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森林结构多样性预测冠下地面温度的潜力研究

    王蕾姚明辰贾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森林冠层具有调控城市森林微气候的能力,但现有研究尚未阐明冠层结构对冠下地面温度的影响及其预测潜力.文章基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UAV-LiDAR)提取哈尔滨林业示范基地的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多样性特征指标,探究单一结构多样性特征对冠下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结构多样性多因子组合对温度的预测潜力.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结构多样性的 8 个特征因子与冠下地面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深间隙(DG)、深间隙分数(DGF)、覆盖分数(CF)、间隙分数分布(GFP)表征了结构多样性的覆盖/开放度特征;冠层高度标准差(Hstd)、冠层高度最大值(Hmax)、95%分位点高度(ZQ95)表征了高度特征;垂直复杂指数(VCI)表征了异质性特征.2)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多样性的覆盖/开放度特征对冠下地面温度的响应更强(R2为0.15~0.5),强于高度指标(R2为0.14~0.19)以及异质性指标(R2= 0.14).3)结合高度指标、覆盖/开放度指标以及异质性指标的多因子预测模型 2(R2 = 0.61,RMSE= 0.51,MSE=0.26,AIC=62.74),对于冠下地面温度的预测性能更优.研究明晰了城市森林结构多样性的多因子变量及其特征组合预测冠下地面温度的潜力,为城市森林冠层结构调控内部小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UAV-LiDAR)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多样性冠下地面温度预测模型

    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群落郁闭度与三维绿量对夏季降温增湿效应的影响

    徐欣张兴高飞符文君...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缓解城市热岛,文章基于苏州市典型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群落样方的实测,分析植被群落郁闭度和三维绿量等结构指标对夏季降温增湿效应的影响,得到植被群落结构配置的最优阈值.研究表明:不同群落结构的降温效应为乔-草型>乔-灌型或乔-灌-草型>灌-草型>草地型,增湿效应为乔-草型>乔-灌-草>乔-灌型>灌-草型>草地型;郁闭度和三维绿量对降温增湿效应均有明显影响,但郁闭度影响高于三维绿量.建议优先选择乔-草型绿地并合理控制植被群落的郁闭度和三维绿量在一定区间内,即郁闭度为 0.4~0.77,三维绿量大于 9 m3·m-2.

    城市公园绿地降温增湿郁闭度三维绿量

    不同城市热岛梯度下公园冷岛效应和景观特征的关联机制

    李春雨张雨施鹏陈思凡...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形成的冷岛效应已成为缓解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Landsat 8 OLI-TIRS、Google Earth遥感数据,通过辐射传导算法反演济南市 22 个公园的地表温度;采用缓冲区分析、多元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公园内部平均温度、公园冷岛效应与公园内部机理以及城市形态两大景观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增长回归树模型初步探究景观特征的贡献能力.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热岛梯度下公园冷岛效应呈梯度变化,热岛等级高的公园,其冷岛效应更显著;2)当公园面积达到 200 hm2、水体面积达到45 hm2、绿地面积在 80~100 hm2时,公园的冷岛效应最佳,水体比绿地的冷却效果更强;3)建筑高度与冷岛效应相关性最显著,当建筑高度在 35~63 m时,最大冷却距离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加,过高过密且杂乱无序的建筑环境阻碍公园冷岛效应;4)内在机理对公园地表温度、最大冷却距离、冷却强度的贡献能力强于外部城市形态指标,外部城市形态对冷却梯度的贡献能力更强.因此,在不同城市热岛梯度下,将公园绿地、水体面积控制在阈值内,适当增加公园轮廓复杂度和不透水面积,并利用城市风廊增加公园冷空气溢出途径,能够改善公园周围热环境、提高人体舒适度.

    热岛效应城市公园冷岛效应公园地表温度济南市

    宁夏大学校园不同绿地类型夏季小气候效应

    马圆朱荣杨荣刘佳嘉...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宁夏大学校园内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对乔灌草、乔草、草地 3 种绿地类型以及无植被覆盖的对照样地CK(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空气负离子和PM2.5)进行测量,研究其对校园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构建出具有较强生态效益的植物配置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广场)相比,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均对校园小气候具有降温增湿、调节太阳辐射、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以及消减PM2.5等作用,其中以乔灌草样地对微环境温度调节作用最好,乔草样地次之,最后为草地;各样地增湿强弱和削弱太阳辐射与降温效应较为相似;乔灌草和乔草配置模式消减PM2.5效果最佳,而草地对PM2.5的消减效果不明显.综合上可知,不同植物配置模式调节夏季小气候的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乔灌草>乔草>草地>CK.

