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朱兵

双月刊

1000-0607

010-8401460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针刺研究/Journal Acupuncture Research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升清降浊"法电针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林文佳郑爽杨晓晴卢立宏...
    1084-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升清降浊"法电针对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例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升清降浊"法电针组(24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24例,无脱落),电针组取中脘、天枢、中府,双侧章门、太白、太渊、足三里、上巨虚电针治疗(15 Hz/100 Hz),对照组采用非经非穴浅刺法,接电针仪但不通电,两组均30 min/次,1次/d,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采用胃肠道症状评分量表(GSRS)和胃轻瘫基本症状指数(GCSI)评价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变化情况,在治疗期间每日监测空腹血糖,治疗开始前和结束时收集粪便样本送检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结果: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时电针组患者的GSRS和GCSI评分显著下降(P<0.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时电针组GSRS和GCSI评分显著下降(P<0.001).16S rDNA测序提示治疗后在门水平电针组患者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相对高于对照组(FDR<0.05);在属水平,两组共计 18个肠道差异菌群,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患者肠道假单胞菌属、碱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FDR<0.05),其余16个差异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FDR<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欧陆森氏菌属显著上调(FDR<0.05),而假单胞菌属显著下调(FDR<0.05).结论:"升清降浊"法电针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并调节肠道菌群分布,一定程度上增加益生菌丰度,降低致病菌丰度.

    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电针肠道菌群临床疗效

    针刺调节前扣带皮层功能改善痛情绪的研究进展

    李丽马翠魏玉婷严兴科...
    1092-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痛情绪是因疼痛引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大脑前扣带皮层(ACC)是疼痛及痛情绪发生与调控的关键脑区,ACC内相关神经递质及受体、信号通路和神经环路均参与痛情绪的调控.针刺能有效改善痛厌恶情绪,减轻疼痛相关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其机制与针刺调节ACC功能密切相关,通过下调ACC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和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上调相关阿片受体和神经肽S/神经肽S受体的表达,激活ACC中小白蛋白(PV)中间神经元等发挥作用.此外,针刺还可抑制ACC脑区蛋白激酶Cζ-谷氨酸受体1和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AMP反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发挥调节和改善痛情绪的作用.针刺抑制rACCGlu-丘脑环路仅缓解痛情绪而不镇痛,抑制rACCGlu-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环路仅镇痛而不缓解痛情绪.

    前扣带皮层针刺痛情绪研究进展

    针刺调控不同信号通路改善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肖敏严兴科李芃菲马雪娇...
    110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针刺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本文从针刺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Notch、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腺苷(cAMP)/蛋白激酶(PKA)、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5个信号通路的角度,对各信号通路的成分、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展开详细的综述.从针刺调控信号通路来看,针刺可以上调AC/cAMP/PKA、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等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营养因子或Bcl-2表达,预防和修复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发生、改善突触可塑性;调控Wnt/β-catenin和Notch相关信号通路保护神经元、促进细胞增殖;下调JNK、上调NO/cGMP等信号通路,分别抑制应激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凋亡,减轻神经毒性和神经元损伤,从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为探索针刺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针刺抑郁症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基于复杂网络探讨针灸促进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选穴规律

    程鑫妮张欣纪军周嘉...
    1107-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灸促进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从建库至2023年5月9日收录的针灸促进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灸促进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Gephi0.9.2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55篇,涉及11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 080次,频数前5的腧穴为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内关;经络选用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主;下合穴、五输穴、交会穴、募穴为常用特定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是足三里-上巨虚(33.82%),其次为足三里-天枢(23.53%)、足三里-中脘(23.53%)、足三里-内关(22.43%).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最终得到两个核心腧穴群,分别为背部-下肢俯卧位腧穴群及腹部-四肢仰卧位腧穴群.干预措施主要为毫针针刺及电针.手法的运用多为平补平泻,强关联穴位为上巨虚、足三里;其次为提插捻转泻法,强关联穴位为天枢、中脘;总体而言泻法的运用多于补法.结论:针灸促进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以健运脾胃、培元固本、调畅气机为主要治则,多选取胃经、任脉和脾经特定穴,多采用毫针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发挥针刺双向调节的特点和优势.

    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针灸选穴规律复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