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鼠尾草中1个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

    梁会赵玉敏刘翰飞娄华勇...
    5593-5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中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借助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质谱、核磁数据以及碳谱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bis-(4′-hydroxyl-3′-methoxyphenyl)-5(R)-methoxyhepthan-3-one(1)、姜烯酮 A(2)、原儿茶醛(3)、对羟基苯甲醛(4)、oresbiusin B(5)、迷迭香酸(6)、bis(2-ethyloctyl)phthalate(7)、cylindol B(8)、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9)、苯甲醇葡萄糖昔(10)和 lH-indole-3-carboxaldehyde(11),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有较好抑制作用,MIC为71.2μg/mL,而化合物2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77.6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鼠尾草姜黄素.除化合物3和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7、8和9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

    贵州鼠尾草姜黄素抑菌活性鼠尾草姜黄素姜烯酮A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cylindolB

    海洋曲霉Aspergillus ruber TX-M4-1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王聪王玉妃孙建王诗怡...
    5600-5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来自涠洲岛火山口的海洋曲霉Aspergillus ruber TX-M4-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和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紫外、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采用96孔板微量法、CCK-8法和DPPH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肿瘤细胞毒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从海洋曲霉Aspergillus ruber TX-M4-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 1个新的苯甲醛类化合物及10个已知结构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顺式-四氢金色灰绿曲霉素(1)、2-(1′,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异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3)、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4)、四氢金色灰绿曲霉素(5)、灰绿曲霉黄色素(6)、谷甾醇(7)、胆固醇(8)、链蠕孢素(9)、脱氢海胆灵(10)和新海胆灵A(11).化合物1、5和6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20 μmol/L浓度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61.9%、88.0%和91.9%.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苯甲醛类化合物.化合物1、5和6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

    海洋曲霉TX-M4-1苯甲醛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5′-顺式-四氢金色灰绿曲霉素灰绿曲霉黄色素

    亚乎奴萜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潘如意孙彦君陈豪杰李孟...
    5607-5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亚乎奴Cissampelospareira var.hirsuta的萜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等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技术,结合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S法,测试化合物1、2、4、6~9、13、14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亚乎奴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醇(2)、3β,14-二羟基-14β-孕甾-5-烯-20-酮(3)、3β-羟基-17β-孕甾-5-烯-7,20-二酮(4)、假虎刺酮(5)、脱氢地芰普内酯(6)、黑麦草内酯(7)、(+)-去氢催吐萝芙木醇(8)、(3S,5R,6S,7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9)、(6R,7E,9S)-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10)、催吐萝芙木醇(11)、8,9-二氢-8,9-二羟基巨豆三烯酮(12)、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3)、橙黄胡椒酰胺(14)、橙黄胡椒酰胺苯甲酸酯(15).MTS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A549细胞和SMMC-7721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23.62、27.46 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锡生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包括三萜类化合物4个(1~4)、单萜类化合物8个(5~12)、生物碱类化合物3个(13~15).羽扇豆烷型三萜可能为亚乎奴药材抗肿瘤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亚乎奴萜类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羽扇豆烷型三萜白桦脂醇橙黄胡椒酰胺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和生物信息学探讨瓜蒌薤白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孙志张媛媛周胜楠刘丽伟...
    5613-5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并识别瓜蒌薤白汤主要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预测其防治冠心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进行瓜蒌薤白汤体内外成分分析,结合色谱峰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碎片离子、中性丢失等信息进行化合物指认.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瓜蒌薤白汤"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对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通路进行预测.利用AutoDock Tools 1.5.6软件对其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瓜蒌薤白汤体外定性得到了 68个化学成分,大鼠ig给药后在血清样本中检测到23个入血成分.其中芹菜素、木犀草素、酒渣碱、亚油酸等化合物为瓜蒌薤白汤发挥治疗冠心病药效的关键成分,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synthase 2,PTGS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 3,CASP3)等为瓜蒌薤白汤治疗冠心病的主要靶点,涉及到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结论 初步鉴定了瓜蒌薤白汤防治冠心病的潜在药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为该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瓜蒌薤白汤UHPLC-Q-OrbitrapHRMS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芹菜素木犀草素酒渣碱

    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郁萌侯文成冯剑陈兰...
    5625-5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香与野生沉香的乙醇提取物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16批通体香与16批野生沉香的共有成分相同,但通体香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且4个倍半萜、3个小分子芳香物质和8个2-(2-苯乙基)色酮等共17个共有成分在通体香中含量较高.结论 通体香和野生沉香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相同,但不同批次间通体香的质量更稳定.

    沉香通体结香技术2-(2-苯乙基)色酮非靶向代谢组学指纹图谱2,4-二叔丁基苯酚6,7-二甲基-1,2,3,5,8,8a-六氢萘去氢蜂斗菜酮

    基于流程模拟的中药生产过程溶媒回收工艺动态控制方法研究

    苗坤宏李佳璇崔彭帝薛启隆...
    5636-5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通过流程模拟和过程控制技术优化中药溶媒回收工艺控制结构,建立中药生产过程溶媒回收工艺动态控制方法.方法 针对中药溶媒回收过程中乙醇和水2组分的精馏工艺,在流程模拟平台分别建立添加再沸器热负荷与进料流量比值(QReb/F)控制结构的控制系统以及回流物流量与进料流量成固定比值(固定R/F)控制结构的控制系统.通过考察系统在受扰动条件下运行状态的变化过程,分析了这2种控制结构对于中药溶媒回收工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在进料流量以及进料组分的干扰下,QReb/F控制结构优于固定R/F控制结构,其减少了系统回复正常工艺状态的过渡时间,更好地保证了塔顶乙醇的回收率.结论 通过对不同设备尺寸模拟系统控制效果的对比,发现所建立的QReb/F控制结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进一步说明了 QReb/F控制结构在中药蒸汽机械再压缩(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MVR)浓缩工艺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测控参数关联性,降低控制响应迟滞,减少成本损失和能量浪费,为中药生产自动化控制升级提供了借鉴.

