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埋施工隧道非稳态传热与风流热工参数反演

    黄敏华王海桥陈世强朱辉...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深埋施工隧道热环境,掌握风流流经隧道过程中的热湿变化规律,采取现场实测与理论推导的方法,构建风流-围岩非稳态传热模型,依托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数值反演通风参数,量化通风时长、断面风速、送风温湿度对隧道环境温湿度和综合换热系数(CHTC)的影响规律,得到有效通风降温临界时间和断面临界风速.研究结果表明:当通风时长τ大于900 h时,CHTC不随通风时长的变化而变化,在该通风时域内通风不能达到降温效果;当断面风速u小于0.22 m/s时,等温线和等相对湿度线密集,在此流速区间内,气流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变化显著,温差和浓度差引起的热湿传递较强,此时增大送风量,有利于降低隧道环境温湿度.

    深埋施工隧道非稳态传热风流热工参数温湿度热环境热湿传递

    充填浆液的产气测试及对CO传感器监测的影响

    周昆孙希贤马豪悦刘施恩...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采空区充填浆液因发生物化反应后产生干扰气体,引起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的问题,基于浆液的氧化周期、产气特性、反应后成分的X射线衍射(XRD)及充填产生气体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等测试,研究煤矸石、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井水以65.5∶4.5∶10∶20比例配置成的充填浆液的产气特性,探究充填产生气体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充填浆液在物化反应过程中会消耗O2和CO2,且会产生H2、CO和CH4;其中02和C0的体积分数变化与煤矸石氧化有关,CH4的体积分数变化与煤矸石中甲烷解吸有关,CaO和CO2的反应会导致C02体积分数的降低,粉煤灰中的铝粉在碱性环境中反应会产生H2,且H2是造成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的主要因素,并对矿用电化学CO传感器检测结果呈正交叉干扰.

    充填浆液产气特性电化学CO传感器误报警干扰因子

    含矸煤层煤壁稳定性夹矸厚度效应研究

    李国盛李振华杜锋王文强...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夹矸厚度对含矸煤层煤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出夹矸层剪切破坏力学模型,进而建立含矸煤层煤壁稳定性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夹矸厚度下的煤壁前方水平位移、垂直应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煤壁前方产生失稳影响区主要位于夹矸层周围,形成以夹矸层为中心的凸出区域;夹矸厚度较小时,夹矸层呈现出多块体联合破坏形态,而夹矸厚度较大时,夹矸层出现单块体逐个破断现象;力学分析得知:夹矸层破坏面发生剪切破坏的危险系数随着夹矸厚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含矸煤层煤壁稳定性夹矸厚度危险系数剪切破坏

    独头隧道爆破冲击波传播特征与爆源因素影响分析

    周贤舜张学民王立川孟祥栋...
    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在隧道爆破冲击波作用下人员安全和建筑物毁伤问题,需要明晰施工隧道与交通隧道内爆破空气冲击波传播特征的区别.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比分析独头与双向开口隧道内冲击波传播过程的差异性,研究爆源等效炸药当量、炸药多孔起爆及爆源位置等因素对爆破冲击波传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独头隧道内爆破冲击波传播经历三维球面波逐渐转换至一维平面波的3阶段变化模式,且独头隧道端部边界约束初始球面波几何扩散,经壁面反射叠加的超压增幅达20%;爆源炸药当量影响着波阵面变化,3阶段变化模式的波阵面转换位置与炸药当量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随炸药当量提高而在更接近爆源位置转换;多炮孔起爆工况近场超压更大,而进入远场一维平面波传播区域,多炮孔起爆和爆源位置对冲击波超压分布特征影响有限;与单个爆源中心起爆工况相比,超压相对误差小于5%.

    独头隧道爆破冲击波传播特征瀑源多炮孔起爆等效炸药当量

    煤矿掘进工作面粉尘延时采样测量方法

    林汉毅江丙友袁亮任波...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煤矿掘进工作面采样时刻对滤膜称重法测量长距离巷道粉尘运移情况的影响,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提出延时采样法.首先分析粉尘颗粒沿巷道径向的运动模型,然后估算粉尘在巷道中运移所需的时间,制定粉尘质量浓度测量方案,并在煤矿巷道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延时采样法得到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和不同作业工况下相同批次粉尘的运移分布情况,而多点同步采样法的不同起始时间的测试结果稳定性差;分析延时采样法的数据发现"尘汇现象",其导致弱风巷道粉尘质量浓度的每小时增长速率约为扩散至该区域粉尘质量浓度的10%~15%.分析延时采样法在不同工况下的粉尘质量浓度及其对应的尘汇浓度和测量误差,发现新的非截割尘源位置,并计算产尘浓度,为针对性布置和安装巷道降尘设备提供参考依据.

