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

徐肇敏

月刊

1674-8182

zglczz@163.com

025-83243580

210009

南京市山西路57号

中国临床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翁立阳杨玉春毛菇张勇...
    540-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中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瑞马唑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择期行无痛胃镜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瑞马唑仑组(S组,n=69)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C组,n=69).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麻醉后监护室(PACU)监护时间以及医师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进镜时(T1)以及退镜时(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S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4.78%(24/69)vs 56.52%(39/69),x2=6.571,P=0.010],麻醉诱导时间短于C组[(23.17±2.57)s vs(24.71±2.12)s,t=3.840,P<0.01].与 C 组相比,S 组患者的 PACU 监护时间较短[(14.74±1.46)svs(17.06±1.87)s,t=8.123,P<0.01]、消化内科医生满意度[89.86%(62/69)vs 75.36%(52/69),x2=5.044,P=0.025]与麻醉医生满意度[92.75%(64/69)vs 71.01%(49/69),x2=10.991,P=0.001]较高.T1时C组MAP显著低于S组、HR显著高于S组(P<0.05).C组有9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S组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相比,瑞马唑仑复合艾司氯胺酮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安全性较高.

    无痛胃镜肥胖瑞马唑仑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瑞芬太尼平均动脉压恶心呕吐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效果

    李作安张晓艳徐立群许永华...
    54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治疗壶腹周围癌(PAC)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例PAC患者(胰头腺癌5例,十二指肠腺癌2例,胆总管下段腺癌1例)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为(63±10)岁,均行RPD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术后、随访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6月.结果 (1)手术情况: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PD,无中转开腹患者,手术时间(358±68)min,术中出血量(240±112)mL.仅1例患者输同种异体血.所有患者病理切缘阴性,均达到R0切除.(2)术后情况:8例患者胃管拔除时间(3.6±1.1)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2.8±0.6)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6±0.4)d,术后住院时间(20.8±4.2)d.无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轻度胰漏4例次,胆漏1例次,胸、腹腔积液3例次,胃潴留1例次,小肠梗阻1例次,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治愈.(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中位时间10个月的随访,2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无复发转移6例;1例因肺栓塞死亡,7例术后进入辅助化疗程序,均生存,其生活状态良好.结论 RPD治疗PAC安全、可行,可个体化、合理选择应用.其长期预后,需要大样本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估.

    壶腹周围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微创手术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二巯丙磺钠治疗神经型Wilson病的临床效果

    高雁楠张静唐露露杨文明...
    549-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还原型谷胱甘肽(rGSH)联合二巯丙磺钠(DMPS)治疗神经型Wilson病(NW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探讨联合治疗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2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8例接受rGSH联合DMPS(观察组,n=62)或DMPS单药治疗(对照组,n=56)的NWD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改良Young量表评分、白细胞、血小板、铜蓝蛋白(CE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62例患者中,有46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5例保持稳定,1例在治疗期间恶化;对照组56例患者中,31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8例趋于稳定,7例恶化;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U=2.381,P=0.017).两组患者的改良Young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白细胞、血小板和CER水平都保持稳定(P>0.05).联合治疗在促进24 h尿铜排泄、改善肝功能指标(AST、ALT)和机体抗氧化应激水平(SOD、MDA)方面均优于DMPS单药治疗(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2,P>0.05).结论 与DMPS单药治疗相比,rGSH联合DMPS治疗NWD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增强尿铜排泄,提高抗氧化应激水平,安全性高.

    Wilson病还原型谷胱甘肽二巯丙磺钠铜代谢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氧化应激

    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水平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叶建新黄艳雪周贺许海珍...
    55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相关性,探索IDO对PS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发病不超过7 d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患有PSCI分为PSCI组(n=30)和无PSCI(PSNCI)组(n=20),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50).采用ELISA检测入组入群的血清IDO水平.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屏气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计算屏气指数(BHI)作为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指标.ROC曲线分析IDO水平对PSCI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组间血清D-二聚体、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NCI组和PSCI组的血清IDO水平分别为(0.23± 0.05)、(0.25±0.02)和(0.31±0.03)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92,P<0.01);与 PSNCI 组比较,PSCI组IDO水平增高(P<0.05),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CI组与PSNCI组病灶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478,P=0.113).IDO水平截断值为0.277 ng/mL时对PSCI的预测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8,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95.0%.结论 血清IDO水平与PSCI有显著相关性,然而血流动力学指标与PSCI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进行ID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PSCI的早期识别与诊治.

    脑血流动力学吲哚胺2,3-双加氧酶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认知障碍屏气指数D-二聚体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

    郭鹏宋英伦李雄谭可...
    560-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SAH)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收治的14例SaSAH患者,收集一般资料、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时间、手术时间、检查方法、动脉瘤大小、预后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入组14例SaSAH患者,男5例,女9例,Hunt-Hess Ⅳ级8例,Ⅴ级6例.7例入院后再出血,再出血距首发症状时间平均为11.21 h.13例术前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4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其中颞叶沟回疝5例,单纯大脑镰下疝3例,脑疝患者手术中均去除骨瓣.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2例,3分3例,2分7例,1分2例.结论 24 h内治疗SaSAH责任动脉瘤是防治颅内再出血、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原则.显微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SaSAH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存在颅内血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SaSAH患者.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再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危险因素

