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轧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轧钢
轧钢

张海军

双月刊

1003-9996

zggg@263.net sr@263.net.cn

010-62182474 62185897

100081

北京市学院南路76号

轧钢/Journal Steel Roll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为全冶金优秀期刊,是由钢铁研究总院(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综合技术刊物。其全面报导中厚板,热轧和冷轧板带,型钢,线材及制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本刊广告业务面向轧钢企、事业单位用各种轧机及辅助设备、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等产品,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形象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轧钢产线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孙友昭王晓晨杨荃徐言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基于先进检测与智能装备支撑的少人/无人化操维集控,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多业务协同数字化业务管控,形成了"双智控"的轧钢智能工厂建设架构.然而,在研究与应用领域,对于智能装备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定位认识.结合具体的技术模块描述与案例介绍,探讨了智能装备对智能工厂的作用效果与价值体现.首先,通过依托全流程表面检测的表面质量数字化管控、融合"平台+装备+视频AI+跟踪"的物料逐支跟踪、原料库与加热炉区域坯料检测与异常识别校核、智能化视觉检测装备辅助运维管理等案例,提出了先进检测增强感知支撑数字化业务管控的智能装备建设模式;其次,通过介绍多类工业机器人应用、热轧运行非对称检测与自动纠偏控制、中厚板轧机自动转钢、加热炉智能改造和直接轧制技术,展示了建设主生产流程设备控制系统协同的"测控一体化智能装备",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与生产自动化水平的发展趋势;还有,介绍了长材平面智能无人库技术、棒材轧后区域少人化技术,提出了针对缺乏自动控制、人工操作密集且工作环境恶劣的区域,通过多类型智能装备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成材率等关键运行指标提升的发展模式.最后,展望了智能装备的发展趋势,即与主生产设备、关键质量控制更加紧密融合,实现面向高效化、高质化生产的"智能轧机",并支撑数字化业务管控应用的完善,推动双智控"智能钢厂"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

    轧钢产线先进检测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无人天车智能工厂

    回火工艺对1.9 GPa级超高强耐磨钢强韧性的影响

    吴俊平闫强军姜在伟靳剑锋...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开发更高强度、更好耐磨性的超级耐磨钢产品,可以进一步减少因材料磨损导致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对抗拉强度1.9 GPa级超高强度耐磨钢进行了研发,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试制出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超高强耐磨钢,并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880 ℃淬火+180 ℃回火热处理工艺,试制钢板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1 951 MPa,伸长率为14%,-40 ℃冲击功为45.6 J.钢板微观组织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板条间存在少量的片状奥氏体,增加了钢板的韧性;各种强度增量贡献中,微合金化产生的Ti(C,N)和Nb(C,N)纳米碳化物提供了 243 MPa的析出强化增量,在180 ℃回火后仍保留了高密度的淬火产生的位错,提供了 828 MPa的位错强化增量.

    耐磨钢回火力学性能位错强化析出强化双碳

    不同原始组织对高强钢板相变行为的影响

    王堤鹤庞启航赵星宇李维娟...
    16-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为了实现汽车构件的轻量化,各国在不断探索和开发低成本高强度金属材料.Q&P钢以高强度、高延展性及易焊接性能逐步成为汽车用高强钢的主流产品.研究了基于组织遗传性下原始组织对高强钢在热加工过程中相变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实现对实际生产工艺的优化.采用动态热力学模拟试验机、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Axia Chemi钨灯丝扫描电镜(SEM)等先进实验设备,原位观察了不同原始组织高强钢板奥氏体化和晶粒长大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终冷温度为350、550、680 ℃时,3种终冷温度下高强钢板的原始组织分别为"马氏体+铁素体"(M+F)、"贝氏体+铁素体"(B+F)和"珠光体+铁素体"(P+F).综合比较发现,原始组织为"P+F"的高强钢板,其临界奥氏体化温度(Ac1)为647.9 ℃,与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临界温度相差417 ℃,奥氏体晶粒的生长方式是晶界迁移与小晶粒合并,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为0.66μm;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为362 ℃,因此具有较宽的热加工工艺窗口,利于工业生产Q&P热处理工艺的柔性调控.

    高强钢原始组织相变规律原位观察P+F组织轻量化

    直接淬火工艺对Cu-NiAl复合析出强化超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董诗晴张阳郭思文邓想涛...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舰船大型化、轻量化的发展要求,开发具有超高强度、良好韧性及优异焊接性能的新型舰船用钢,并实现其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研究了直接淬火(DQ)与再加热淬火(RQ)工艺对纳米级Cu-NiAl复合析出强化超高强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Q钢与RQ钢的显微组织均由板条马氏体组成,经过550 ℃回火后,DQT钢中形成了更细小的板条马氏体组织和更高的位错密度,为Cu-NiAl相高密度析出提供了更多的形核位置;与RQ钢相比,DQ钢具有更高的回火稳定性,回火后保留了更大密度和更高比例的小角度晶界.因此,在更显著的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共同作用下,DQ钢回火后强度更高,屈服强度比RQT钢高100 MPa,达到1 425 MPa.

