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概念解析、构成要素及分类框架

    柴唤友郑勤华胡天慧王怀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是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方法,对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准确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及其构成要素、分类框架,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遍及教育评价各要素、流程和层面的立体式变革,呈现出表现性、智能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且具有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数据、评价结果、评价反馈和信息技术支持六大要素.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特点,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可被划分为预设式静态性评价、预设式适应性评价、预设式交互式评价、预设式真实性评价和自然式非侵入性评价五类.

    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性评价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研训者数据领导力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巍闫寒冰
    8-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对领导者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数据领导力的概念应运而生.研训者作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数据领导力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数字时代给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科学测评是高质高效进行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研训者数据领导力测评模型.基于此,该研究遵循教育测评模型构建的一般范式,通过厘清研训者数据领导力的内涵特征,从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两方面构建了包含数据使用规划、数据探究指导、数据文化建设等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研训者数据领导力测评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测评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为科学精准测评研训者的数据领导力水平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基于我国研训者数据领导力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该研究从多智力投入、多角色参与、多场景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测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研训者数据领导力

    人格塑造与天赋发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为与无为——兼议教育内卷化的教育哲学问题

    冉亚辉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教育是学校能够对所有青少年实施高质量培养的教育领域,中小学教育教学应当重点有为.但学科知识教学领域与学生天赋密切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不可过度强势作为,应当有所不为.学校教育教学在人格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两个领域,内在的工作理念应有所差异.在人格教育领域,应当采取塑造的教育哲学,确保青少年人格素养的正确和健康.在学科知识教学领域,应当采取发掘的教育哲学,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天赋差异,接受学校教育的必要限度.

    中小学教育教学塑造发掘天赋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有限性及其补正——兼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白钧溢于伟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中忽略了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教育应用甚至同一框架内的个性特征或关系.就实践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既无法提升目标对象将伦理原则付诸实践的意愿,也缺乏强制其遵守这些价值观和规范的机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有限性的消解需要在完善原则自身的同时引入美德与法律,进而构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要义是使原则、美德、法律三大层次针对且有效地应对伦理原则有限性的各个方面,做到确定可靠切实的伦理原则、开展明确可行的美德培育、构筑稳健有效的法律保障.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有限性“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图像时代知识学习中视听失衡的认识论反思

    陈颖王澍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时代,人们对眼睛的依赖与索取不断攀升,加剧了人类认知方式的视听失衡.人类认知方式的视觉化转向招致了知识学习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视听比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衡.视听的失衡使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旁观者,陷入了认识论困境,表现在:学生作为共在而存在的存在样态被消解,难以突破主体的固有"视域"走向普遍的知识之阈;认识实践被局限于理智活动的范围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维度被遮蔽;知识因被表象化而丧失了原本的活力,成为对立之物被置于学生生活的对立面.学生是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须以强有力的内容拒斥视觉霸权,接纳与学习者共在的他者之存在;以倾听向知识敞开,借助于情感促成知识理解的完整性;将知觉作为认知的起点,探寻学生与知识相遇的存在性事件.

    图像时代知识学习认识论

    “融合”抑或“疏离”:现象学视域下智能时代教师技术适应取向

    赵磊磊鲍文雨代蕊华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升级,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时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面对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存在之维的人工智能,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现象学视角下,教师技术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融合与疏离两种取向.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疏离的诱因主要在于具有类人属性的智能技术难以实现人文关怀、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缺位与滞后、智能技术的居间作用含混、技术意向性与教育意向性的混淆与割裂.对此,智能时代教师技术融合应关注以下路向: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创设基于师生情感感知的智能服务机制;促进教师技术价值感知,构建教师智能技术胜任力情景化培育机制;注重内外兼修,设计教育领域内人工智能的伦理规约准则;构建校本化教学技术伦理防范机制,拒斥智能技术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智能时代教师技术适应现象学

    图像时代学生的公共理性:意涵、异化与治理

    郭仕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图像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媒介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是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图像时代的公共理性是以平等理性的个体为基础,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探求对话协商为共识途径.面对图像,学生的公共理性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化症候,学生难以作为平等独立的理性个体而存在;沉醉于图像世界疏离共同价值观,关注娱乐化难以承担公共责任;在参与对话时出现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形成群体的极化.为此,学校要通过建立图像自觉的文化,建构系列制度以及采取多元行动促进学生公共理性的发展.

    图像时代公共理性对话协商

    数字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与路径

    徐国兴孔新宇管佳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是推进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举措,是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议题.数字素养是包含知识、技能、特质、态度、伦理等要素的数字能力体系.该文从大学生群体出发,构建了数字素养陀螺模型,涵盖了多元知识、实践技能、个性特质、态度动机和道德伦理五个维度.基于此,立足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丰富数字资源供给,编制多元知识专业教材;强化数字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研习成效;加强个性特质培养,搭建虚实融合学习场景;重视数字意识培植,激活强化主体态度动机;拓展数字伦理边界,架构数字道德评价机制.

    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路径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曹梅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虚拟教研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方兴未艾,其本质内涵与内在逻辑机理有待挖掘,方能突破当前简单沿袭或模仿的实践模式而建构高校教研自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体系.经学理分析容易发现,大学教学学术,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是大学教研的完美境界,是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高校教研组织的新形态,其背后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的高教新教改、新形态和新质量的内在要求,其实践路向是研究驱动、技术赋能的高质量教学,具体包括:研究驱动循证教学、技术赋能高校新教改、数字测评打造质量文化、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数据智慧、成果导向增进社区粘性等五个途径.

    虚拟教研室本科教学教学学术教学创新

    我国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来自美国"#GoOpen"计划的启示

    刘和海屈昊
    69-7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举措,还是党的二十大中提出的必然要求,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为主体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体系在当下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美国#GoOpen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教育资源数字化、个性化、均等化三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该计划官方文件与政策进行解读,对其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在进行高质量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供给路径探究过程中应当重视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同时完善多重考核与评估机制,结合社会多方力量,保证每个学习者的享有权利,最终走向教育公平,共同发展.

    #GoOpen开放教育资源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