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界与弹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

    朱德全李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强化制度层面的认知与执行的双向路径,这正好切合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关于制度研究主要关注的两个维度,一是属认知的制度分析、二是属实践的制度变迁.故此,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依循制度"认知-执行"双向路径对应的"边界-弹性"的双层逻辑框架.认知层上,通过制度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认知要基于边界逻辑,即执行主体要理清制度价值层面的"多元"价值边界、主体层面的"规范"权责边界、技术层面的"有限"技术边界,以塑造对制度的理性认知;实践层上,通过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发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执行要基于弹性逻辑,即在制度执行前秉持弹性理念、执行中开展弹性实践以及执行后进行弹性评价,以促使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充分落地.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制度主义制度认知制度执行

    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

    李森王雪玮
    9-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社会文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义务教育评价功利化、多主体协作浅表化、乡村文化底蕴流失、软硬件资源投入不均等困境.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价值引导、政策推动、文化认同和历史趋向的角度厘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进而搭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架构,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选择.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

    如何理解社会情感学习

    毛亚庆鱼霞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情感学习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超越教育中只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注重促进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达成人的全面发展所进行的重要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也是当下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自身的深入理解,对推进现实基础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从社会情感学习产生的背景、社会情感学习中的"社会""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学习"如何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进行了梳理说明.

    社会情感学习社会社会情感基础教育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当代学习研究中三种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周子荷刘三女牙李卿郑旭东...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使用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这一学科文化的人类学隐喻作为概念框架,对当代学习研究的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进行了分析,鉴别了其中存在的三种文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提出学习科学的文化是认知的文化,学习技术的文化是认知造物的文化,学习工程的文化是造物的文化.以此为基础,对当代学习研究中三种文化的对立产生的历史后果及其超越进行了探讨,为此需构建科学—技术—工程的文化连续统,建立学习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改变学术部落中的学术实践,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具内在统一性的学习研究文化.

    学术部落文化认知认知造物造物

    基础教育课堂:数字化转型下的现实冲击、应然形态与未来图景

    吕立杰荆鹏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课堂的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目前,囿于技术介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层次不深、理念陈旧等原因,课堂场域权力紊乱、课堂文化意蕴流失、课堂交往情感退位、课堂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频现,难以满足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该文探析了基础教育课堂的应然形态,即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从"大规模"转向"定制化"、从"技术依赖"转向"数字融合"、从"单向传递"转向"反哺共享",并提出了一种以教学设计系统、学习支撑系统和反馈评估系统组成的"DIGITIZE"课堂设计模式,该模式以课堂中的"人"为中心嵌入数字文化基因,以课堂中的"物"为底座创设智能学习环境,以课堂中的"技"为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课堂中"人—物—技"融合共生,旨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基础教育课堂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教育数字化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堂形态高质量

    教育场景驱动的高校数据治理

    刘英群周潜韩锡斌
    38-4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数据治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当前数据治理呈现出场景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但是以管理和标准为核心的静态治理理念难以适应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该文首先从数据治理的视角探讨了教育场景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场景数据治理中存在的数据不够"大"、数据不够"好"、数据未尽其"用"三个核心问题,提出高校教育场景驱动的数据治理方法和治理流程,教育场景中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资产化、数据标准化、数据要素化三个关键环节演化为具有计算属性、组织属性和教育属性的场景数据资产,作为关键要素进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数据资产生态,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教育价值.

    职业教育数据治理教育场景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生态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认知误区、潜在挑战与求解策略

    傅敏冉利敏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教育生态变革,从而发挥育人效果的过程.澄清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的"技术"误区,教育与数字技术关系的"和谐"误区,人与数字技术关系的"价值"误区,可以发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遵循了"取决于人,用之于人"的数据伦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校园围墙消弭,学校边界持续重建;课程模式颠覆,教学实践面临重组;教师角色转换,专业能力有待重构;学生能力弱化,学习生态亟需重塑等困境.学校需要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元数字平台,加强教师系统培训,健全管理保障机制四种方式来全力打造智能校园,全面革新教学空间,全程提升教师素养,全速创建学习生态.

    教育数字化认知误区求解策略教育生态

    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教育与人工智能共同的责任

    吴永和吴慧娜陈圆圆周澍云...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伦理育人为本核心素养应用监管伦理框架

    为何以及如何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新思考

    吴砥郭庆朱莎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已经进入深水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肩负着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文章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的问题,挖掘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典型层面:制度层面的创新、物质层面的升级以及人的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地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怎么"转"的问题,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运行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科技课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的制度耦合价值、物质统整价值、素养发展价值.随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审慎分析并指出当前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困境:在制度层面,政策理解与师资队伍发展不足;在物质层面,数字化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建设不完善;在人的层面,数字化教育实践意识与能力薄弱.最后,针对当前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强化培训深度与广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教师培育机制;加快新教材建设步伐,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体系;重塑信息科技教育价值观,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促进人机融合创新发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师生数字素养评价.

    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数字素养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参与:影响因素与整合机制——以贵州省某脱贫摘帽县教师为例的扎根分析

    李凌艳蒲素素任昌山沈阳...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对发展乡村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专业发展活动为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如何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在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水平成为了破解当前乡村教育瓶颈问题的关键.研究以贵州省某脱贫摘帽县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观及其参与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的情况.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因互动整合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影响着乡村教师在成就感、规划感和归属感三个层面的专业发展观,进而影响其在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水平.为了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研究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从以情养志、以评促改和以群励学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议.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教育数字化扎根理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