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陆大祥

月刊

1000-4718

obsbjb@jnu.edu.cn

020-85220269

510632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病理生理学高级学术刊物。杂志刊登有关病理生理学理论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著、专题综述、教学研究、科研仪器和药品评价介绍等,注重介绍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生理学研究。适合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和高年级医学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BTK通过NEK7-NLRP3信号通路对小鼠阿尔茨海默样病变的调控作用

    马建烽李晓冰沈绮莹陈美...
    1569-1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对阿尔茨海默样病变及NIMA相关激酶7(NEK7)-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4、6月龄的5xFAD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内BTK、NEK7及NLRP3等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TK、NEK7及NLRP3等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法检测NEK7和NLRP3的相互作用;选取3月龄5xFAD小鼠,随机分为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处理组和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依鲁替尼(10 mg/kg)或溶剂连续14 d,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行为学实验分析各组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采用β-淀粉样蛋白42(Aβ42)侧脑室注射法构建AD模型,注射14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脑内BTK蛋白水平;在BV2细胞中分别使用依鲁替尼预处理脂多糖(LPS)诱导的神经炎症模型或者Aβ42刺激的AD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EK7、NLRP3、BTK以及p-BTK(Y223)蛋白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炎症小体,包括ASC、caspase-1、NEK7及NLRP3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WT组小鼠相比,5xFAD小鼠脑内炎症小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增加,NEK7蛋白表达增加,NEK7与NLRP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AD模型小鼠脑内BTK蛋白围绕4G8斑块表达,表达量增加,且与Iba1存在共定位现象;与AD模型组小鼠相比,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处理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有所改善;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依鲁替尼预处理有效的抑制了Aβ42刺激后BV2细胞NLRP3炎症小体通路相关蛋白以及NEK7的表达。结论:BTK能够通过NEK7-NLRP3相互作用介导神经炎症,抑制BTK可减轻神经炎症、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样病变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布鲁顿酪氨酸激酶NEK7/NLRP3信号通路神经炎症

    抑制S1P/S1PR2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

    李建斌王燕吴锐
    1580-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MRL/lpr小鼠模型中鞘氨醇-1-磷酸(S1P)/S1P受体2(S1PR2)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引起周细胞丢失并进一步影响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小鼠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6周龄开始的雌性MRL/lpr小鼠行为学改变,将神经行为学与基线比改变大于20%者定义为NPSLE小鼠。将NPSLE小鼠随机分为NPSLE-S1P拮抗组、NPSLE-S1PR2阻断组和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每组6只。另将行为学无异常改变的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NPSLE-S1P拮抗组给予S1P拮抗剂FTY720(2 mg/kg,灌胃),NPSLE-S1PR2阻断组给予S1PR2阻断剂JTE-013(8 mg/kg,腹腔注射),NPSLE生理盐水处理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给药3次,持续3周。通过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S1P、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α(IFN-α)水平;伊文思蓝法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炎症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脑神经元受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血管中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S1P、S1PR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S1PR2和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1P拮抗组和S1PR2阻断组小鼠水中潜伏和静止时间显著缩短(P<0。05),中央区探索距离显著增加(P<0。05),脑室炎性渗出和神经元受损减少,周细胞(NG2,绿色)和内皮细胞(CD31,红色)脱失情况减少,血清S1P、IL-6和IFN-α水平显著下降(P<0。05),S1P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S1P和S1P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DGFR-β和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抑制S1P/S1PR2途径介导的周细胞脱失可缓解NPSLE小鼠的神经行为症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减轻炎症反应。

