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朱兵

双月刊

1000-0607

010-8401460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针刺研究/Journal Acupuncture Research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SIRT3/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张贵君汪瑶李军令马骏...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沉默调节蛋白3(SIRT3)及其下游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PARK2基因编码蛋白(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复制PD小鼠模型.电针组小鼠给予针刺"风府""太冲""足三里",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12 d.以旷场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黑质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自噬轻链蛋白3(LC3)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黑质 TH、α-syn、SIRT3、PINK1、Parkin和线粒体自噬受体蛋白P62、Beclin-1、LC3 Ⅱ mRNA表达水平;W estern blot 法检测 小 鼠黑质 TH、α-syn、SIRT3、PINK1、Parkin、P62、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运动总距离、运动总时间、运动速度和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均下降(P<0.01);TH、LC3阳性表达减少(P<0.01),α-syn阳性表达增加(P<0.01);部分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减少,溶酶体数量减少;中脑黑质TH、SIRT3、PINK1、Parkin、Beclin-1、LC3 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α-syn和P6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运动总距离、运动总时间、运动速度和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增加(P<0.01,P<0.05),TH、LC3阳性表达增加(P<0.01,P<0.05),α-syn阳性表达减少(P<0.01),线粒体数量增多,出现自噬小体,肿胀减轻,中脑黑质TH、SIRT3、PINK1、Parkin、Beclin-1、LC3 Ⅱ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α-syn、P6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假电针组运动总距离、总时间增加(P<0.05),TH阳性表达增加(P<0.05),α-syn阳性表达减少(P<0.05),部分线粒体肿胀,未见自噬体出现,TH、SIRT3、Parkin、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P62 mRNA、α-sy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LC3 Ⅱ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运动总时间延长(P<0.01),α-syn阳性表达及mRNA 表达水平下降(P<0.01,P<0.05),TH、SIRT3、PINK1、Parkin mRNA及SIRT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风府""太冲""足三里"可改善PD小鼠运动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3/PINK1/Parkin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促进PD小鼠中脑黑质TH表达,减少α-syn聚集,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帕金森病电针沉默调节蛋白3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PARK2基因编码蛋白线粒体自噬

    艾灸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汪恒夏冉高兵李凌基...
    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心俞""肺俞"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启动因子2α(eIF2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探讨艾灸联合贝那普利防治CHF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多柔比星复制CH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艾药组,并设立空白组,每组10只.艾灸组予以艾条温和灸双侧"心俞""肺俞",每次20 min;药物组予以贝那普利(0.86 mg/kg)灌胃治疗;艾药组艾灸上述穴位同时予以贝那普利灌胃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干预3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内径缩短率(FS);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B型脑钠肽(B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W 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磷酸化(p)-PERK、p-eIF2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F、FS降低(P<0.01);血清BNP和Ang Ⅱ含量升高(P<0.01);p-PERK、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空泡、炎性浸润等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及艾药组大鼠EF、FS升高(P<0.01);血清BNP和Ang Ⅱ含量降低(P<0.01);p-PERK、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镜下可见治疗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减轻.艾药联合治疗效果优于艾灸组和药物组.结论:艾灸联合贝那普利能够改善CHF,其机制与降低心肌p-PERK、p-eIF2α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心肌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艾灸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内质网应激

    艾灸预处理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

    于燕艳杨越蒋洁
    238-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艾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预处理3d组(艾灸1组)、艾灸预处理5 d组(艾灸2组)和艾灸预处理7 d组(艾灸3组),每组15只.各艾灸预处理组在造模前分别艾灸"百会""大椎""足三里"3、5、7 d,20 min/次,1次/d.末次艾灸干预20 min后,模型组和各艾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脑神经损伤程度;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观察缺血区大脑皮层的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区大脑皮层PI3K、磷酸化(p)-PI3K、AKT、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IL-1β、TNF-α、S-100β、NSE 含量明显升高(P<0.01),大脑皮层缺血区 PI3K、p-PI3K、AKT、mTOR 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艾灸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下降(P<0.01),血清中IL-1β、TNF-α、S-100β、NSE含量降低(P<0.01),大脑皮层缺血区PI3K、p-PI3K、AKT、mTOR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艾灸1组和艾灸2组比较,艾灸3组血清中IL-1β、TNF-α、S-100β、NSE含量降低(P<0.05),大脑皮层缺血区PI3K、p-PI3K、AKT、mT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可明显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抑制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抑制脑组织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其中艾灸预处理7 d对CIRI的保护作用优于5 d和3 d.

    艾灸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刮痧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颜雪华朱浩陈帅张改月...
    247-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刮痧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炎性因子、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探讨刮痧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刮痧组,每组17只.采用右膝关节腔内注射谷氨酸钠碘乙酸复制KOA大鼠模型.刮痧组选择右侧"阳陵泉""血海"进行刮痧治疗,频率为1次/s,按压力度在0.3~0.5 kgf,隔日干预1次,连续干预7次.记录各组大鼠右膝关节周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自噬性关键小分子酵母Atg6的同素系物(Beclin-1)、微管相关结合蛋白1轻链蛋白酶复合物3 Ⅱ/Ⅰ型(LC3Ⅱ/LC3Ⅰ)、泛素相关结合蛋白62(P62)、半耽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软骨中LC3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右侧膝关节周径明显增大(P<0.01);软骨层有明显的紊乱和缺损,软骨细胞大量坏死,有纤维增生及大量骨小梁破坏;软骨组织细胞凋亡率、IL-1β和TNF-α含量及Caspase-3、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P<0.001),Beclin-1、LC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和LC3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1,P<0.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右侧膝关节周径缩小(P<0.05);软骨层排列趋于正常,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低;软骨组织细胞凋亡率、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Caspase-3、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Beclin-1、LC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LC3平均荧光强度升高(P<0.05).结论:刮痧能够改善KOA大鼠关节软骨损伤,抑制炎性因子过量释放,减少软骨细胞凋亡率.这可能与上调Beclin-1、LC3的表达,降低P62、Caspase-3的表达,促进KOA大鼠软骨细胞自噬有关.