    中药生产自动化控制溶媒回收流程模拟中药蒸汽机械再压缩

    转铁蛋白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

    季珂韩华韩冰梁绿圆...
    5649-5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修饰的姜黄素(curcumin,Cur)脂质体(Tf-Cur-Li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Tf-Cur-Lip,对其形态、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进行表征;以人前列腺癌DU154细胞为模型进行细胞抑制率实验与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所制得的Tf-Cur-Lip呈类球形,大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8.27±0.36)nm,多分散指数为0.194±0.050,平均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8.13±0.38)%与(2.94±0.38)%.体外释放研究表明,Tf-Cur-Lip相比游离姜黄素具有一定缓释效果.MTT实验结果表明Tf-Cur-Lip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游离姜黄素,与非靶向姜黄素脂质体(Cur-Lip)相比,转铁蛋白的修饰明显增加了 DU145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效率.结论 成功制备了 Tf-Cur-Lip,该脂质体能够提高肿瘤靶向性,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姜黄素转铁蛋白脂质体抗肿瘤活性薄膜分散法靶向性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白芍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工艺研究

    张玖捌张伟王彬金诗婕...
    5657-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在传统加工炮制过程中成分流失、生产工序重复等问题,利用响应面法优选白芍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简称"一体化")工艺.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考察白芍一体化工艺中的煮制时间(X1)、鲜药材干燥时间(X2)、鲜药材干燥温度(X3)3个因素,以4种指标性成分(儿茶素、芍药内酯昔、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的总评归一值(OD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一体化工艺优化研究.结果 白芍一体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煮制时间14.11 min,鲜药材干燥时间4.51 h,鲜药材干燥温度52.53℃.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白芍一体化工艺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为白芍饮片一体化加工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白芍Box-Behnken响应面法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总评归一值儿茶素芍药内酯昔芍药昔1,2,3,4,6-O-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重楼(加格略)生品和蒸制品饮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

    熊瑞武娟张兴兴杨玉婷...
    5663-5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重楼(加格略)蒸制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并借助化学计量学手段科学评价其蒸制前后的质量差异.方法 利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分析测定方法,采用相似度软件建立共有模式及确立共有峰,并运用SIMCA 14.1、SPSS 26等软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如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果 相似度结果显示,重楼生品饮片和蒸制品饮片相似度相对较高,HCA和PCA结果显示,重楼生品饮片及其蒸制品饮片基本能各自聚类,但仍存在小部分交叉,而采用OPLS-DA模型能有效体现重楼蒸制前后的差异,并筛选出12(重楼皂昔1)、9(重楼皂苷Ⅱ)、4(loureiroside)和5(未知)号色谱峰可能是重楼蒸制前后差异性潜在关键性成分.结论 构建的重楼蒸制前后饮片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可以为完善重楼生、制饮片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为民族药炮制的临床用药研究奠定基础.

    重楼(加格略)蒸制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重楼皂苷重楼皂苷loureiroside

    不同类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合成及载雷公藤红素工艺研究

    陈功森林龙飞刘宇灵石国琳...
    5673-5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不同类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制备工艺优化及筛选,用于负载抗肿瘤单体成分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从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并增强抗肿瘤药效.方法 以粒径大小为指标,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试验优化MOFs制备工艺,选择最佳MOFs;吸附法负载雷公藤红素,单因素优化载药工艺,CCK-8法初步评价其抗肿瘤细胞药效.结果 UIO-66最佳工艺为苯甲酸为调节剂,投料比1 ∶1,溶剂60 mL,溶剂热法反应24 h,粒径(172.3±3.0)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166±0.023;ZIF-8最佳工艺为投料比1 ∶50,水10 mL,室温密闭搅拌30 min,粒径(154.0±1.4)nm,PDI为0.245±0.060;MIL-101(Fe)最佳工艺为投料比1 ∶1,溶剂10mL,溶剂热法反应24 h,粒径(553.5±36.2)nm,PDI为0.642±0.109;选择ZIF-8进行雷公藤红素的包载,最佳载药工艺为ZIF-8与雷公藤红素比例2 ∶1,载药时间24 h,药物质量浓度为1mg/mL,制得ZIF-8@Cel粒径为(164.9±8.0)nm,PDI为0.297±0.029,载药量为(23.47±0.26)%;实验剂量下ZIF-8对HepG2细胞无毒,雷公藤红素处理HepG2细胞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half-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 3.821 μg/mL,ZIF-8@Cel 的 IC50值为 3.289 μg/mL(以雷公藤红素含量计).结论 优选的ZIF-8材料制备及载药工艺稳定可行,粒子形状规则,晶型良好,分布均匀,载药量高,生物安全性好,载药后可明显增强药物药效,为雷公藤红素抗肿瘤纳米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雷公藤红素正交试验设计纳米载药量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