-3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定量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地草果Amomum tsaoko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70 nm,对15批不同产地草果药材建立指纹图谱及6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草果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 15批草果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7~0.991,共标定21个共有峰,指认了 6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草果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HCA分析15批草果明显分为3类;PCA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41%;OPLS-DA表明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可能是影响草果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草果HPLC指纹图谱及6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强,且准确、可靠,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草果的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草果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化学模式识别质量评价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

    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的栀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罗家敏高雯李萍
    3480-3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栀子的指纹图谱,并同时建立其中6个主要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分析方法,以期对栀子药材进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紫外变波长分段检测,在各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下,建立包含环烯醚萜苷类(240 nm)及二萜类(440 nm)成分信息的栀子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为内标,计算4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山栀苷、山栀子苷B、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栀子苷)和2个二萜类成分(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的校正因子,通过4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及4根不同色谱柱进行耐用性考察,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验证一测多评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19批栀子的指纹图谱共标定20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81~0.999;在240 nm下,以栀子苷为内标,山栀苷、山栀苷B、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栀子苷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15、1.36、1.54和1.00;440nm下,以西红花苷Ⅰ为内标,西红花苷Ⅱ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11,且耐用性较好.应用一测多评法测定6个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含量准确度均值为100.14%,RSD<3%,无明显差异.19批栀子中6个待测成分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9%~0.35%、0.28%~0.82%、0.31%~1.00%、4.60%~7.78%、0.62%~1.64%和0.07%~0.26%.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简便可行,可为栀子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栀子指纹图谱一测多评法相对校正因子山栀苷山栀子苷B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西红花苷

    余甘子药材表面白霜的化学成分及"析霜"科学内涵初探

    谭庆刍黄浩洲林俊芝仇敏...
    3487-3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药材表面白霜的化学组成及析霜对其生津作用的影响,以期为余甘子"析霜者佳"的传统认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余甘子药材表面形成的白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UPLC-Q-TOF-MS分析余甘子药材在贮藏过程中表面形成的白霜的化学成分;采用电子舌(E-tongue)结合志愿者的感官评定,研究药材表面析霜前后生津作用的变化;采用质谱成像技术对余甘子中化合物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其"析霜"代谢物的可能变化规律.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余甘子药材表面析出白霜主要由细小的团簇晶体结构组成,能谱仪分析表明白霜主要为有机物组成,主要含有R-COOH、C-C、C-O等官能团;UPLC-Q-TOF-MS研究发现,白霜的主要成分是小分子有机酸和多酚,如粘酸、柠檬酸、DL-(+)-苹果酸和没食子酸等.感官评价及E-tongue研究发现,表面析霜后,余甘子药材滤液的酸味、涩味和苦味均不同程度增加,生津作用更加明显;质谱成像结果发现随着余甘子的干燥,其内部的DL-(+)苹果酸、没食子酸等成分会发生表面迁移.结论 余甘子药材表面白霜主要是小分子有机酸及多酚类物质,"析霜"后酸味、涩味和苦味有所增强,有效成分含量增加,生津与健胃消食作用增强.

    余甘子成分变化析霜感官评价粘酸柠檬酸DL-(+)苹果酸没食子酸

    基于多指标综合加权法的细毡毛忍冬花蕾加工工艺研究

    李旭东吴宇彭芳毛常清...
    3496-3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工工艺对细毡毛忍冬Lonicera similis花蕾品质的影响.方法 对细毡毛忍冬花蕾的杀青时间、烘干温度和干燥方式设置15种不同处理方式,测定其粉末色度,钙、镁、磷、钾、铁、锌、硼、锰、镍和钼10种营养元素含量,砷、镉、铜、铅和汞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木犀草苷、芦丁和马钱苷7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采用加权评分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加工方法药材色泽差异大,其中不杀青直接40℃烘干和直接冷冻干燥2种方法色泽较佳,药材呈绿色,褐变指数分别为39.70%、40.00%;7个主要化学成分总量最高(144.70 mg/g)的加工方式是杀青10min、80℃烘干,最低(48.10mg/g)的加工方式是不杀青、60℃烘干;综合加权评分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杀青10 min、40℃烘干,杀青10 min、80℃烘干,杀青10 min、60℃烘干;加工因素对褐变指数的影响顺序为烘干温度>干燥方式>杀青时间,对元素含量的影响顺序为烘干温度>杀青时间>干燥方式,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顺序为杀青时间>烘干温度>干燥方式.结论 烘干温度对细毡毛忍冬花蕾的褐变程度和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其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细毡毛忍冬花蕾最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为杀青10min、40℃烘干.

    细毡毛忍冬花蕾干燥加工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褐变指数营养元素重金属杀青烘干色度

    蛇足石杉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李籽杉安周捷王婧田亚...
    3505-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蛇足石杉Huuperzia serrata为我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可供利用的资源极其有限,其所含石杉碱甲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改善学习记忆等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蛇足石杉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系统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推导了其活性成分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为其资源开发利用和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提供科学参考.

    蛇足石杉石松生物碱石杉型三萜石杉碱甲生物合成转录组学

    附子-大黄药对治疗阳虚类疾病配伍机制研究进展

    陈家琪包丹丹张悦岳天祥...
    3518-3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附子大黄药对阳虚配伍机制减毒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