    姜婉张曦笪红婷黄嵘...
    564-567,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重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治疗的重症AIS患者,发病7 d内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存在新发CMVT,分为无CMVT组(non-CMVT组,n=144)和CMVT组(n=49).分析重症AIS患者入院后CMVT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AIS患者 CMVT 发生率为 24.38%(49/201).CMVT 组患者年龄高于 non-CMVT 组[(74.53±9.81)岁 vs(69.19±14.10)岁,t=2.455,P=0.015].CMVT 组心房颤动病史患者的比例更高(44.90%vs29.17%,x2=4.082,P=0.043).CMVT组 D-二聚体水平高于 non-CMVT 组[8.71(1.58,5.67)mg/L vs 3.09(0.89,3.89)mg/L,Z=2.132,P=0.038].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示,年龄(OR=0.175,95%CI:0.035~0.309,P=0.015)、心房颤动病史(OR=0.145,95%CI:0.004~0.281,P=0.044)、D-二聚体(OR=0.242,95%CI:0.104~0.370,P<0.01)是 CMVT 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是重症AIS患者并发CMVT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53,95%CI:1.005-1.104,P=0.030).结论 高龄、心房颤动病史、高D-二聚体促进重症AIS患者并发CMVT,且 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重症监护室D-二聚体心房颤动神经内科

    虚拟现实技术在手术患者中应用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尹月青严丽洁王珏许叶涛...
    568-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虚拟现实(VR)技术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热点进行总结,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方法 以"virtual reality""operation"等为主题词,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从建库至2023年7月VR在手术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导入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进行高频关键词的提取,生成词篇矩阵;使用gCLUTO软件进行共词聚类分析,生成聚类矩阵图及可视化山丘图.结果 共检索到1 672篇文献,经去重及筛选后最终纳入有效文献354篇.获得高频关键词27个,聚类分析得出4个热点,归为3个方向:VR技术改进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研究、VR技术与患者结局指标相关的研究、VR技术提高手术医护人员技能的研究.结论 当前VR技术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未来可着眼于VR设备的改进设计、老年术后康复等方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手术热点可视化分析老年康复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时机的最佳证据总结

    王亚楠张思锐邢月蒙邓宝贵...
    574-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索、整理和总结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时机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 UpToDate、USC、AHQR、Cochrane Library、JBI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数据库及网站.文献检索类型包括临床决策、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最佳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收集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时机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总结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并形成最佳证据.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通过对证据的总结与提炼,共形成5方面,包括早期/延迟方案的定义、固定时间、康复时机、锻炼方式、功能结果,共25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时机的最佳证据,临床人员可根据最佳证据为患者实施干预,选择最佳时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并及时调整康复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适应性,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肩袖损伤肩袖修补术术后康复康复时机早期锻炼延迟锻炼证据总结循证护理

    血浆嗜铬粒蛋白A水平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崔浩秦梧耀王晋垚尚吉文...
    580-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嗜铬粒蛋白A(CgA)和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s)水平在嗜铬细胞瘤(PHEO)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就诊的26例PHEO患者(PHEO组)和31例其他肾上腺肿瘤患者(非PHEO组)的临床资料.比较PHEO患者与非PHEO患者术前血浆CgA水平,比较PHEO患者术后与术前血浆CgA水平的变化.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CgA和MNs水平及其联合对PHEO的诊断效能.结果 PHEO组患者术前血浆CgA水平显著高于非PHEO组[(647.8± 196.2)ng/mL vs(96.4±34.1)ng/mL,t=14.15,P<0.01].与术前比较,PHEO组患者术后血浆CgA水平显著降低[(114.8±60.5)ng/mL vs(647.8±196.2)ng/mL,t=12.78,P<0.01].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gA、MNs 对 PHEO诊断的AUC分别为0.988、0.940,截断值分别为183.1 ng/mL和超过参考区间上限的两倍,敏感度分别为100%、84.6%,特异度分别为87.1%、93.5%;二者联合的AUC最高,为0.994.结论 血浆CgA水平对PHEO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血浆MNs诊断PHEO的补充指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嗜铬粒蛋白A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肿瘤

    血清核因子-κB对手足口病儿童五味消毒饮疗效的评估价值及病毒性脑炎预测效能

    徐丽华陈佳史晓晓孙克兴...
    585-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五味消毒饮治疗手足口病儿童的临床疗效、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变化及NF-κB对病毒性脑炎(VE)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11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五味消毒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NF-κB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总发生率、VE发生率.治疗结束后,根据116例患儿是否发生VE分为VE组(n=11)、非VE组(n=105),比较两组入院24 h内血清NF-κB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NF-κB对VE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77.59%,x2=9.265,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7%)与对照组(8.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E发生率(1.72%)低于对照组(17.24%,P<0.05).非VE组入院 24 h 内血清 NF-κB 水平低于 VE 组[(2.99±0.34)μg/mL vs(3.85±0.51)μg/mL,t=7.590,P<0.01).血清NF-κB 截断值取 1.65 μg/mL 时,预测 VE 的 AUC 最佳,为 0.826(95%CI:0.731-0.952),灵敏度为 94.28%,特异度为90.06%.结论 五味消毒饮可有效缓解手足口病患儿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降低血清NF-κB含量,减轻炎症反应,降低VE发生率,安全有效.血清NF-κB在预测手足口病患儿发生VE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味消毒饮手足口病血清核因子-κB病毒性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