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七花中1个新的丙二酸酰化型人参皂苷

    杨晓楠王洪达李威威孙梦晓...
    5945-5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水超声提取,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 gel CHP20、ODS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光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解析和鉴定.结果 从三七花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3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丙二酸酰化型人参皂苷:3β,12β,20S-达玛烷型四环三萜-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6-O-丙二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以及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中性人参皂苷10个:人参皂苷Rd(2)、人参皂苷F1(3)、人参皂苷Rb1(4)、人参皂苷Rb2(5)、人参皂苷Rb3(6)、人参皂苷Rc(7)、竹节参皂苷L5(8)、人参皂苷F3(9)、三七皂苷FP2(10)、三七皂苷Fa(11);黄酮类化合物2个: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丙二酰三七花蕾皂苷Rb1,化合物9为首次从三七植物中分离得到.

    三七花人参皂苷丙二酰三七花蕾皂苷Rb1三萜皂苷人参皂苷F3

    芦根中2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赵伟伊苏艳芳秦涛常艳旭...
    5955-5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芦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选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反相HPLC等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stat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结果 从芦根中分离得到了 2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β-D-葡萄糖基)-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2'S)-3'-(β-D-葡萄糖基)-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芦根苷A和芦根苷B.

    芦根苯丙素苷绝对构型芦根苷A芦根苷B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艳刘爽彭紫琪王思艺...
    5959-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分离得到化合物对H2O2诱导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从五味子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37个化合物,包括22个苯丙素类:C-藜芦酰乙二醇(1)、baihuaqianhuaside(2)、methyl-4-O-comaroylquinate(3)、7R,8S-threo-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7)、(+)-异落叶松树脂醇(8)、ent-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schizandriside(10)、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1)、罗汉松脂素(12)、2-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methyl-3-(3",4"-dimethoxy-phenyl)methyl-γ-butyrolactone(13)、去甲络石苷(14)、络石苷(15)、牛蒡子苷(16)、(+)-neo-olivil(17)、mata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18)、3,7-dihydroxy-l,2,13,14-tetramethoxydibenzo cyclooctadiene 12-O-β-D-glucopyranoside(19)、五味子酯 D(20)、leptolepisol D(21)、xanthiumnolic C(22);7 个单萜类:反式-索布瑞醇(23)、magnoliaterpenoid C(24)、(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25)、(1S,4R,6R)-6-hydroxy-bornan-2-one 6-O-β-D-glucopyranoside(26)、(1R,4R,5S)-5-endo-hydroxycam-phor5-O-β-D-glucopyrao-side(27)、鸡矢藤苷(28)、paediatrics acid methyl ester(29);5 个芳香族类:3-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30)、没食子酸乙酯(31)、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32)、3,4-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33)、草夹竹桃苷(34);2 个黄酮类:表儿茶素(35)、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36),以及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rhoiptelolC(37).结论 化合物1~3、6~7、13~17、21、25~31、37为首次从木兰科中分离出来,化合物4~5、9~12、22~23、32、34、36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8、33、35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表明,在6.25μmo1/L时苯丙素类化合物3、10、17细胞存活率较高.

    木兰科五味子苯丙素神经细胞保护C-藜芦酰乙二醇二氢去氢双松柏醇

    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变化规律

    龙成燕杨炀黄思行张莉...
    5972-5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黄连Coptis chinensis生物碱类成分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库(HR-MS-Database),研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黄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手段,借助SCIEX公司LibraryView数据库平台,建立黄连生物碱类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并对不同黄连炮制品中炮制前后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 建立黄连生物碱类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包含黄连生物碱类成分31种;对姜黄连、酒黄连、萸黄连及黄连生品4种样品测定结果显示,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成分差异明显.黄连经姜炙后,药根碱、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含量略有上升,黄连碱、小檗碱含量略有下降,巴马汀含量未见改变;萸黄连中药根碱、表小檗碱、小檗碱含量下降,黄连碱、巴马汀及非洲防己碱含量未见变化;而酒黄连中所测定的6种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建立了一种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规律的快速识别方法,并定量了在黄连炮制前后含量变化显著的6种生物碱,为黄连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黄连生物碱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炮制品药根碱表小檗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非洲防己碱

    基于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和体外评价研究

    李岭慧廖婉张倩余方坤...
    5980-5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curcumin-lactoferrin nanoparticles,Cur-LF-NPs)的制备处方工艺.方法 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Cur-LF-NPs,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反溶剂/溶剂体积比、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和pH值作为后续Box-Behnken设计优化实验的考察因素;以包封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经CRITIC权重分析计算后得到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使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并验证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最后对纳米粒形态、粒径电位、载药能力、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等进行表征评价.结果 经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反溶剂/溶剂体积比16∶1、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8:1、pH值为6.Cur-LF-NPs粒径为(72.6±5.2)nm、PDI为0.084±0.015、ζ电位为(24.5±3.7)mV,包封率(94.8±1.6)%、载药量(10.2±0.5)%.Cur-LF-NPs体外释放相较于姜黄素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 经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获得制备Cur-LF-NPs的最佳处方工艺,该制剂粒径均一、载药能力强、稳定性好,为后续的体内外研究提供稳定的制剂基础.