    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周细胞鞘氨醇-1-磷酸血脑屏障

    消肿止痛合剂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的M2极化

    谢婧何志军刘涛魏晓涛...
    1589-1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Xiaozhong-Zhitong mixture,XZZT)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M2极化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BV2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缺氧]、TAK-242(TLR4抑制剂)组(LPS+缺氧+TAK-242)、XZZT组(LPS+缺氧+XZZT)和TAK-242+XZZT组(LPS+缺氧+TAK-242+XZZT)共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BV2细胞的早期凋亡及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M2型标志物CD206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MyD88、NF-κB p65、磷酸化p65(phosphorylated p65,p-p65)、磷酸化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phosphoryl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ctivated kinase 1,p-TAK1)和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phosphorylated IκB kinase α/β,p-IKKα/β)水平;RT-q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TLR4、MyD88和NF-κB p6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XZZT组中BV2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生长周期阻滞于S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TLR4、MyD88、NF-κB p65、p-IKKα/β、p-p65和p-TAK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IL-1β、TNF-α、TLR4、MyD88和NF-κB p6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TAK-242组相比,TAK-242+XZZT组iNOS平均阳性面积百分率显著降低,CD206平均阳性面积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XZZT具有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M2极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消肿止痛合剂小胶质细胞炎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亚硒酸钠对肺癌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韩宇晨陈微微白玉杜静...
    1598-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亚硒酸钠(SS)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520和A549细胞活力、迁移和血管形成模式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520细胞、A549细胞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对照组(0 µmol/L SS)、低剂量组(5 µmol/L SS)、中剂量组(10 µmol/L SS)和高剂量组(20 µmol/L SS)。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形成实验检测亚硒酸钠对HUVEC血管管腔、肺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管腔及肺癌细胞和HUVEC共同形成的"马赛克"血管管腔的影响;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肺癌细胞上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RT-qPCR法检测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H520和A549细胞中VEGF、p-PI3K和p-Akt蛋白水平。结果:SS处理48 h对HUVEC、A549细胞和H520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6。762、9。003和7。356 µmol/L。与各自对照组相比,SS处理48 h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均降低(P<0。01);HUVEC中,中、高剂量组迁移细胞数减少(P<0。01);肺癌细胞系中,SS处理后各组迁移细胞数均减少(P<0。01);高剂量SS组VEGF、VEGFR2和Ang II的mRNA水平表达量均降低(P<0。05,P<0。01);在H520细胞中,SS处理组VEGF、p-PI3K和p-Akt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P<0。01)。结论:亚硒酸钠可抑制HUVEC、H520细胞及A549细胞活力及迁移,抑制肺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及马赛克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及调控VEGF有关。

    亚硒酸钠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PI3K/Akt信号通路

    青蒿琥酯通过p53/SLC7A11/GPX4轴诱导人骨肉瘤细胞铁死亡

    李明蒋江梅颜丽君朱青...
    1606-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对骨肉瘤的促铁死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人骨肉瘤U-2 OS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ferrostatin-1(Fer-1)组、Art组和Art+Fer-1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生化方法检测细胞ROS、Fe2+和GSH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RT-qPCR检测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生物酶4(GPX4)的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53、SLC7A11和GPX4蛋白水平。结果:Art显著抑制了U-2 OS细胞的生长。Art通过促进Fe2+的积累和ROS的形成、抑制GSH的产生,诱发了OS细胞铁死亡,而铁死亡抑制剂Fer-1则抑制了U-2 OS细胞铁死亡。此外,Art还改变了U-2 OS细胞的线粒体形态,表现为线粒体缩小,线粒体膜密度增高,线粒体嵴减少。Art抑制了铁死亡通路上SLC7A11和GPX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了铁死亡上游调控因子p53的表达,从而诱导铁死亡。结论:Art能通过p53/SLC7A11/GPX4通路诱导骨肉瘤细胞铁死亡。

    骨肉瘤铁死亡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青蒿琥酯

    γ-突触核蛋白通过调控自噬对结肠癌细胞起保护作用

    叶青陈金湖刘声源李阳明...
    1612-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γ-突触核蛋白(γ-synuclein)对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结肠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细胞保护作用。方法:针对稳定表达γ-synuclein siRNA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和空载体HCT116细胞,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γ-synuclein下游差异基因,找到可能的自噬及凋亡相关分子。用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模拟内质网应激,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γ-synuclein蛋白、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5,ATG5)和ATG7]及凋亡相关蛋白{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显微镜观察吖啶橙染色的酸性囊泡细胞器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LC3,检测人结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自噬、凋亡及活力的变化。分别采用γ-synuclein siRNA、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抑制剂PD98059、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剂SP600125和JNK激活剂anisomycin预处理,Western blot检测γ-synuclein及ERK和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检测伴随的HCT116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变化,研究γ-synuclein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细胞保护作用。结果:TG模拟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结肠癌细胞自噬主要发生在早期(0~24 h),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晚期(36~48 h)。内质网应激上调γ-synuclein的表达,并伴有自噬的增强。γ-synuclein早期(0~24 h)通过激活ERK和JNK通路促进自噬,晚期(36~48 h)通过抑制JNK通路抑制凋亡,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γ-synuclein可能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的过渡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在内质网应激环境下,γ-synuclein通过调控ERK和JNK信号通路来促进自噬、抑制凋亡,发挥针对结肠癌细胞的保护作用,这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思路。

