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健功能-中药-中药"关联的石斛保健食品配方规律分析及斑马鱼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评价

    任雪阳王宇魏胜利杨语哲...
    2435-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石斛相关保健食品的配方规律,并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含石斛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保健食品的配方进行活性评价.方法 对现有含石斛的保健食品批文中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社团分析方法,探究石斛相关保健食品中保健功能与中药之间的联系规律;采用关联和复杂网络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石斛相关保健食品配方中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以期深度挖掘其中的"保健功能-中药-中药"关联性.基于此,设计以石斛为核心原料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保健食品的候选配方;建立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和甲硝唑诱导的氧化应激斑马鱼模型及机械损伤炎症和神经炎症斑马鱼模型,对其中1种候选配方进行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共收集到含石斛的保健食品批文133件,保健功能以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为主.经筛选共得到含石斛且具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的保健食品配方64个,所有保健功能和中药共分为7个社团,归纳为7种治疗原则,得出相应7种中医证型.统计分析发现保健食品配方中高频中药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得到了核心中药组合与核心配方,确定10种中药配伍,设计了 6个配方.斑马鱼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种候选配方(石斛、枸杞子和黄芪)对斑马鱼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指导中药配方合理,为中药类保健食品的配方研发和活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保健食品石斛配方规律机器学习算法斑马鱼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抗炎

    恩替卡韦联用3种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纤维化效益风险评价

    袁楚桥邓君竹黄倩倩王涛...
    2449-2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联用扶正化瘀胶囊(FuzhengHuayuCapsules,FHC)、复方鳖甲软肝片(FufangBiejiaRuangan Tablets,BRT)及安络化纤丸(AnluoHuaxian Pills,AH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的效益与风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确定效益风险指标,建立价值树.检索筛选随机对照试验(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与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qRCTs).通过 Meta 分析生成合并值,并根据摆动权重法为各指标进行赋权,采用Hiview 3软件计算恩替卡韦联用中药的效益值、风险值和效益风险总值,利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研究结果.应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稳定性.结果 恩替卡韦联用FHC、BRT、AHP的效益值分别为32、27、31,风险值分别为70、56、63,效益风险总值分别为51、41、47,恩替卡韦联用FHC作为最优用药方案与BRT、AHP联用方案的差异分别为10[95%CI(3,154)],4[95%CI(-121,137)],差异大于0的概率为98.37%和54.35%.结论 恩替卡韦联用3种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其中,联用FHC临床应用优先级最高.因此,恩替卡韦联用FHC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成药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多准则决策分析效益风险评价

    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王诗恒秦培洁张凤霞朱婷钰...
    2460-2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VID-19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0月1日.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确定最终纳人文献.使用AMSTAR-2量表、GRADE系统、PRISMA声明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证据质量分级.结果 共纳入1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包括中文6篇、英文4篇.质量评价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显示文献质量和证据等级较低.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VID-19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鉴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及证据质量等级偏低,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以获取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去验证.

    连花清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系统评价再评价AMSTAR-2GRADEPRISMA

    芦荟药材化学成分鉴定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

    陈彤彤于猛李凤霞秦玲玲...
    2470-2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鉴定芦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UPLC特征指纹图谱,对市售15批次芦荟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芦荟色谱质谱数据,并进行定性分析;UPLC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T3(100mmX2.1 mm,1.6 μm)色谱柱,柱温40℃,检测波长295 nm,乙腈(0.1%甲酸)-水(0.1%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mL/min,梯度洗脱;Q-TOF/MS条件为采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2.3 kV,离子源温度100℃;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建立15批市售芦荟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结果 从芦荟药材中共鉴定34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蒽酮类成分10个、蒽醌类成分1个、色酮类成分16个、吡喃酮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个;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能够满足《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指纹图谱要求,15批芦荟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在0.867~0.986;对18个共有峰中的14个进行了结构指认,以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明确对市售芦荟药材的基原进行分类.结论 所建立的UPLC-Q-TOF/MS方法可快速识别中药芦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为芦荟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芦荟苷A、芦荟苷B、芦荟宁B、芦荟糖苷A、芦荟糖苷B还可用于区分芦荟药材的植物基原.

