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传媒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半月刊

1671-0134

cmkj@xinhua.org;hanzg@xinhua.org

010-63071478/4927

100031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

中国传媒科技/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查看更多>>《中国传媒科技》月刊,原名《中国新闻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的一本以全国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决策人、管理人员、编辑和记者、技术和管理工作者为定向读者群体的实用型科技刊物。《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突出新科技、新产品、新工程、新应用的传媒,加强媒体决策人、编辑记者、技术工作者、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流信息、加深了解的桥梁。《中国传媒科技》诞生于1993年。自创刊之日起,她就以专业服务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传媒科技杂志。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全面进步这个角度切入,十余年来《中国传媒科技》秉承“立意严肃、观点前瞻、通俗易懂、先进实用”的一贯风格,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媒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与参谋作用的权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媒体时代电视传媒的创新与突破研究

    刘玥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传媒的创新策略与突破路径,分析电视传媒如何适应技术革新、受众行为变化和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以保持其在媒体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多个电视传媒创新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结合技术革新、内容创新和平台整合的实践探讨,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深入探索电视传媒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结果]研究发现,电视传媒机构正通过技术革新(如互联网、AI和物联网的融合)、内容创新(包括定制化内容和交互式节目)和平台整合(涉及多平台传播和社交网络整合),来适应受众行为的变迁和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同时,电视传媒也面临着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新挑战.[结论]电视传媒在融媒体时代需采取多元化的创新策略,包括技术升级、内容和平台创新,以及对法律法规和伦理挑战的适应.通过这些策略,电视传媒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保持其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媒体领域受众行为信息传播模式媒体生态系统

    地方媒体融合报道产品的动态可视化探索——以《南国今报》及同行部分新闻为例

    杨建林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可视化传统意义上是一个计算机科学术语,指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可视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创建图形、图像或动画等表现形式,以便交流信息,沟通资讯.可视化是否让信息或者知识更容易被呈现、传播和理解,应用在传播领域有什么样的优势和趋势?本文提出这样一个思考方向.[方法]本文旨在以媒体发展个案为切入点,总结经验,深入剖析,探索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新闻报道从平面静态阅读,向动态可视转化、综合呈现的有益尝试.[结果]从探讨结果上说,可视化,尤其是动态可视化,不仅仅只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应该赋予媒体融合的丰富内涵,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应有之义.[结论]经过分析,能够明确发现,当代媒体发展的趋势明显体现融合特点,重在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和内驱力,促进各形态媒体的"跨界"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媒体融合报道选题动态可视化资源整合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新闻发展

    杨岚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媒体融合进程中,数据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据新闻的概念、特性、叙事策略及挑战,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数据新闻业的进步.[方法]本文明确了数据新闻的定义,分析了其关键特性,并探讨了叙事框架及可视化手段.同时,探讨了媒体融合下数据新闻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创新策略.[结果]研究表明,数据新闻具有客观性和深入性,其叙事多样性和可视化提升了传播效果,但也存在数据获取、技术和人才培养等限制.[结论]为应对挑战,建议我国媒体采取包括数据共享、角色转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及叙事技术创新在内的措施,以推动数据新闻的持续发展.

    媒体融合数据新闻核心特性叙事框架创新路径

    融媒体建设基本要素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余音瑶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以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方法]从媒体融合的现状和优势出发,对融合媒介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实现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融媒体思想和方式的反思和探讨,提供对于融媒体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导.[结果]本文发现,媒体融合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满足受众需求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于融合媒介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实现途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剖析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可以为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融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和必要存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可以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满足受众需求.这对于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融媒体建设基本要素实施路径内容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转型之思

    杨丽萍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有效模式,以促进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调查法分析传统高校学报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结果]办刊专业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特色主题出版、培育青年人才、高质量的办刊团队、一流的出版平台等措施可以实现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高校学报向一流科技期刊稳步迈进.[结论]高校学报的转型发展对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稿源质量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平台建设是高校学报转型的重要路径.

