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传媒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中国传媒科技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半月刊

1671-0134

cmkj@xinhua.org;hanzg@xinhua.org

010-63071478/4927

100031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

中国传媒科技/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查看更多>>《中国传媒科技》月刊,原名《中国新闻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的一本以全国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决策人、管理人员、编辑和记者、技术和管理工作者为定向读者群体的实用型科技刊物。《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繁荣,突出新科技、新产品、新工程、新应用的传媒,加强媒体决策人、编辑记者、技术工作者、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流信息、加深了解的桥梁。《中国传媒科技》诞生于1993年。自创刊之日起,她就以专业服务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传媒科技杂志。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全面进步这个角度切入,十余年来《中国传媒科技》秉承“立意严肃、观点前瞻、通俗易懂、先进实用”的一贯风格,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媒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传媒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与参谋作用的权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逻辑

    李净陈旭管
    6页

    县级融媒体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治理逻辑

    常凌翀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全面梳理当下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深刻分析乡村文化日益凋敝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和嬗变逻辑,以期在媒体融合视野下,借助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治理逻辑,走出当前的文化困顿。[方法]通过选取全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融媒体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借助县级融媒体的智慧平台和传播功能,如何更好地振兴和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全面振兴。[结果]县级融媒体赋能乡村文化生活和文化产业,通过"融媒+文化策展""融媒+文化交流""融媒+文化创新",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媒介逻辑和善治功能,更好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论]县级融媒体全面嵌入乡村振兴的各个层面,旨在唤醒乡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价值,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努力讲好乡村建设故事,全力传唱乡村好声音,助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高质量实现物质精神共同富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县级融媒体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

    人民至上:践行"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创新路径

    黄楚新陈伊高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治,还需要重视数字媒介技术的嵌入,以期进一步协调理顺"乡村关系""党政关系""政经关系""城乡关系"。[方法]在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阶段,媒介化治理与乡村治理融合并举,"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作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赋予"枫桥经验"新时代独特内涵。[结果/结论]数字媒介技术拓宽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社会进入的交互方式,加筑网络型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及公信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媒介化治理方式为"人民至上"的乡村治理理念架构保护层,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吸收广大群众诉求,创造乡村公共价值。

    媒介化治理乡村治理网格化数字化现代化

    媒介的想象力: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赵红勋孟雪莹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媒介化社会,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一条显性路径。探讨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不仅为理解短视频的媒介意义提供了学理思考,而且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裨益价值。[方法]通过思辨性解读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路径。[结果]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国家顶层设计之需,又契合了媒介逻辑的行动话语,还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然而,短视频持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诸多困境,如"过滤泡"遮蔽信息、叙事内容同质化、商业话语浓厚等,亟待从平衡信息、内容创新、培育监管等方面进行策略优化。[结论]短视频借由媒介逻辑的形塑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短视频的媒介想象力得以彰显,从而疏通了短视频在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内在经络,推进了媒介的社会化进程。

    乡村文化振兴短视频乡村短视频媒介想象力

    新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

    曹月娟陈泓儒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满足村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意义。新媒体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方法]为此,需要通过提升村民新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挖掘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优化乡村文化内容建设,拓展乡村文化内容呈现形式等实践路径来助力乡村文化的高效传播。[结果/结论]通过以上方法,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人际传播在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应用探讨

    温楚涵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际传播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实践,也是受到广电媒体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试通过对人际传播在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应用做出初步分析探讨,以此为广电媒体人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方法]从人际传播在谈话类节目中的实践应用和强化人际传播作用的主要途径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对人际传播因素在谈话类节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强化途径做出阐释。[结果]人际传播因素可以在加强节目亲和力和吸引力、推动节目现场交流互动、增强节目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并从传播工具精密化、主持人个人能力、场外实时交流、新媒体平台应用等方面提出强化人际传播作用的路径。[结论]在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强化人际传播因素的应用,将极大增强节目吸引力、可看性、特色化,有利于节目品牌打造和收听收视率提高,从而实现节目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谈话节目应用探讨

    有限理性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盛宇阳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试图挖掘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不足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提出建议。[方法]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有限理性理论,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进行分析,剖析高校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从而进行决策层面的意见探讨。[结果]基于有限理性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进行分析,高校并不符合"完全理性"的假设,而是只具有"有限理性"的组织。在决策过程中,高校往往受到信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以下不足:舆论场信息冗杂,"充分信息"难以实现;缺乏专业机制,协同治理效率低下;后置思维局限,"注意力"分配难以均衡。[结论]高校需要在意识到"有限理性"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思维,化后发被动为前置主动;明确舆情治理主导部门,畅通内部信息横向传播渠道;设立各阶段治理目标,实现决策目标与行为逻辑一致。

    有限理性高校网络舆情组织社会学新媒体

    AIGC赋能广告业或促生新业态

    王岚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AIGC以优于人的生产能力和知识储备水平来进行在信息领域的挖掘、筛选调用、整理编辑和规模复刻等对于人类来说需要耐力和耐心的重复而基础的劳动,从技术层面上进行解析,它可以实现以低边际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适应海量个性化需求。[方法]在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科技赋能的时代,如何通过应用 AIGC技术赋能广告业?广告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媒介迭代带来的赋能,在此驱动下广告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结果/结论]AIGC的出现或将成为广告业再次获得赋能的契机,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增强客户满意度。

    AIGC+广告业P+AIGC广告代理模式新质生产力

    "情动"视域下主流媒体记者的价值探究

    王宁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出镜记者作为主流媒体平台深度融合下的重要传播主体之一,既是现场的书写者,又是情感的表达者,其身体和情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流媒体记者以人格化传播为策略吸引大量新兴互联网用户的同时表明了情感传播在数字化时代的潜在优势。[方法]以中新网、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记者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从"情动"的视域切入,从情动的叙事、情动流变的困境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从个人情感的流变与生命体验的参与、记者叙事方式的变化、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传播价值三个维度更能立体呈现主流媒体记者的传播价值。[结论]探讨主流媒体记者如何在以情感表达为主导的网络舆论场中更好地体现传播力,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情动介入情感流动主流媒体记者传播困境

    文化强国下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经验和创新路径

    于艺嘉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化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若星辰,具有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媒体和媒体人的神圣使命。在此背景下,当今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方法]本文以文化强国为背景,先是对中国媒体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经验进行思考,然后提出传统文化传播创新路径,希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结果]在文化强国背景下,民众对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充满期待,我国媒体也在媒介融合、媒体生态构建方面持续发力,精心布局,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结论]国内媒体应注重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既要走本土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贴近受众宣传区域文化,又要采取积极的文化传播策略,利用先进的视听传播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文化强国优秀传统文化主流媒体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