    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CRITIC权重分析制备工艺筛选

    急支糖浆多糖的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刘峰丁浩然王梦月李晓波...
    5991-6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急支糖浆多糖组分的化学成分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单糖组成,并比较不同批次急支糖浆多糖组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高效凝胶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HPAEC)测定急支糖浆多糖的基本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散系数、单糖组成.结果 15批急支糖浆多糖的中性多糖、糖醛酸和蛋白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7.60%、33.38%、9.30%;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散系数分别为11 757~26 367和1.89~2.65.15批急支糖浆多糖中均含有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及葡萄糖醛酸,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94、20.13、115.54、99.25、117.45、13.62、6.03、215.23、9.61 μg/mg,物质的量比结果为 1.5∶14.4∶100.0∶71.6∶84.7∶9.8∶5.2∶144.1∶6.4.将急支糖浆与川贝枇杷糖浆、杏苏止咳糖浆、小儿热速清糖浆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结合HPAEC指纹图谱可用于急支糖浆多糖的质量控制.结论 15批急支糖浆多糖的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单糖组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PAEC指纹图谱具有特异性,可用作急支糖浆多糖的质控指标.

    急支糖浆多糖化学成分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质量控制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

    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研究

    刘斯琪王如峰
    6001-6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组分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最佳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以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吸附树脂类型、最佳上样质量浓度、上样量、径高比和吸附时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UPLC法对组分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所选工艺流程为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h;提取物用AB-8大孔树脂柱纯化,最佳上样质量浓度为0.5g/mL,上样量为0.12个柱体积(BV),径高比为1:12,吸附时间为1 h;洗脱溶剂依次为28 BV 40%乙醇,16 BV 60%乙醇,13 BV 95%乙醇.上述工艺流程得到3个组分,即C40、C60和C95组分.从C40组分中指认了 31个成分,主要为黄连生物碱类,其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最高(20.15%);从C60组分中指认了 32个成分,主要为吴茱萸柠檬苦素类,其中柠檬苦素含量最高(15.40%);从C95组分指认了 36个成分,主要为吴茱萸生物碱类,其中吴茱萸次碱含量最高(4.14%).结论 建立的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重复性好,所得组分活性成分含量高,质量稳定,为进一步成药性研究和组分中药研制奠定基础.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组分中药UPLC-MS/MS生物碱盐酸小檗碱柠檬苦素吴茱萸次碱

    中药醇沉前浓缩液质控指标的完善及标准建立——以党参醇沉为例

    潘晶晶任丹丹瞿海斌龚行楚...
    6012-6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完善中药醇沉前浓缩液质控指标,并建立浓缩液质量标准.方法 制备多批次党参浓缩液,研究密度与浓缩液其他性质间的关系.将党参炔苷保留率、与乙醇充分混合的浓缩液质量百分比以及单位质量浓缩液产生沉淀质量作为醇沉工艺评价指标,开展膜分散醇沉实验研究,筛选浓缩液关键性质并建立其与上述评价指标的定量模型.基于所建模型,采用预测误差传播的方法建立党参浓缩液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浓缩液密度与固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比密度,浓缩液黏度能更灵敏地体现出不同批次浓缩液的性质差异.筛选出浓缩液的黏度和固含量为浓缩液关键性质.建立的二阶多项式模型R2大于0.97.建立了不等式组作为浓缩液质量控制标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党参浓缩液的质量标准较为可靠.结论 建议增加黏度作为浓缩液品质的控制指标,并建立综合考虑密度和黏度的浓缩液质量标准,通过放行控制提高醇沉工艺效果及批次间一致性.

    中药醇沉浓缩液质量控制党参黏度党参炔苷葡萄糖果糖蔗糖总黄酮

    基于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藿香正气水抗新冠病毒潜在质量标志物

    张雅莉韩建勋图尔荪托合提·托合提萨伊普孙兆增...
    6023-6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确定藿香正气水(Huoxiang Zhengqi Shui,HZS)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对27批HZS样品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HZS的差异性成分;以瑞德西韦为阳性对照,将HZS的差异性成分与SARS-CoV-2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确定HZS的潜在Q-Marker.结果 通过建立27批HZS样品的UPLC-Q-TOF-MS指纹图谱,标定了 27种共有化合物;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了其中 14 种共有化合物在 27 批 HZS 样品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鉴定出了橙皮苷、氧化前胡素、新比克白芷内脂、甜橙素、甘草酸、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桔皮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9种差异性化合物;9种差异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橙皮苷、氧化前胡素、新比克白芷内脂、甘草酸、欧前胡素、珊瑚菜素6种化合物能与SARS-CoV-2 Mpro的活性氨基酸结合,具有抑制SARS-CoV-2 Mpro的潜能,可作为HZS的潜在Q-Marker.结论 将UPLC-Q-TOF-MS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技术交叉使用,确定了 HZS的潜在Q-Marker,该方法为药物成分鉴定、同一类药物成分差异性分析,及其功效研究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藿香正气水质量标志物UPLC-Q-TOF-MS指纹图谱分子对接SARS-CoV-2Mpro潜在抑制剂预测橙皮苷氧化前胡素新比克白芷内脂甘草酸欧前胡素珊瑚菜素

    黄芪提取及提取液陶瓷膜超滤纯化工艺研究

    冉鑫万玲娟李金田刘晓霞...
    6035-6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黄芪Astragali Radix提取和超滤纯化工艺方法.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及层次分析法,以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提取考察因素,以操作压力、料液温度和膜面错流速度为超滤纯化考察因素,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多糖、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保留率)以及出膏率(除杂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和最佳超滤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为饮片加16倍量水(6.67、4.67、4.67倍),提取3次,总提取时间210 min(70min/次);最佳超滤工艺为孔径50 nm的无机陶瓷膜,操作压力0.12MPa,膜面错流速度5.3 m/s和料液温度25℃.通过提取液与超滤液的特征图谱建立与相似度分析可以得出,超滤液与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一致性较好,且各批次超滤液中的化学成分稳定存在.结论 所建立的黄芪提取和超滤纯化工艺方法科学合理、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有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黄芪提取超滤纯化特征图谱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