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胶西北金矿控矿断裂深部特征及对找矿的启示——来自地球物理探测的证据

    宋明春王洪军刘洪波贺春艳...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胶东是全球著名的金成矿区,金矿床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该区尚有很多断裂是无矿的,以往对断裂的深部形态及赋矿断裂与无矿断裂的区别特征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在胶东西北部实施重、磁、电长剖面和穿越主要金矿集区的广域电磁剖面、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了断裂深部特征,为赋矿断裂和无矿断裂的识别提供了重要证据.[研究结果]地球物理探测表明,胶西北地区的断裂构造有陡倾角的深断裂、缓倾角的铲式断裂和陡倾角的小断裂,其中控矿的三山岛、焦家和招平断裂均是铲式断裂.结合对金矿床的研究发现,矿床主要赋存于缓倾角断裂中,矿体呈阶梯分布特征,陡倾角的深断裂中未见明显的金矿化蚀变,现今金矿床赋存的最大深度在 5 km左右.[结论]综合分析认为,低角度拆离断层和连续性不好的高角度小断层有较好的物理圈闭条件,有利于矿化富集;而产状平直、陡倾的深断裂不具备物理圈闭的条件,不利于成矿.胶东型金矿的找矿方向应集中于缓倾角的铲式断裂及其派生、伴生的陡倾角小断裂附近.

    金矿床深部探测地球物理剖面断裂构造阶梯赋矿矿产勘查工程胶东

    中国不同时代典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特征及其对找矿预测的启示

    赵如意王登红凤永刚王成辉...
    1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本文针对性地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本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对比,并对产锂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已发现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以花岗岩型(锂云母)锂矿占优.古生代以来的后碰撞环境是中国现有伟晶岩型锂矿的主要产出背景,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非造山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绝大多数具有LCT型伟晶岩的特征,矿床数量和资源量都以印支晚期最多.产锂花岗岩一般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演化分异程度较高.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颜色较浅、富含K、Na、P、F、Rb、U、Th,高氧逸度,高Rb/Sr、低Nb/Ta和Zr/Hf,其规模较大,结构构造稳定,更利于综合研究和遥感识别.[结论]在"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指导下,从寻找目标更大的产锂花岗岩入手,"先找矿、后优化、再填图",有望在二级构造单元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界山"花岗岩,尤其是侵入边界呈波浪状、舌状产出的外接触带,取得找矿突破.

    花岗伟晶岩锂矿成矿时代产锂花岗岩找矿预测"界山找矿"矿产勘查工程

    东秦岭伟晶岩型高纯石英矿地球化学、锆石U-Pb及Hf同位素研究:对高纯石英找矿方向的探讨

    赵海波王红杰张勇马驰...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高纯石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是世界稀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目前美国以Spruce-Pine花岗伟晶岩作为原料生产的 4N8及以上高端石英砂产品几乎垄断国际市场.东秦岭 4N级伟晶岩型高纯石英矿点的发现为研究高纯石英形成机制、实现找矿突破和建立成矿模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研究方法]通过对东秦岭新发现的伟晶岩型高纯石英矿点开展野外调查,并与美国Spruce-Pine高纯石英矿床伟晶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东秦岭 10号高纯石英矿形成于早泥盆世,锆石U-Pb年龄为(406.8±0.8)Ma,稍早于美国Spruce-Pine的高纯石英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东秦岭高纯石英矿点伟晶岩与美国Spruce-Pine高纯石英矿床伟晶岩形成温度均为 600℃左右.东秦岭高纯石英矿点伟晶岩与美国Spruce-Pine高纯石英矿床伟晶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Ⅰ型花岗岩和高分异演化特征,源区物质来源既有下地壳,也有幔源物质.仅通过对东秦岭高纯石英矿点伟晶岩和灰池子花岗岩体空间关系、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不足以完全反演源区特征及成岩成矿过程,对于东秦岭高纯石英矿点伟晶岩和灰池子花岗岩体是否存在同源演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东秦岭与美国Spruce-Pine高纯石英矿床在花岗岩类型、岩浆特征和形成温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进一步揭示高纯石英成矿地质背景和实现找矿突破提供理论依据.