    直接淬火超高强钢纳米Cu-NiAl复合析出相回火稳定性小角度晶界组织性能高效生产

    本钢集团首次批量生产SAE1035高强钢

    《世界金属导报》报社
    29页

    微量稀土Ce元素对高强海洋平台用钢CCT曲线的影响

    母志鹏董瑞峰张肖雨崔青玲...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量稀土元素对高强度海洋平台用钢相变行为的影响,利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不同稀土 Ce元素含量FH460钢的相变点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对FH460钢在不同冷速条件下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并测量了显微硬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稀土 Ce元素对FH460钢组织转变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稀土Ce元素含量增加,FH460钢的Ac3温度升高、Ac1温度下降,扩大了奥氏体区;与未添加Ce元素FH460钢相比,不同Ce含量FH460钢CCT曲线形状基本不变,但珠光体转变区和贝氏体转变区扩大,且Ce元素抑制了马氏体的转变;当冷速在30~90 ℃/h时,由于添加稀土 Ce元素,FH460钢硬度显著高于未添加Ce元素的FH460钢;微量稀土 Ce元素的添加未改变FH460钢在不同冷速下的组织演变规律,但是加入微量稀土元素Ce元素后,珠光体组织得到了细化,且含量也明显增加,同时促进了贝氏体的转变和马氏体板条间距减小.

    FH460海洋平台用钢稀土Ce元素连续冷却转变显微组织

    基于Ga组织调控对钛/钢复合板界面结构及结合强度的影响

    贺文健雷小玲丁文红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钛/钢复合材料由于其强耐蚀性成为海洋、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由于钛为活性金属,制备过程中的Fe-Ti脆性相是钛/钢复合材料制备面临的共性问题.通过组织调控构建不同复合界面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Ga元素改性调控后,Ti侧近结合界面组织由β-Ti转变为α-Ti,850、900 ℃热轧时界面由非连续TiC及聚集Fe2Ti颗粒转变为单一均匀连续的TiC层;结合强度由190 MPa提高至290 MPa;DC/γ-Fe与DC/α-Ti扩散系数差在5.94×10-12~2.9×10-12m2/s范围时,有效调控TiC层厚度为180~190 nm,并显著抑制了 Fe2Ti及FeTi的生成.

    钛/钢复合材料组织调控界面结构TiC结合强度

    永钢精品线材智能车间成功入选省级智能制造车间

    《世界金属导报》报社
    43页

    热轧宽幅薄规格深冲搪瓷钢的开发

    蔡珍刘永前魏兵刘洋...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用户对搪瓷钢成形效率、加工成材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宽幅薄规格深冲搪瓷钢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采用传统热轧技术生产时存在氧化铁皮压入、甩尾、浪形、成形性能差等技术瓶颈,因此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开发了热轧酸洗宽幅薄规格深冲搪瓷钢.介绍了深冲搪瓷钢的化学成分设计、生产工艺、带钢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稳定性控制工艺.研究及生产实践表明:成品力学性能均匀,具有优异的成形性能、抗鳞爆性能和密着性能;带钢的屈服强度直接影响其深冲性能,钢中有效Ti含量、精轧压下分配和终轧温度会显著影响带钢的屈服强度,卷取温度对带钢屈服强度影响较小;深冲搪瓷钢的主要强化机理为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析出强化作用较弱.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热轧酸洗宽幅薄规格深冲搪瓷钢的成功开发,实现了 1.65 mm×1 500 mm极限规格深冲搪瓷钢批量稳定供货超万吨,填补了市场空白.

    宽幅薄规格深冲搪瓷钢抗鳞爆性能密着性能力学性能稳定性表面质量

    超快冷工艺对DP780热轧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孙丽荣丁敬国万佳峰蔡明晖...
    51-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成本、高性能DP780热轧带钢的开发,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减少了昂贵合金元素Cr、Mo、V等的添加,优化了 C、Si、Mn 含量设计,设计化学成分为:w(C)=0.105%、w(Si)=1.15%、w(Mn)=1.7%、w(Ti)=0.01%;结合前置式超快冷+层流冷却+后置超快冷组合的一体化超快冷系统,建立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超快冷换热系数机器学习模型,有效提高了前置式超快冷出口温度和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基于此,研究了前段超快冷出口温度和卷取温度对DP780热轧带钢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卷取温度设定为190 ℃,DP780热轧带钢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随着前段超快冷出口温度的降低,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减少,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当前段超快冷出口温度设定为610 ℃,卷取温度为230 ℃时,热轧带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马氏体和少量的贝氏体,但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组织中的贝氏体逐渐消失,马氏体体积分数减少,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大.采用热轧及超快冷一体化调控工艺,获得了低成本、高性能的DP780热轧带钢,屈服强度为641 MPa、抗拉强度为1 068 MPa、断裂伸长率为11.5%、强塑积达12 282 MPa·%.

    DP780热轧带钢超快冷工艺前段超快冷出口温度卷取温度机器学习组织性能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