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段卫国

月刊

1004-7484

zgbjyy68@126.com

010-56238145;57415503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11号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Journal 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

    毛广泽
    2518-2518,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 HP)和血液透析( HD)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20例)和血液透析组(20例)。血液灌流组在每周2次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每周一次( HD+HP)治疗;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HD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浆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 PTH)。结果血液灌流组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4例,明显改善6例,症状减轻8例,无改善2例,有效率90%。血液透析组皮肤瘙痒症状减轻4例,无改善16例,有效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灌流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联合HD对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好。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尿毒症皮肤瘙痒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意义及分析

    张绵胡亚兰郭长英郭琳...
    2519-2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OPCAB)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外科在OPCAB术中放置Swan Ganz导管前后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置管前后行OPCAB的患者各80例,分别作为非Swan Ganz组(对照组)和Swan Ganz组(实验组),观察两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包括带气管插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及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早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an Ganz组带气管插管时间(10.35±3.13h)及 ICU停留时间(36.46±6.24h)都明显少于非Swan Ganz组带气管插管时间(15.71±2.22h)及ICU停留时间(56.11±7.30h),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漂浮导管监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血流动力学

    空心钉联合腓骨远端干骺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刘海军
    2519-2519页

    空心钉联合腓骨远端干骺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胰岛素及C-肽在2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张从辉卜德军
    2520-2521,2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胰岛素及C肽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胰岛素和c肽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高于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对照组)( P<0.05),正常健康人群餐后1h出现峰值,2型糖尿病患者2h出现峰值,餐后3h不能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胰岛素及 c肽可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

    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放射免疫

    核素(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对急性上尿路梗阻肾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余会丽解洪泉王惠君侯晗...
    2521-2521,2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核素肾动态显像在急性上尿路梗阻肾功能修复上的作用进行实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50例患者均采取核素肾动态显像和静脉肾盂造影( IVP)两种检测方式。结果50例患者的75只患肾中,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有功能的患者明显的高于IVP检查显示的结果,在IVP无功能的36只患肾中,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有功能的肾共31只。由此说明,核素肾动态显像在患者肾脏功能的评价上明显的优于IVP检查。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是评价急性上尿路梗阻肾功能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泌尿外科的应用上,可将其作为判断患者上尿路梗阻后肾是否切除的可靠性指标。

    核素肾动态显像急性上尿路梗阻肾功能修复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静脉丙球治疗小儿面神经炎

    齐冰
    2522-2522,2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 MNGF)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和生理。方法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西华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51例小儿面神经炎患儿,根据既往治疗方案分成2组:①组:MNGF+静丙( IVIG)32例;②组:B12+谷维素+B1片+ATP,19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肌运动功能评价及电生理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NGF+IVIG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好于 B12组;达到额纹对称、鼻唇沟双侧对称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F波潜伏期恢复均较B12组快。结论 MNGF联合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小儿面神经炎鼠神经生长因子静脉丙球中图分类R72

    96例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金鑫
    2523-2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急诊介入治疗的96例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造影成功率100%;操作成功率95.83%;术后3例血流无复流死亡;随访中,78.13%患者无明显性心绞痛发作,9.38%患者心功能不全经住院治疗后好转,5.21%患者冠脉再狭窄再次治疗后明显缓解。结论急诊介入治疗老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ST段抬高型心梗老年急诊介入治疗

    脑梗塞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代文
    2523-2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40例脑梗塞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40例脑梗塞患者,4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40例健康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I组、II组、III组,检测其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①观察组的内皮素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滞度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都促进脑梗塞的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脑梗塞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梗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血栓形成

    浅析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

    木拉力·黑亚孜
    2524-2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介绍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此类疾病的研究新进展及笔者自己的经验,浅析出一套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简捷、有效的诊断思路和诊断途径。

    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点诊断思路

    微导管介入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观察(附57例报告)

    崔振宁王华峰
    2525-2525,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微导管介入方式对小肝癌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明确诊断为小肝癌患者共57例,检查发现共有病灶74处,采用微导管介入方式实施了143次节段性化疗栓塞术;对于病灶部位血管丰富或多支血管供血的患者,实施了多支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术。结果有28例患者病灶直径≤3cm,29例患者3cm<病灶直径≤5cm;57例患者经治疗后,病灶部位碘油沉积密实、完整;7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对病灶部位实施了切除,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病灶组织完全坏死;患者在手术后1a、3a、5a的生存率分别为94.74%、75.44%、47.37%;肝功能受到轻微损害。结论采用微导管介入方式对小肝癌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小肝癌微导管介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