    高校学报转型期刊质量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新媒体时代提升百科图书编辑质量的有效对策分析

    郭琼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给百科图书编辑出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应对挑战,解决百科图书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问题,探究提升百科图书编辑质量的有效路径.[方法]本文主要借助资料查阅等手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百科图书编辑出版面临的生态环境特征,发现在出版主体多元化、传播技术科技化、技术影响广泛化、阅读需求个性化、内容凸显核心价值的背景之下面临着读者阅读方式多样,图书产品形式单一等诸多挑战.[结论]借此提出新时代百科图书编辑需要在知识储备、编辑出版、营销策划等多方面提高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媒体时代提升百科图书编辑质量的有效对策.

    新媒体时代百科图书编辑提升质量有效对策

    科技期刊专注最新研究成果,聚焦重大工程进展的探索

    张祚豪周茂邱彦梁超...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提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方法]《核动力工程》编辑部在构建期刊数字化采编平台、网络首发平台、增强出版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为使科技期刊进一步服务科技进步,编辑部根据期刊的现有资源,与科研实验室合作共建专栏;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向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约稿,形成"特约稿"栏目;积极探索策划聚焦重大工程进展的"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专栏"等主题专栏.[结果]通过出版模式的探索,2023年期刊影响力指数(CI)由2022年的633.977上升到1052.064;复合影响因子由0.554上升到0.73.[结论]编辑部通过多种方式,专注最新研究成果,聚焦重大工程进展,提高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专题专栏特约稿重大工程

    社交属性在科技期刊出版全流程中的体现与应用

    张玲黄月薪刘凯吴淑金...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社交属性在科技期刊出版全流程中的具体体现形式及意义,帮助期刊出版人员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一特点,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方法]将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按同行评议、编校过程、传播推广及质量评价分为四部分,分析ScienceOpen平台、Mendeley平台、社交媒体及补充计量学在相应流程中的社交属性.[结果]同行评议过程中,ScienceOpen平台等新型网络平台将科研活动与社交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既符合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又极大地提高了同行评议效能.编校环节中,Mendeley平台以文献管理为基础功能,同时为用户推荐相近领域的研究人员并支持群组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场景.期刊传播途径方面,微信公众号通过异质性社交网络打破圈层关系壁垒,实现科研信息的"破圈""拓圈"传播;微博、知乎、丁香园等社区借助学术背景较强的意见领袖放大信息的传播效力,成为针对全人群传播的重要途径.最后,以社交影响力为基础的补充计量学(Altmetrics)通过追踪、分析科研成果的去向(收藏、分享、评论、转载、引用等),全面、及时反馈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期刊评价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论]随着社交行为在各行业人群中的影响不断增强,跨圈层、跨专业的科学共同体逐渐形成,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顺应该趋势并充分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交流、实现传播目的.

    社交属性科技期刊出版同行评议传播

    移动阅读时代下的数字出版用户体验研究

    赵晋锋曹伟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移动阅读时代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以及对数字出版内容和形式的需求,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出版用户体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用户在移动阅读中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洞察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用户在移动阅读时代更注重阅读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并对数字出版的互动性和视觉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结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出版的用户体验需求在不断变化,尤其强调阅读的便捷性、个性化、互动性和视觉效果,数字出版行业应针对这些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

    移动阅读数字出版用户体验互动性个性化

    数字化浪潮下出版机构信息系统上云路径研究

    韩瑞彬熊秀鑫杨亚盟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出版机构信息系统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助力出版融合发展.[方法]对自建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四种上云模式的成本、服务、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对比,并结合出版业数字化产品特点以及百科社信息系统上云案例给出相关建议.[结果]1.如果前期预算少,可以考虑使用公有云或托管云;2.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企业,可选择自建私有云;3.选择专注于出版行业的云服务商;4.技术运维能力不足的企业,托管云或公有云是更好的选择;5.对于不断发展的企业,有许多大型项目且运行着多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可选择混合云.[结论]出版机构上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关乎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如何选择云?选择哪家云服务商?又何时上云?这些是要根据出版单位自身的业务需求、发展规模和现有的软硬件设施来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再对每种云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解,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数字出版出版融合云计算信息系统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