    芦荟UPLC-Q-TOF/MS定性分析指纹图谱芦荟苷A芦荟苷B芦荟宁B芦荟糖苷A芦荟糖苷B

    温度和干旱胁迫对3种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慧王雪茹李依民徐进...
    2480-2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和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黄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大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对干旱胁迫的耐性.方法 用6个温度(10、15、20、25、30、35℃)和6个聚乙二醇(PEG-6000,以下简称PEG)浓度(0、5%、10%、15%、20%、25%)模拟温度胁迫与干旱胁迫对大黄种子进行处理,置人工培养箱培育,借助SPSS 24.0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发芽势、发芽率、胚根、胚轴和子叶等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温度与干旱胁迫对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同一温度下,3种大黄的种子萌发指标随PEG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幼苗各指标亦是随PEG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药用大黄幼苗各指标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低浓度PEG(5%)达到最大,25%PEG重度干旱时严重抑制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萌发(P<0.05),完全抑制药用大黄萌发;20℃或25℃下,各PEG浓度处理的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在低于20℃或者高于25℃时,各PEG浓度下的指标呈下降趋势,35℃高温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呈直线下降.结论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种子在各处理下所有指标均高于药用大黄,萌发的速度和整齐度较好,种子的活力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轻度干旱环境有利于药用大黄幼苗生长,为大黄种质资源评价及规范种植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黄干旱温度交互胁迫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应用于川贝母真伪与规格的快速辨识研究

    谢梦迪田亮玉桂新景施钧瀚...
    2490-2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川贝母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80个川贝母待测样品(含炉贝、松贝、青贝及川贝母伪品等),为获取上述样品的真伪和规格信息,首先进行传统人工鉴别(M1法)与《中国药典》法鉴别(M2法),并以M1法和M2法相结合的辨识结果作为标杆信息(Y);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待测样品粉末的光谱信息(X),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并优化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M(X)](M3法).结果 80个样品均参与真伪辨识,经留一法交互验证,结果发现3种真伪辨识模型中均无未分类样品,准确率依次为98.75%、98.75%、97.50%;80个样品中有5个因专家对规格的判定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或样品本身原因等不参与建模,最终以75个样品参与规格辨识,模型准确率分别为100.00%(无未分类样品)、100.00%(有4个未分类样品)、100.00%(无未分类样品).结论 真伪辨识均以PCA-DA、PLS-DA为最终辨识模型,商品规格分类以PCA-DA、LS-SVM为最优辨识模型.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川贝母真伪和规格质量快速辨识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近红外光谱技术川贝母快速辨识真伪规格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

    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

    张家豪陆洁淼丁钰婷秦路平...
    2499-2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西红花Crocus sativus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浙江建德、上海崇明、陕西澄城西红花球茎根际土,用传统涂布法分离根际细菌,分析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球茎生长性状、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分离得到西红花根际细菌2450株,划分为65个分类单元,归属到4个门,6个纲,17个科,28个属,31种;其中最优势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频率为66.76%),最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频率为57.71%);产地和土壤理化因子影响西红花根际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陕西澄城2根际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H'=2.590 1),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多样性指数呈最大正相关(r=0.910,P<0.05);有机质与苍白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负相关(r=-0.956,P<0.01);球茎纵径与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0.806,P<0.05);球茎鲜质量与根际细菌菌群结构显著相关,其中球茎鲜质量与芽孢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正相关(r=0.793,P<0.05).结论 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球茎鲜质量与西红花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显著相关,高丰度芽孢杆菌属可能对西红花球茎生长起有益作用.

    西红花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土壤理化因子

    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应用

    穆朋金桥刘政波邓云泽...
    2506-2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微生物群落(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SynComs)是人为地将多个种类、功能等明确的不同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以确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获得稳定且功能明确的微生物群落,在促进植物生长、养分吸收、抵御逆境胁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SynComs技术的发展历程、构建依据和方法,以及SynComs技术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抵抗生物胁迫和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用植物提质增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合成微生物群落药用植物构建依据养分吸收生物胁迫连作障碍

    藤本类中药"通络"传统认识与共性机制研究现状

    赵光瑞石芸高珣金俊杰...
    2517-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藤本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藤本入络",藤本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也体现了该理论.现代研究发现中医络病与西医的各类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因此,从抗炎作用的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对于藤本类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将临床常用的藤本类中药按辛温通络、活血通络、清热解毒通络分类,分别从传统功效分类与现代研究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抗炎作用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的"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为藤本类中药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藤本类中药药性络病学炎症辛温通络活血通络清热解毒通络

    中药-肠道菌群互作与宿主自身代谢免疫稳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殷琳夏文睿黄国鑫萧文鸾...
    2526-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有关中药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探索中药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通过探讨中药-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与宿主自身代谢免疫稳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回顾了中药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肠道菌群与中药"构-效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进行总结,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科研借鉴.

    中药肠道菌群宿主代谢产物免疫稳态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