    植物配置模式降温增湿太阳辐射小气候

    小学教学楼庭院空间构成要素对儿童热舒适的影响

    毛媛媛叶云谢俊民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儿童热舒适度与户外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对苏州姑苏区与工业园区内的 95 个小学教学楼庭院空间进行微气候数据采集、空间构成要素量化测量以及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苏州夏季、春季、冬季小学教学楼庭院的儿童热舒适度范围分别为 26.5~34.2℃、18.5~26.3℃、23.1~28.2℃;2)与儿童热舒适度PET值显著相关的空间构成要素有5 个,即绿地配置形式("贴边+中央"型最佳)、朝向(东西朝向最佳)、围合度(4 面围合最佳)、植物种植类型(乔灌草复合搭配最佳)、绿地率(30%~50%最佳).基于研究结果,建议通过综合考虑景观特征、优化植物品种、完善辅助设施等手段提升小学教学楼庭院空间的热舒适度.

    儿童热舒适构成要素小学苏州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通风廊道构建研究进展

    徐晨曦张曦文吴玲玲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构建通风廊道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局地气候环境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梳理 1995-2023 年国内外通风廊道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城市通风廊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机制以及构建通风廊道的研究方法,并对当前缓解热岛效应的通风廊道建设标准、多尺度评估、协同规划、现状研究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旨在为城市热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城市热岛效应通风廊道冷却效应

    中西方荒野思想的发展及我国城市野境的内涵

    尹睿赵思琦宗桦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使城市野境研究逐渐被业界关注,并成为探索城市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荒野概念及其思想的发展历程,将我国荒野思想发展划分为 3 个不同时期,提炼出中国城市野境中蕴含的荒野思想,并直面我国城市野境民众接受度低、设计缺少本土审美和精神思辨等现实问题.最后,根据城市野境现状,探讨其内涵与发展机遇,旨在助力我国城市野境的本土化发展.

    荒野思想东西方东方审美思辨城市野境本土化

    城市生态公益林再野化的草本植物及其生境热点快速监测识别技术

    杨博孙彦伟郑思俊朱义...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乔木遮挡影响,难以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生态公益林内现状草本植被,而人工监测费时费力.为攻关此难题,以生境热点监测识别为突破口,开发一种适用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公益林的快速监测识别技术体系,通过分析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快速识别原生草本植物多样性较高的空间范围,对此类空间开展重点法抽样,经对上海市金山区农林水乡生态公益林实地验证,该方法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单独使用一种抽样法时,重点法的探测效率更高,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 79%,优于系统法+路径法组合使用(72%);两种方法组合使用时,重点法能够将物种探测效率提高 16%~24%,其中系统法+重点法的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 88%,路径法+重点法的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 96%.研究结果说明生境热点内的草本原生种数量较多,生境热点识别技术有效;明确生境热点的空间范围,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效率、降低监测人力和时间成本,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评估提供重要的空间信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公众参与监测研究,降低了监测成本,能够保障监测识别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该技术能够为城市生态公益林再野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城市生态公益林再野化草本植物生境热点快速监测识别技术

    视听交互下城市绿地鸟鸣声景对感知偏好的影响

    聂玮黄旭李红梅赵瑾瑜...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声景往往被认为是典型的具有健康效益的声景类型,其中鸟鸣声被视为最受欢迎和最具恢复性的声源之一.文章在生态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鸟类生境为原型,对合肥市绿地常见植物景观空间类型进行归纳,并构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主观偏好问卷与客观生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既有景观偏好模型和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对如何构建鸟鸣声景场景以增强最佳感知体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鸟鸣和视觉场景的结合可以显著影响感知偏好;不同偏好度的鸟鸣与视觉景观环境匹配时会带来不同效果;感知偏好较高的组合为北红尾鸲鸣声与灌丛场景、珠颈斑鸠鸣声与疏林草地或密林场景、红头长尾山雀鸣声与密林场景、灰喜鹊鸣声与疏林草地场景.因此,未来绿地景观营造应注意不同植物群落和鸟类栖息地的有机结合,以提升观赏者的感知偏好程度,获得更好的游赏体验.

    视听交互鸟鸣声植物群落景观偏好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李光子蔡君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游憩服务流动机制与服务级联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协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在明确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即以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 5 个阶段来理解从游憩服务供给到人类福祉的过程;应用成本距离法和栅格耗费距离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可达性和人口密度分析,对秦皇岛市碣石山风景区的市域尺度和区域尺度游憩服务流形态特征和流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服务流模式主要有 3 种,即碣石山—秦皇岛模式,通过田园观光等游憩服务提供身心放松等最直接的收益形式;碣石山—秦皇岛—京津冀模式,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碣石山—京津冀模式,以放松解压、锻炼身体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

    游憩服务流服务级联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风景区可达性碣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