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张伟罗锐孙静张东博...
    2597-2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HR-ESI-MS、ECD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结果 从麻疯树叶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 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atrointelignan B-4"-O-β-D-glucopyranoside(1)、3-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 9-O-[α-arabi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2)、β-紫罗兰酮-4-O-[β-呋喃芹糖-(1→6)-β-吡喃葡萄糖苷](3)、byzantionoside B(4)、foliasalacioside B1(5)、(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 9-O-[α-L-arabin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盐边麻疯苷A~C.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在50.0μmol/L浓度时,对一氧化氮的产生均无抑制作用.

    大戟科麻疯树盐边麻疯苷A盐边麻疯苷B盐边麻疯苷C抗炎活性byzantionosideBfoliasalaciosideB1

    艾草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薛贵民赵晨光薛金凤星贵福...
    2605-2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艾草Artemisia argyi种子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包括大孔树脂、C18-ODS、Sephadex LH-20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MS等波谱数据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艾叶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esacetylmatricarin(1)、3-methoxytanapartholide(2)、3α-chloro-8α-acetoxy-4β,1 0α-dihydroxy-1 β,2β-epoxy-5α,7αH-guai-11(13)-en-12,6α-olide(3)、1α,6α,8α-trihydroxy-5α,7βH-guaia-3,10(14),11(13)-trien-12-oicacid(4)、11α,13-二氢魃蒿内酯(5)、魃蒿内酯(6)、tuberiferin(7)、8-acetylrupicolinB(8)、lirioresinol A(9)、丁香树脂酚(10)、dehydroleucodine(11)、leukodin(12)、matricarin(13)、8-acetylrupicolinA(14)、methyl-4S-6α-hydroxy-3-oxoeudesma-1,11(13)-dien-12-oate(15)、滨蒿内酯(16)、异东莨菪素(17)、8-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18).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8~12、14~16、18首次从艾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1、15在10μmol/L时对胃癌细胞MGC-803抑制率为61.8%~67.5%,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艾草倍半萜木脂素香豆素滨蒿内酯8-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抗肿瘤活性

    基于UPLC-Triple-TOF-MS和网络药理学快速建立郁金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成分库

    张宽永沈燚张璐张巧艳...
    2612-2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理念,建立不同基源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建立郁金化学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构建"化学成分-靶点-通路"预测郁金潜在的Q-Marker.结果 郁金药材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2个.以共有成分为Q-Marker候选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姜黄酮、莪术双环烯酮、莪术二酮、莪术烯醇、莪术醇、二氢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莪术呋喃二烯酮可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HTR1A、HTR2A、HTR1D、HTR1B)、阿片受体(OPRK1、OPRM1、OPRD1、OPRL1)等靶点,通过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等重要通路发挥抗抑郁的作用.结论 通过UPLC-Triple-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和确定中药郁金的化学成分,建立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

    郁金质量标志物网络药理学姜黄酮莪术双环烯酮莪术二酮莪术烯醇莪术醇二氢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莪术呋喃二烯酮

    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体内外成分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许雅婧乐心逸葛一蒙沈龙海...
    2623-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进入血液和组织中的成分进行鉴定,并选择主要的体内成分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TOF-MS结合MSE技术进行复方芩兰口服液、血液和组织样本分析,结合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中性丢失等信息进行复方芩兰口服液的化学成分和体内成分鉴定.利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复方芩兰口服液主要体内成分与其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之间的"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开展核心靶点和作用通路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核心靶点中的3个热休克蛋白(HSP90AA1、HSP90AB1、HSPA8)进行生物学验证.结果 大鼠ig给药后在血液样本中检测到3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产物,组织样本中检测到3个原型成分和5个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作用通路主要与炎症和免疫相关,且生物学验证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大鼠肺脏组织中HSP90AA1、HSP90AB1、HSPA8的mRNA表达在给予复方芩兰口服液后显著上调(P<0.01).结论 利用UPLC-Q-TOF-MS分析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体内外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明确了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作用靶点和通路,并选择3个关键靶点进行生物学验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复方芩兰口服液UPLC-Q-TOF-MS体内成分网络药理学"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

    丹参酮ⅡA-丹酚酸B共载脂质体制备、表征及对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锐萍詹燕珊许小琪罗玺...
    2633-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S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共载脂质体(TSA-SAB脂质体),并考察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出TSA-SAB脂质体,对其形态、粒径分布、ζ电位、包封率、初步稳定性、体外释药行为和透皮性能等进行表征;CCK-8法、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考察TSA-SAB脂质体对HSF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COL-Ⅰ)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TSA-SAB 脂质体粒径为(189.50±1.57)nm,ζ电位为(-18.73±1.41)mV,粒子分散系数为 0.246±0.030,TSA 和 SAB 包封率分别为(87.93±0.97)%和(91.20±0.47)%,稳定性良好,表现出持续缓慢的释药行为和良好的透皮性能,且能抑制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同时显著增加MMP2的合成,降低COL-Ⅰ的表达(P<0.01).结论 所制备的TSA-SAB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包封率高,可延缓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透皮性,对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MMP2的表达,抑制COL-Ⅰ的过度生成,表明TSA-SAB脂质体可能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丹参酮ⅡA丹酚酸B脂质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瘢痕