    刮痧膝关节骨关节炎自噬细胞凋亡

    电针对帕金森病小鼠脑肠氧化应激的影响

    刘凡刘智斌马雪王强...
    25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学、结肠及中脑黑质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构建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电针刺激"百会""曲池""足三里",20 min/次,1次/d,针刺5 d,休息2d,共针刺14次.干预结束后采用步态分析实验评估各组小鼠运动能力及运动协调性;肠道推进率评估各组小鼠肠道传输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结肠活性氧(ROS)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及中脑黑质中总蛋白(TP)、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均速度、步率、正常步序比、足间距、步幅长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面积的最大强度降低(P<0.000 1,P<0.01,P<0.001),步态最大变化率升高(P<0.001),肠道推进率降低(P<0.000 1),结肠中ROS荧光强度升高(P<0.01),结肠及中脑黑质中GSH-Px、SOD活性降低(P<0.01,P<0.05),MDA含量升高(P<0.01),中脑黑质中Nrf2阳性表达降低(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平均速度、步率、正常步序比、足间距、步幅长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面积的最大强度升高(P<0.01,P<0.05,P<0.001,P<0.000 1),步态最大变化率降低(P<0.01),肠道推进率升高(P<0.001),结肠中ROS荧光强度降低(P<0.01),结肠及中脑黑质中GSH-Px、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1),中脑黑质中Nrf2阳性表达升高(P<0.000 1).结论:电针可改善PD模型小鼠的运动障碍、步态紊乱及肠道运动功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损害,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可拮抗脑肠氧化应激有关.

    帕金森病电针氧化应激脑肠轴多巴胺能神经元

    电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大鼠PI3K/Akt/CREB信号通路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邓倩梁嘉琪高晨辉葛侠...
    265-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大鼠海马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CI的部分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使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复制DCI模型.电针组电针"胰俞""足三里""百会""大椎",20 min/次,1次/d,每周休息1 d,共治疗4周.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的改变;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CREB、p-CREB、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升高(P<0.01),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海马组织中 p-PI3K/PI3K、p-Akt/Akt 比值,CREB、p-CREB、Bcl-2 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Caspase-3、Bax 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随机血糖降低(P<0.01),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数量、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均有所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海马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比值,CREB、p-CREB、Bcl-2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1),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D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电针细胞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273页

    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炎性因子的影响

    屈媛媛冯楚文孙忠人孙维伯...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慢性多因素复合应激刺激法复制CFS模型.电针组大鼠电针"神庭"透刺"百会"和"大椎",15 min/次,每日2次,治疗14 d.用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评估大鼠一般状态,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状态,力竭跑台时间评估大鼠疲劳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IL-10、IL-17、TGF-β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升高(P<0.05),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穿格次数及进入中央区次数增加(P<0.05),力竭跑台时间缩短(P<0.05);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结构疏松,少量神经元细胞核缺失;模型组海马和血清中的IL-10含量降低(P<0.05),IL-17、TGF-β1含量升高(P<0.05);模型组海马中的IL-10免疫荧光强度降低(P<0.05),IL-17、TGF-β1免疫荧光强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降低(P<0.05),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5),穿格次数及进入中央区次数减少(P<0.05),力竭跑台时间延长(P<0.05);电针组海马神经元数量增加,排列整齐,结构较紧密,坏死神经元减少;电针组海马和血清中的IL-10含量升高(P<0.05),IL-17、TGF-β1含量降低(P<0.05);电针组海马IL-10免疫荧光强度升高(P<0.05),IL-17、TGF-β1免疫荧光强度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缓解CFS大鼠疲劳程度,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调节外周及中枢炎性因子有关.

    慢性疲劳综合征电针炎性因子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蔡元春林雅丽银世杰丁艺...
    283-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以"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选穴原则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TEAS对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双穴组、多穴组,每组68例.多穴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 TEAS足三里、天突、膻中、中脘、太冲、内关至术毕,双穴组仅TEAS足三里、内关,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电刺激.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以评价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术后6、24 h,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的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术后1、2 d,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LF/H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DNN和RMSS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多穴组与双穴组比较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行TEAS治疗可缓解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降低术后早期交感神经兴奋,维持副交感神经紧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经皮穴位电刺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机升降胃肠功能自主神经

    芒针透刺联合体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伴中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随机对照试验

    刘奕蕾王颖谢宗亮杜妍妍...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手足阳经、督脉穴芒针透刺联合体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伴中枢性疼痛(CPSP)患者疼痛、平衡功能、肌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抗氧化损伤有关.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94例中风后偏瘫伴CPSP患者,分为研究组(47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47例,脱落1例).对照组采取康复锻炼联合常规体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手足阳经、督脉穴芒针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3个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伯格平衡功能评分和肌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3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VAS评分、NIHSS均降低(P<0.05),伯格平衡功能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的肌力分级4~5级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治疗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肌力4级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治疗3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肌力4、5级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OS、SO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治疗1、2、3个月研究组患者VAS、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伯格平衡功能评分升高(P<0.05),肌力分级更优(P<0.05,P<0.01);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NOS、SOD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手足阳经、督脉穴芒针透刺联合体针治疗能减轻CPSP,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肌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中风偏瘫芒针透刺体针治疗平衡功能肌力中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