    掘进工作面延时采样法起始采样时间粉尘质量浓度尘汇现象

    基于铀尾矿库核素监测的WSN粒子群优化路由算法

    周子翔余修武彭威刘永...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铀尾矿库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现有路由算法的网络寿命,提出一种基于铀尾矿库核素监测的WSN粒子群优化路由算法(EBPSO).首先,在簇头(CH)选举阶段,考虑传感器节点的能量、簇内节点距离、CH到基站的距离等参数,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选出最合理的CH,并将筛选出来的CH节点应用于铀尾矿库核素监测组建WSN;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提出转发节点的选择方法;然后,用能量阈值重分簇方案来减少能量消耗;最后,对比基于PSO优化模糊C均值的分簇路由算法(POFCA)、低功耗自适应分簇(LEACH)以及高效非均匀分簇算法(EEUC)性能.结果表明:在网络生命周期上,EBPSO算法比POFCA、LEACH、EEUC分别提升1.7%、24.7%、9.2%.EBPSO算法能够延长网络生命周期,适用于铀尾矿库核素监测应用场景.

    铀尾矿库核素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粒子群优化(PSO)路由算法

    基于改进YOLOv5s算法的隧道初期火灾检测模型

    马庆禄孙枭唐小垚鲁佳萍...
    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公路隧道初期火灾的检出率与检测精度,考虑初期烟火特征量小且不易侦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算法的公路隧道初期火灾检测模型.首先,在YOLOv5s特征检测层并入变压器预测头,在原有3个特征检测头的基础上新增第4个160×160尺度的特征检测头,以增强多尺度识别能力;同时,引入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结构,用于融合高低层火焰和烟雾的语义信息;然后,采用完全交并比(CIoU)替换距离交并比(DIoU),并在置信度损失中采用Focal Loss改进YOLOv5s的损失函数,从而提升新模型整体的训练效果和检测精确度;最后,在真实隧道内开展初期火灾模拟试验,获取50 000幅训练集样本,并结合2022年3月1日江苏镇江观音山隧道真实火灾视频数据,对比分析YOLOv5s-Opt和YOLOv5s算法模型.结果表明:YOLOv5s-Opt对初期火灾的平均检测精度达到90.38%,比YOLOv5s提高2.06%;对于同一段火灾实测视频,YOLOv5s-Opt的检出率比YOLOv5s高出3.63%.YOLOv5s-Opt算法模型更擅长初期火灾小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在检测精度和检出率方面更具有优势,检测效果明显,满足实际火灾检测需要.

    YOLOv5s算法公路隧道初期火灾目标检测深度学习

    震灾应急救护人员与受伤灾民双边匹配决策模型

    罗宏森刘佳旺杨琴
    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地震灾害后伤员的救护质量,从应急救护人员和受伤灾民的匹配问题入手,聚焦伤员转运后送环节,将决策者制定救护人员与灾民匹配方案的过程转化为一对多完全匹配问题,构建决策模型,求解最优匹配方案.首先,从应急环境和双方需求2方面分析匹配影响因素,设计科学可靠的匹配指标体系,并基于匹配指标收集双方信息;然后采用三角模糊数量化双方信息,基于后悔理论刻画决策者对匹配结果的感知效用,以感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双边匹配决策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后,引入"9·5"泸定地震案例,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后悔理论的双边匹配决策模型可以求得决策者感知效用的最大化目标,决策结果满足救护人员和受伤灾民需求,且能够有效规避双方匹配程度过低的匹配方案,提高震灾应急救护质量.

    震灾救护人员受伤灾民双边匹配决策模型救护质量后悔理论

    突发事故情境中内隐记忆驱动的应急决策行为特性分析

    韩豫李家猛顾婧
    234-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突发事故情境中认知心理对应急决策的影响,提高个体应急处置能力,采用认知心理学中加工分离范式,设计再认试验来量化内隐记忆水平.开展应急决策行为模拟试验,测试应急决策的反应时间和行为选择,并通过反应时和准确率来评价其应急决策能力,进一步对比不同内隐记忆水平当事人应急决策行为结果差异,分析内隐记忆驱动下应急决策行为的过程特性及自动化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能够对应急决策的信息感知、认知加工和行为选择过程产生影响;相较于内隐记忆较低的被试群体,内隐记忆较高的被试应急反应速度更快,应急行为选择的准确性更高;当事人在危险感知的启动阶段,通过无意识提取相关记忆,能够快速响应;在认知加工阶段,消耗较少的注意资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行为特征,减少自我损耗,从而增强应急决策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减少冒险行为.

    突发事故内隐记忆应急决策行为自动化行为认知资源加工分离范式

    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研究与应用探索

    杨继星房玉东边路黄晓辉...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我国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借鉴军事作战理念,构建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结合应急救援战术互联网、现场数字化全息感知、态势推演与智能辅助决策、可视化指挥与协同作战等数字化救援技术的实战应用能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和情指行一体化应急指挥作战体系,并在应急使命演习中验证实战效能,破解复杂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通信保障难、情报决策难、态势研判难、指挥调度难、作战协同难等实战难题,实现科学、高效、精准救援.研究结果表明: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建设打造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指挥可视化、救援智慧化的新型应急救援模式,系列化技术装备和系统平台投入实战应用,有助于提升我国灾害事故救援通信保障、现场感知、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

    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战术互联网智能辅助决策可视化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