    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高纯石英伟晶岩矿产勘查工程东秦岭

    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多尺度表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葛明娜包书景石砥石马勇...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并结合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及埋藏史,研究构造运动与孔隙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毫米级微裂缝、微米级黄铁矿晶间孔以及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以墨水瓶状孔隙和平板结构的狭缝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结合FIB-SEM三维重构结果,有机质在页岩中占比较高,其孔隙度在 0.04%~2.48%,对总孔隙的贡献率介于 14%~96%,与有机质共生的黄铁矿晶间孔是沟通裂缝的主要孔隙类型;该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以欠饱和的吸附气为主,游离气含量偏低.[结论]牛蹄塘组页岩大量构造裂缝,沟通了有机质孔及黄铁矿晶间孔,改变了原有孔隙结构,致使原位聚集的页岩气沿裂缝逸散,是牛蹄塘组页岩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热演化程度适中、构造保存好的区域是古隆起周缘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页岩气孔隙结构三维重构古隆起周缘保存条件油气地质调查工程黔东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郭惠赵红格陈江萌邵晓州...
    7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 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 8、长 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延长组裂缝特征形成期次低渗透油藏古峰庄地区油气地质油气勘查工程鄂尔多斯盆地

    川西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大小评价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黄滔刘岩何建华叶泰然...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 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主,在小规模断层或平缓构造区以高低高(HLH)型或高低低(HLL)型为主.[结论]建议选择低低高(LLH)型地应力剖面进行工程开发,其纵向上可穿透更多含气层,同时避开底层底水,预防生产早期快速见水,故应选择二—三级南北向断层和南北或北东向纵弯褶皱区须二2中上段进行水力压裂改造.

    地应力大小应力结构致密气藏声发射诱导缝须二段油气勘查工程川西凹陷四川

    地下空间储能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调查建议

    黄宽张万益王丰翔栾卓然...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在现代能源体系中,能源储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化能源储备体系,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处理好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这是中国能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方法]本文从地下空间储备设施类型出发,并结合全球的地下空间储备设施建设与相关研究实验,深入对比分析世界和中国在储油、储气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由此提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1)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储能是未来能源储备维护的重要方向.这是天然气调峰、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供应、大规模高效利用氢气的有效途径.发展地下空间储能是实现中国碳中和和能源结构升级的关键问题;(2)全球地下空间储能设施主要分为五类:盐穴、水封洞库、含水层、枯竭油气藏和废弃矿坑;(3)国外开展地下空间储能设施建设比较早,在地下储能电站、地下储氢设施建设、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备等方面都要领先.[结论]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开展地下空间储能能力调查、建立更多的地下空间储备设施和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全国地下储库规划势在必行.

    能源储备地下空间储能地质调查工程能源安全能源体系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危害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任宇曹文庚肖舜禹李祥志...
    11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需要进一步识别,对于典型重金属的危害作用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揭示.[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整理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土壤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作用,综述人体暴露在高重金属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下的毒性作用及针对性修复方式.[研究结果]受到原生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会对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累积.当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体健康.[结论]应该综合考虑污染方式、污染水平和暴露途径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重金属治理.

    重金属含量分布微生物植物人体危害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区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焦华喆陈曦张铁岗杨柳华...
    14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黄河流域内由于煤炭资源开发导致地下水污染严重,从整体角度对流域内重点煤炭开发区地下水进行归纳总结,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改善提供防治建议.[研究方法]从黄河流域战略地位出发,对地下水污染成因和污染模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改进后的综合水质指数法对流域内九大煤炭基地的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指标,并引入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按照WPI分级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通过对黄河流域各重点断面水质评价,得到目前流域内煤炭基地水质结果中Ⅲ、Ⅳ类占比较多,水质较差.分析成因当前流域内存在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含特殊组分矿井水污染,同时阐述污染地下水形成的浅层和深层两种污染模式.[结论]对 3种矿井水采用相应防治方法,并提出膏体充填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 2种防治技术建议,通过应用实际矿山为例,印证污染防治技术能够改善由煤炭开采引发的流域内地下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以期研究结果能够对成功推动中国绿色矿山的快速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地下水煤炭开采水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工程矿产勘查工程黄河流域

    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评估模型与应用

    苏栋黄茂隆韩文龙陈湘生...
    15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减少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方法]本文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灾害事件严重度、地质体脆弱性、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并结合某城市一起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评估模型具有较高操作性和可行性,可在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城市中开展深层地下空间韧性评估工作;所评价灾害事件的严重度为 5.601,属严重水平;地质体的暴露性为 5.735,灾损敏感性为 6.146,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 35.247,属脆弱地质体;预警能力指数为 1.00,防灾能力指数由原来的5.66提高至灾后的 7.00,故抵御力综合评价结果由 15.38提高至 19.02;通过填砂、地下注浆等措施后,恢复力为2.00,且由于地质环境趋于稳定,地质环境适应力综合分析为 1.00.[结论]若受灾害影响,地质环境韧性水平的演化可分为正常、受灾、抵御、恢复、适应和新的正常水平 6个阶段,韧性水平曲线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后趋于稳定,且在受灾和抵御的节点处达到最小值.

    地质环境韧性城市韧性深层地下空间评估模型城市地质调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