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负增长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秦玉友綦文惠
    1-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农村学校的基本类型.从教育自身发展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主导性任务要求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人口质量提升"窗口期"需要及时促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发展前景迷茫、规模效益衰减、资源效能不足和管理模式异化等现实困境,制约着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此,应主动适应人口质量红利期新形势,从前景规划、学制整合、标准多维、资源提效和管理赋权五个方面应对现实困境,积极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导向性——试寻中国特色科创教育之发展路向

    詹泽慧李彦刚高瑞翔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中华文化创造力质疑的论调,该文基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与策略.研究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主导的创造力评价标准对我国创新自信的影响,并从人格、价值观、动机、认知加工、思维方式、创造性过程与产品等维度构建了I-CCAF分析框架,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对创造力的不同导向,指出: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并无高低之别;两者恰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东西方文化导向平衡并重的创造力才是全面而丰满的创造力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一是确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二是融入文化与社会科学议题,挖掘中国特色的教育主题,三是实施双基与创造并重的教学实践,结合中西教育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创教育模式.

    文化创造力导向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科创教育

    科学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逻辑、问题与路径

    张军杨颖范卿泽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创新人才的内在特质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有助于发展创新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反观现实,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包括科学教育受应试惯性的影响强烈,科学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不足,科学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为了发挥科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功能,一是要优化科学课程体系,在科学教育全过程中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发展科学教师队伍,在创新型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优化科学教育生态,在多方协同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迈向高质量教学:论从知识到理解的教学解释空间构建

    李刚王嘉琦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知识到理解的转向是新时期高质量教学的本质特征.教学解释覆盖教师的整个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全部学习历程,是引导学生个体实现从知识获得到知识理解的关键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解释空间能够帮助教师厘清教学解释进程,提升学生理解成效,该空间涵盖作为前提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架的教学解释、作为约束的规范原则、作为条件的自我解释、作为导向的意义理解等五大逻辑要素,相互作用且互为支撑.为了最大限度传递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先验知识,确认解释条件;有效提供学生教学解释,建构解释意义;准确诊断学生理解效果,调整解释策略,助力学生在教学解释空间中建立知识联结,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建构,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教学理解教学解释

    基于4R危机管理模型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王佑镁利朵王旦柳晨晨...
    32-4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改变教育教学领域.因其智能化、自主性和交互性特点,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带来诸多便利和优势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和挑战,需要谨慎应对和积极解决.基于SHEL风控模型,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风险可归纳为软件相关、硬件相关、环境相关和人件相关四类风险,伦理风险防范现存三个短板急需化解;借鉴4R危机管理模型,该文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全程管理、高效协同的伦理风险防范体系,设计四层实践路径,并结合实践阐述了风险防范的实现方式,以创新地应对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风险防范问题,助推教育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SHEL风控模型4R危机管理模型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向——基于64个国家的比较分析

    李晓虹张婷婷王梓宁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向,对于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64个国家为样本,构建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分析框架,提炼出入学与人才培养能力、科研与学科建设能力、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全球影响力4个条件变量,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条件变量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不同条件组合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产生的"联合效应".研究发现,单一条件无法单独构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强国高水平建设路径有两条,分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科研学科建设的内生发展型、知识与技术创新赋能高等教育全球影响力的外生驱动型.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突破单一要素攻关,发挥多要素间的耦合协同,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立足人才培养与科研学科建设,释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聚焦知识技术创新与全球影响力,激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外源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强国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实践路向

    共富背景下城乡教共体学习者GAI准备度研究

    李艳李翠欣翟雪松
    51-5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是教育领域战略性课题,技术赋能是促进城乡教共体有效协同的重要方式.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精准长效的教育帮扶迫在眉睫.自2022年底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出现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它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形态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对城乡教共体结对学校学生的协作学习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探讨城乡学生利用GAI进行协作学习的预先准备情况对于后续城乡教共体在智能时代更好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7对城乡教共体的10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基于比格斯"3P"学习理论,构建了学习者GAI准备度(Readiness)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优势校学生在GAI准备度方面得分均值高于弱势校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移情关注和预期确认是影响城乡教共体学习者GAI准备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预期确认、双师教学质量和系统质量通过移情关注、自我呈现或师生互动公平感中介GAI准备度.本研究从多维中介视角切入,探索了学习者GAI准备度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GAI融入城乡教共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育共富城乡教育共同体生成式人工智能准备度

    面向数字场景的阅读素养测评:内涵界定、要素解构、工具设计与数据表征

    刘司卓郭利明郑勤华王怀波...
    60-6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介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测评也随之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然而,既有研究中数字阅读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测评框架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字化场景为阅读带来的新特征,且对数字场景下多模态阅读数据表征素养的可能性缺乏系统探索.鉴于此,该研究基于数字场景下阅读内容形式、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功能目的特征的变化,提出数字阅读素养的新内涵:个体在数字场景中,能够适应动态非线性超文本信息,并通过多线程导航和碎片化信息的深度整合与批判的方式,实现知识建构、自我表达并参与社会交流的综合能力.基于这一新内涵解读,该研究将数字阅读素养测评要素解构为信息检索与筛选、内容评价与反思、内容理解与创造3个一级指标,以及信息定位、信息筛选、质量评估等6个二级指标.进一步,该研究提出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字阅读素养测评工具的情境与任务设计方案,并挖掘可能的数据表征,能够为我国本土化数字阅读素养测评的实践落地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字阅读素养阅读素养阅读素养测评数字场景信息技术

    学习空间赋能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误区与进路——兼论空间与技术赋能的差异

    景玉慧余城青王培均沈书生...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空间如何有效赋能教学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当前空间赋能陷入了场所论、资源论和工具论误区.该文首先梳理了三种误区的具体表征及其不良后果;其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追溯相关研究发现诱发赋能误区的核心原因在于,赋能主体及其主体责任不清,并指出相较"技术赋能"的要素赋能观,"空间赋能"的系统赋能观更有助于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最后,主要采用逻辑思辨法,以学习空间的双重属性和"五维学习设计"为学理构建了空间赋能教学的底层逻辑与实践逻辑,进而聚焦学习场所、学习资源、教学展屏、基础设施、通路式工具、展示区工具六大赋能施力点和场景、标效、内容、互动、过程、决策六大受力点,构建了促进空间走出赋能教学数字化转型误区的实践进路.以期本文能够为教师有效应用学习空间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参考.

    数字化转型学习空间课堂教学赋能误区赋能进路

    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学理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刘丙利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时代命题.在学理阐释方面,通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的分析,可以厘清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必然.在作用机理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多维的,在赋能向度上可以分为直接赋能与间接赋能,在赋能对象上可以分为要素组合赋能与系统组合赋能,在赋能模式上可以分为内部循环赋能与开放循环赋能.在实践进路方面,通过深化理念以回应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旨归、丰富场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推进进程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优化治理以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体系等路径,高等教育数字化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人的成长解放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高等教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学理阐释作用机理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