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全资源学的学科理论研究

    吴超王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形成安全资源学和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安全资源,以安全本身作为一类重要资源的新视角,开展安全资源学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站在科学学的高度和以交叉科学的视角,采用调查研究法、创新思维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归纳法、预测法等研究方法,阐述安全资源和安全资源学的定义及内涵,安全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安全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安全资源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展望等.结果表明:安全资源兼具有安全和资源的主要特性,安全资源的特性可分为社会特性和自身特性2 大类,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给出安全资源学 8 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学科基础层凝炼出安全资源学的10 条基本原理;根据交叉学科的关联性质,归纳出安全资源学的典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形成了安全资源学的核心基础理论和雏形,对后续开展安全资源学的具体内容研究和加速形成一门独立的安全资源学新学科具有参考和引领作用.

    安全科学安全资源安全资源学学科理论研究方向

    大安全大应急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王斯彤龙雪城刘伟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以及适应大安全大应急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需要,分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及需求,基于此定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探索大安全大应急下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更新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教育理念,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引入跨学科培养,提升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建立科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评价体系,完善实践考核方式,能有效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安全大应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基于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

    张充张伟李泽亚赵挺生...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下的创新型安全生产管控模式,从安全信息学的角度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特点,提出安全生产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安全决策偏差和滞后的机制,提出安全管控系统性能改进的思路;结合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特点和数字化技术优势,阐述数字化技术在信息感知传递、安全信息解释和安全行为引导等3 个方面的赋能依据,以及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和多层级管控等3 个方面的赋能途径,并提出具备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弹性扩展和人机协同特点的安全生产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在紧急事件、短周期管控、长周期管控 3 类场景中,对应用智能管控模式前后的安全事件响应进行时效性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安全管控效能.

    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管控模式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学

    24Model与LCM原因因素定义对比研究

    袁晨辉傅贵吴治蓉赵金坤...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损失致因模型(LCM)原因因素定义与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存在的异同和优缺点,梳理2 个模型各层面原因和结果的定义,对比定义内容及其对事故原因分析等安全实务的指导作用,并以一起瓦斯爆炸事故为例加以实证分析,获得二者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LCM是首个将管理因素纳入事故致因分析的一维事件序列模型,可明确各层面原因因素的定义和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但部分定义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并没有揭示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等深层次事故致因因素;24Model作为系统性事故致因模型,对各类因素的定义均以组织为主体,描述事件、事故、安全的概念内涵,划分个体安全动作、安全能力和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的类别并给出含义解析,探究组织安全文化层面的问题并以32 个元素体现;2 个模型的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均建立在对各层级原因因素定义的基础上,并适用于模型理论体系本身.

    "2-4"模型(24Model)损失致因模型(LCM)事故致因模型原因因素定义对比研究

    对安全科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李啸傅贵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实践视角下安全科学适宜的研究对象,基于逻辑分析和演绎推理方法,构造评判学科研究对象的6 个标准,分析11 种主要观点的提出预设与优缺点,论证实践中事故是安全科学合适的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实践中研究对象应具备独特性、清晰性、概括性、全面性、成熟性、演绎性的特征;主要观点均无法满足实践中学科研究对象应具备的特性;事故明确定义的提出使大安全观的需求得到解决;安全科学的本质问题是事故预防.

    安全科学研究对象事故研究预设实践视角

    不安全行为信息在建筑工人群体中的传染机制

    倪国栋杨栎安瑶瑶郑雨茁...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安全行为信息在建筑工人群体中的传染路径与影响效应,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传染理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假设,构建以工友不安全行为信息为自变量,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 种行为认知因素,以及不安全行为意向为中介变量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信息传染机制理论模型.通过开发测量量表、编制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基于271 个有效样本,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工友有意不安全行为和工友不安全沟通行为通过 6 条传染路径诱发新的不安全行为;相较于工友不安全沟通行为,工友有意不安全行为作为传染源时的传染效应更强;管理者通过控制传染信息源和弱化传染媒介可有效抑制不安全行为信息在建筑工人群体中的传染效应.