    γ-突触核蛋白结肠癌内质网应激自噬细胞凋亡

    竹节香附素A通过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调节前列腺癌小鼠肿瘤免疫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余本坚梁世佳宋旭张圣熙...
    1622-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RA)对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RA(0、0。5、1、2和4 µmol/L)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DU145和RM-1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2)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RA组和高剂量RA组,每组10只。低、高剂量RA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和4 mg/kg RA,连续给药24 d。记录小鼠体重,统计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重;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以及干扰素γ(IFN-γ)和颗粒酶B(GzmB)水平。结果:(1)RA处理显著降低PC-3、DU145和RM-1细胞中PD-L1表达水平(P<0。05或P<0。01)。(2)在体内实验中,RA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减小,同时肿瘤组织中Ki67和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RA处理显著增加小鼠肿瘤内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提高IFN-γ和GzmB水平,同时减少活化的Treg数量(P<0。05或P<0。01)。结论:RA对前列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1表达、增加肿瘤浸润T细胞及抑制Treg有关。

    前列腺癌竹节香附素A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T淋巴细胞

    基于mRNA高通量测序初探雷帕霉素联合鞭毛蛋白体外抑制4T1乳腺癌细胞的机制

    方云陈曦张景罗力...
    1629-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mRNA高通量测序初步探讨雷帕霉素(Rapa)联合鞭毛蛋白(FliC)体外抑制4T1乳腺癌细胞的机制。方法:将4T1乳腺癌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组、Rapa组、FliC组、Rapa+FliC组等4组,CCK-8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凋亡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mRNA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KEGG通路分析;此外,通过STRING分析Rapa+FliC组与Rapa组两组间的DEGs,构建DEGs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Hub基因。结果: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apa+FliC对4T1乳腺癌细胞的活力抑制率和凋亡率都显著高于Rapa和FliC(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Rapa组和control组之间共有579个DEGs,主要富集于PI3K/Akt等信号通路;FliC组和control组之间的DEGs主要富集于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Rapa+FliC组与Rapa组之间共有150个DEGs,主要富集于mTOR等信号通路。从PPI网络中,成功筛选出Atm、Itga2等10个Hub基因。结论:Rapa+FliC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体外抑制4T1乳腺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Atm和Itga2基因可能是两者联合作用的关键基因。

    mRNA高通量测序4T1乳腺癌细胞雷帕霉素鞭毛蛋白

    慢性应激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肌损伤的模型评价及机制研究

    倪萍刘思彤孙瑞鸽马海钧...
    1635-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和ApoE-/-小鼠。10周饮食干预后进行AS病理观察,AS鉴定成模后再复合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6周,分为五组:对照(control)组、CUMS组、AS-普通饲料喂养(AS-regular diet,AS-r)+CUMS组、AS-高脂饲料喂养(AS-high-fat diet,AS-h)组和AS-h+CUMS组,每组各10只。CUMS期间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脂;HE、油红O染色评估主动脉根部病理改变;超声心动图评估小鼠心功能;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心肌组织ATP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Oxygraph-2k高分辨呼吸能量代谢仪检测心肌线粒体耗氧率;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各CUMS组运动总路程、进入中央区次数、糖水偏好率均显著下降(P<0。05);各AS组主动脉根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脂质沉积及内皮损伤,心功能均显著下降(P<0。05)、并伴随不同程度心肌损伤(P<0。05);AS-h+CUMS、AS-r+CUMS心肌线粒体结构破坏,ATP含量显著下降(P<0。05),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支持的呼吸、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支持的呼吸和电子传递系统最大呼吸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应激通过破坏AS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及能量代谢功能导致线粒体非稳态负荷发生,进而加剧心肌细胞凋亡加重心肌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应激心肌损伤线粒体线粒体非稳态负荷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陈嘉莹何利伟庄英渠
    1645-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以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云浮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间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患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型多态性,并根据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型多态性类别分为CC组(Arg389Arg,87例)、CG组(Arg389Gly,73例)和GG组(Gly389Gly,18例)三组。对比三组患者收集的入院临床资料[包括Killip分级、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和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的结果(包括心率、NT-proBNP、CK-MB、LVEF、LVDD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178例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CC组有87例(48。9%),CG组有73例(41。0%),GG组有18例(10。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Killip分级(Ⅲ和Ⅳ级)以及血清TNF-α、NT-proBNP、CK-MB、hs-CRP及LVEF和LVDD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GG组和CG组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CC组(P<0。05),而GG组的NT-proBNP和CK-MB结果显著低于CG组(P<0。05);统计三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显示CC组的总发生数为17例(19。5%),CG组的总发生数为5例(6。9%),GG组的总发生数为1例(5。6%),组间差异显著(χ2=6。887,P<0。05)。结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但与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短期预后有关。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短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