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段卫国

月刊

1004-7484

zgbjyy68@126.com

010-56238145;57415503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11号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Journal 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98例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体会

    姜春花
    1868-1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在急性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动态信息,为患者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等。结果 此组患者在入院时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与出院时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早期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健康,减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塞护理干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分析

    顾文欣孙焕淇汪洋
    1869-1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抗菌药物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对照组抗菌药物采用头孢他啶,连续治疗2周。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疹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的经验用药,临床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

    头孢哌酮-舒巴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胡捍东
    1870-1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光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促进结痂、减轻疼痛、完全止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控制新发水疱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红光治疗带状疱疹能快速止痛和促进疱疹愈合,可明显缩短疗程,因其方法简单、方便,且疗效显著,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带状疱疹红光治疗临床效果

    探讨基层医院对心血管患者辅以心理治疗观察与分析

    谢雪梅
    1871-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基层医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观察与应用,尤其是对基层医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收集选取在基层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2例。将所有患者均分至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药物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情绪特征。结果 与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采用药物和心理辅助治疗的治疗组效果更佳,无论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还是在心理情绪、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均较传统对照组要好。其中,治疗组治愈28人,有效7人,1人无效,总有效率97。2%,远远高于采用单纯传统药物治疗手段的对照组的77。8%,且治疗时间短,复发率小仅为8。3%。结论 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助治疗的治疗组效果更佳。采用该方法不仅治愈率、总有效率高,而且患者积极乐观、复发率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心血管患者治疗手段基层医院临床效果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隋超连艳芬
    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观察组20例(DC-CIK细胞联合NP方案化疗),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NP化疗。化疗两周期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卡氏评分及毒副反应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临床获益率(85%)高于对照组(65%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3+ CD4+,CD3+ CD8+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卡氏评分上升,对照组卡氏评分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DC-CIK细胞回输过程中的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结论 DC-CIK细胞回输安全、副作用小,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DC-CIK非小细胞肺癌NP化疗

    窒息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情况分析

    张新春田美莲
    1873-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窒息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150例新生儿,按照窒息程度将新生儿分为重度窒息组33例,轻度窒息组48例,无窒息组69例,对三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三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重度窒息组21。2%、轻度窒息组47。9%、无窒息组65。2%,无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窒息新生儿,(P<0。05)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窒息组新生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窒息组新生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降低,窒息越重,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越低。结论 出现不同程度窒息的新生儿体内高胆红素血均低于无窒息新生儿,新生儿窒息程度越严重,其体内高胆红素血的发生率越低。

    新生儿窒息高胆血红素发生率

    女性高血压合并更年期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并心理治疗的临床体会

    高萍
    1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女性高血压合并更年期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并心理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合并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并心理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并心理治疗女性高血压合并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中西医结合并心理治疗女性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

    孕期营养定量指导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景绍粉
    1874-1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钙质的补充对产后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自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于本院产科确认怀孕的孕妇128例,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按照自愿原则,两组均进行常规妊娠营养指导,营养干预组还要进行营养教育、钙质补充和运动锻炼。结果 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变化无论是产后、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均具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干预的方法确实能防止妇女产后骨密度的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孕期营养干预产后骨密度

    肝胆外科常见护理风险的分析与对策

    贾伟
    1875-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肝胆外科常见护理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经肝胆外科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 护理风险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①患者因素;②社会因素;③组织管理因素;④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结论 通过对肝胆外科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护理危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护理风险对策肝胆外科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李恩治
    1876-1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讨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可靠的预防依据,以减少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及其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比率。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就诊的148例确诊为骨质疏松仅一次骨折的患者为对照组,148例确诊为骨质疏松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与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统计观察组初次骨折与再次骨折的诱因以及发生骨折的部位。结果 两组的性别、手术与否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女性的发生比率明显高于男性,抗骨松治疗、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骨折的主要有因为跌倒,发生骨折的主要部位为脊柱和髋部。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骨折的可能越大,骨折后再骨折发生比率也比较高,临床风险因素有性别、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与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与发生再次骨折的关系比较大,骨质疏松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跌倒,尽可能的做一些合理治疗,以降低发生再次骨折的比率。

    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临床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