    不安全行为信息建筑工人传染机制有意不安全行为不安全沟通行为

    基于主动安全的重大事故网络舆情智能建模与仿真

    陈鑫谢科范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肆意传播且真伪难辨的信息易引起社会负面情绪,给应急处置及救援工作带来不便的问题,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结合情感分析模型、主题计算模型和易感人群-潜伏人群-感染人群-离去人群(SEIR)模型,开展重大安全事故网络舆情仿真及控制策略研究.运用卷积深度置信网络(CDBN)、时域卷积网络(TCN)、条件随机场(CRF)组成的CDBN-TCN-CRF情感分析模型及T分布瓦瑟斯坦自编码器(TWAE)主题计算模型,识别情感极性及主题类别,跟踪网络舆情情感倾向及民众关注热点;运用SEIR模型来预测网络舆情走势,并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DBN-TCN-CRF情感分析模型、TWAE主题计算模型及SEIR模型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对网络舆情深度分析与趋势预测的能力.

    主动安全重大事故网络舆情分析易感人群-潜伏人群-感染人群-离去人群(SEIR)模型情感分析

    民航员工安全信息自愿报告意愿的促进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郑秀梅马国毓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民航员工安全信息自愿报告意愿的作用路径,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构建个体特征和组织环境影响员工自愿报告意愿的多条件联动模型,基于 178 份调查问卷,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开展验证.结果表明:安全信息自愿报告意愿的产生不是认知水平、工作嵌入、职业身份认同、领导支持和安全文化等单一条件促发的结果,而是由多个条件共同作用,高水平安全信息自愿报告意愿的促进模式有3 个,分别为:员工自主驱动型,核心条件是员工的高认知水平、高工作嵌入和高职业身份认同;领导员工共鸣型,核心条件是员工的高认知水平、高职业身份认同、工作嵌入不足和组织的高领导支持;领导支持牵引型,核心条件是组织的高领导支持和安全文化缺失.

    航空安全信息自愿报告意愿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个体特征组织环境

    城市道路下分心行为对驾驶员驾驶绩效的影响

    罗霜易鑫鑫邵毅明徐进...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城市道路条件下常见驾驶分心行为对驾驶绩效的影响,以 16 名青年志愿者为被试,开展实车驾驶试验,测量车辆纵向和横向行驶参数,对比分析正常驾驶和分心驾驶状态下的驾驶绩效,并探讨驾驶经验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分心行为均使横向加速度标准差和纵向加速度标准差增加,而使速度均值降低,说明驾驶员通过速度和转向控制补偿分心状态下的驾驶绩效;交谈对速度均值和纵向加速度均值、阅读广告对速度标准差和横向加速度均值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接听电话时,经验驾驶员速度标准差明显高于新手(p=0.021);接听电话和阅读广告次任务下,经验驾驶员的横向加速度均值均明显较高(p=0.003,p=0.004),说明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受分心行为的影响程度更低.

    城市道路分心行为驾驶员驾驶绩效实车试验

    基于Topsis改进因子分析的公路隧道入口段视觉负荷研究

    梁波秦灿牛佳安肖靖航...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直线公路隧道入口段驾驶者的视觉负荷,首先,通过实车试验采集 5 种视觉指标,采用Topsis改进因子分析法建立视觉负荷评价模型;然后,分析不同时间及位置下视觉负荷的变化特征,基于构建的视觉负荷曲线提出行车舒适评价标准,并运用已发表数据验证构建负荷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通过敏感度分析探究视觉指标对视觉负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驾驶者位于距洞口-13~55 m(12:00)、-10~49 m(15:00)时,视觉负荷超过临界值(0.906),驾驶者的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极低;洞口驾驶者的视觉负荷值和接近度远大于洞内和洞外;18:00 的视觉负荷和接近度远低于12:00 和15:00.视觉指标的敏感度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注视时间、瞳孔面积、注视次数、扫视幅度、扫视速度.

    Topsis改进因子分析公路隧道入口段视觉负荷行车安全视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