    XDLVO理论解析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

    陆登荣刘红波钱大玮唐志书...
    2642-2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扩展的德亚盖因-兰多-弗韦-奥弗比克(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解析蛋白质、鞣质、果胶、淀粉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及各高分子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预测其超滤膜污染行为.方法 以蛋白质、果胶、鞣质、淀粉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作为模拟污染物进行超滤膜过滤实验.采用XDLVO理论定量分析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评价极性作用力(AB)、范德华力(LW)、双电层作用力(EL)对超滤膜污染的相对贡献,预测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并将XDLVO理论预测结果与膜过滤通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的总界面作用能大小顺序依次为果胶>淀粉>鞣质>蛋白质,且皆为负值,表明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其中,极性作用力最大,在总界面作用能中占主导地位;双电层作用力最小,其对总界面作用能的影响可以忽略.除果胶-果胶之间相互吸引外,蛋白质-蛋白质、鞣质-鞣质、淀粉-淀粉之间均表现为相互排斥.各高分子溶液的超滤膜通量衰减严重程度依次为果胶>淀粉>鞣质>蛋白质,其与XDLVO理论预测的各高分子膜污染行为相一致.结论 XDLVO理论可以有效地预测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为从微观角度分析中药膜污染现象提供了参考借鉴.

    XDLVO理论中药共性高分子超滤界面相互作用膜污染蛋白质鞣质果胶淀粉极性作用力范德华力双电层作用力

    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研究

    徐瑞杰薛蓉梅茜宫静雯...
    2650-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Zhishi Xiebai Guizhi Decoction,ZXGD)基准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其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ZXGD物质基准量值传递规律,为复方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20批ZXGD基准样品,建立其特征图谱,明确其特征峰并对其进行特征峰的归属;对ZXGD基准样品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主要成分从饮片-物质基准的传递规律.结果 20批ZXGD基准样品的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3,共匹配得到11个特征峰,分别来自于方中枳实(峰1、3~5、9)、厚朴(峰2、10、11)、桂枝(峰6~8);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范围及饮片-基准样品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辛弗林0.46%~0.85%和103.80%,橙皮苷0.58%~1.07%和42.36%,肉桂酸0.025%~0.047%和105.53%,桂皮醛0.09%~0.17%和5.40%,厚朴酚与和厚朴酚0.005 6%~0.0103%和0.23%.结论 采用HPLC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ZXGD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研究,该方法科学合理,且明确了饮片-物质基准的传递规律,实现了对经典名方ZXGD开发研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基准样品物质基准特征图谱量值传递枳实厚朴桂枝辛弗林橙皮苷肉桂酸桂皮醛厚朴酚和厚朴酚

    三黄泻心汤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与分布规律研究

    吴学渊房春林李文曾佑琴...
    2659-2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中13种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探索SXD煎煮过程中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方法 按照SXD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煎液,建立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检测各指标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进一步地,分别制备浸泡结束、刚沸腾以及煎煮不同时间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绘制SXD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图,分析煎煮过程中各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和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SXD煎液中,含量最高的指标成分为黄芩苷(15.496mg/g),其次为小檗碱(3.048mg/g),含量最低的指标成分为大黄素甲醚(0.046mg/g);离心沉积物中黄连碱、小檗碱含量分别为离心上清液的4.13、3.44倍,离心上清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为离心沉积物的2.04、2.76、1.33倍;煎煮过程中,自浸泡结束起,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均含有13种指标成分,自加热沸腾起,除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外,离心沉积物中其余10个指标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离心上清液.结论 所建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SXD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诠释了《金匮要略》对SXD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的科学内涵,为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提供了依据.

    三黄泻心汤HPLC煎煮过程沉积物上清液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的工艺研究及评价

    陈欢欢宋信莉汪云霞刘文...
    2668-2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的考察.方法 以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为针尖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背衬材料.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双室载药微针,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针尖层、背衬层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双室载药微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大鼠体内外皮肤穿刺考察机械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双室载药微针的最优处方为40%乙醇-水溶液为药物溶剂;针尖工艺参数:HPMC与CS的比例为1 ∶4,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 ∶ 1,针尖药物总质量浓度为6 mg/mL;背衬工艺参数:PVA与PVP K30的比例为1 ∶ 2,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 ∶ 2,微针离心时间10min,背衬药物总质量浓度为0.5mg/mL.制备的双室载药微针外观形态、机械性能良好;针尖部位的药物主要分布于针尖尖端,背衬药物有些许下渗至针尖2/3处;每片含药量为(218.88±0.10)μg;体外透皮实验表明,72h内雷公甲素累积透皮率达98%.结论 雷公藤甲素双室载药的设计,增大载药量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该设计可为中药微针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Box-Behnken设计质量评价体外透皮性能硫酸软骨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

    防风趁鲜切制的含水率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饮片质量的影响

    于迪杨辛欣王莹宋来辉...
    2678-2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防风趁鲜切制工艺中最佳切制含水率及后续饮片干燥方式等关键指标进行考察,为提高防风鲜切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评价饮片翘片率、碎片率、药材质地、是否连刀等指标的优劣制定评分标准,选出最优切制区间.用HPLC法同时测定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4种色原酮含量,用UV法测量饮片总多糖含量,以4种色原酮、总多糖、醇浸出物、饮片出膏率含量为指标考察13种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结果 最佳切制含水率区间为(40±3)%~(50±3)%.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方差及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70℃真空干燥、80℃鼓风干燥、40℃鼓风干燥饮片质量较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冻干、晒干、阴干、真空干燥60℃、40~80℃鼓风干燥等方法聚为一类,表明其干燥方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聚类贡献较大.结论 建立的防风最佳趁鲜切制含水率区间评分标准科学合理,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趁鲜切制后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饮片综合质量影响较大,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鲜切饮片质量具有科学性,排序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有利于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合理选择.

    防风趁鲜切制干燥方式多指标熵权-TOPSIS法聚类分析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