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朱兵

双月刊

1000-0607

010-8401460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针刺研究/Journal Acupuncture Research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筋膜触发点浮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部活动度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李鸿鹏张迪刘志祥谌佳...
    512-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筋膜触发点(MTrP)浮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腰部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LDH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10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浮针扫刺MTrP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肾俞、委中、MTrP,两组均联合运动康复治疗,3次/周,共治疗2周.评价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周后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采用关节活动度测旋尺测量腰部屈曲、伸展、侧屈活动度,记录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TrP数量及分布范围.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第 1次治疗后即刻与治疗 2周后VA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TrP总数及各肌肉区MTrP数目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MTrP总数及腰方肌区、多裂肌区、腰髂肋肌区的MTrP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臀中肌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即刻与治疗2周后腰部活动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任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浮针疗法减少LDH患者疼痛、MTrP,改善腰部活动度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疗效较好.

    浮针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疼痛筋膜触发点

    针刺调控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肖敏李芃菲马雪娇严兴科...
    519-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其机制研究不断深入.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近年来针刺调控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别从ERK信号通路的生理机制、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针刺激活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抑制神经元凋亡)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针刺抑郁症ERK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邸学士陈江王新茹梁俊杰...
    526-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LDH患者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针灸治疗LDH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针刺治疗LDH与延缓椎间盘退变、维持脊柱稳定、调节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反应、调节神经结构和功能、镇痛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LDH提供科学依据.

    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作用机制综述

    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何水恩凌曦淘刘一铭陈汉华...
    534-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 年 11 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揿针治疗AR的临床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有关资料,其中总有效率、AR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评分(RQLQ)、复发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四分法"症状评价量表等.用Stata软件对所有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临床研究,涉及1491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揿针治疗AR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西医常规疗法[RR=1.20,95%CI(1.14,1.26),P<0.001];复发率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OR= 0.35,95%CI(0.14,0.89),P=0.027];VAS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1.30,95%CI(-1.85,-0.75),P<0.001];RQLQ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6.75,95%CI(-12.74,-0.76),P=0.027].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揿针疗法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疾病复发,改善AR发作的不适,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偏大,仍需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

    变应性鼻炎揿针临床研究临床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2021版《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头穴线定位疑析

    李航宇张虹
    54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新旧两版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 2部分):头针》(GB/T 21709.2-2021)与(GB/T 21709.2-2008)的差异,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围绕2008版国家标准中存疑的两个核心问题——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的定位问题,指出2021版国家标准中对这两处问题修订后仍存在的争议,并对两条穴线的定位依据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 21709.2-2021)的推广应用,并为下一版国家标准的完善与制定提供参考.

    头针国家标准穴位定位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

    《针刺研究》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换届会议

    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