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时序InSAR的山西大同煤田地表沉降监测及时空演化分析

    仝云霄杨俊泉王雪谭琨...
    17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地表沉降作为煤矿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安全稳定,有必要对矿区地表沉降进行快速高效监测.[研究方法]以大同煤田为例,研究使用 2020年 1月至2021年 12月共 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大同煤田地表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结果,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分析了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大同煤田地表沉降分布较广,沉降总体分布趋势与大同煤田矿业管理数据的走向基本一致.沉降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大同市、怀仁市和山阴县交界处,其中塔山矿地表沉降最为严重,大同煤田最大沉降速率为 168.03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329.12 mm,总沉降面积为270.95 km2,且沉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根据沉降趋势推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地表活动相对稳定.[结论]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可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区沉降监测预警、灾害防控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大同煤田SBAS-InSAR矿区沉降地表形变监测时空演化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戴建玲雷明堂蒋小珍ZHOU Wanfang...
    184-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岩溶塌陷是长江经济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开展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对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研究成果,从岩溶环境特征、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和机制、发育及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易发区面积约 25.4 万km2,有记录的岩溶塌陷灾害 2146处,矿山疏干排水、抽水、工程施工等是这一地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具有以下发育分布规律:一是具有区域性和地带性的分布特征;二是发育地层一般为均匀状纯碳酸盐岩,沿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裂隙发育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等岩溶洞隙密集发育带分布;三是多发生在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河流两岸等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大、水动力条件易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段;四是多发生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塌陷的规模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为了降低岩溶塌陷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影响,本文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结论]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广、危害大,高易发区内线性工程、重要城市群等规划建设应对这一环境地质问题引起重视,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分布成因工程建设地质调查工程长江经济带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王璐晨韩海辉张俊黄姣...
    20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 1980-2018年间共 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 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 1.58×104 km2、1.2×103 km2 和 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 1.33×104 km2、0.32×104 km2 和 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 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 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强度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塔里木河流域新疆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孟瑞芳杨会峰包锡麟徐步云...
    22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 5.43×108 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 34.22×108 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 4.19×108 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非常规水资源微咸水再生水海水淡化雨洪水开发利用模式供水规模生态环境效应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京津冀平原

    基于SRP模型的内蒙古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邰苏日嘎拉王永亮陈国栋李永春...
    23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脆弱性日益严峻,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鄂伦春地区从 20世纪产业结构从狩猎业转变为农牧业以来,当地生态环境面临脆弱化的风险.本文通过对鄂伦春地区 3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为研究区,基于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等 3种类型 14项指标,利用 GIS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对鄂伦春地区 2000、2010、2020年 3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为良好—轻度脆弱状态,一般性脆弱区在 3年的分布面积大致相当,中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阿里河镇南部、乌鲁布铁镇南部、大杨树镇和古里乡,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2)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在 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呈向良好发展趋势,在 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破坏,生态脆弱性明显增加,2020年首次出现重度生态脆弱区面积达 111.72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 0.51%,生态环境形式严峻.(3)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主要受生物丰度(D2)、景观多样性指数(D3)、高程(D5)、人口密度(D13)等因素影响,在 2020年影响因子呈现更加多元化,蔓延度指数(D4)和年均降水量(D12)两个指标对当地生态脆弱性有较强的驱动作用,q值分别为 0.737和 0.568.[结论]鄂伦春地区 2000、2010、2020年 3期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显著特征,在 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向良好发展,在 2010-2020年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鄂伦春地区生态脆弱性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驱动导致.

    SRP模型生态脆弱性主成分分析地理探测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鄂伦春地区内蒙古

    内蒙古五原县某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张栋李永春苏日力格袁国礼...
    248-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为查明该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系统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1985件,农作物样品 30件,饮用水样品 5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方法]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农作物及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等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该地区土壤尚清洁,局部地区存在As元素轻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在口和皮肤多重摄入途径下,土壤会对居民造成致癌风险(9.97×10-6),饮用水摄入As(1.62)对居民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结论]Hg受人为影响较大,在临近五原县环城公路三叉口存在明显的强异常,其余元素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As在建丰农场等地局部含量较高,超出风险筛选值.As在饮用水健康风险中贡献最大,应引起关注.

    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环境地质调查工程五原县内蒙古

    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典型莜麦产区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

    王仁琪谭科艳孙倩李航...
    26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典型粮食作物莜麦产区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张北县莜麦农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莜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地下水和大气沉降样品,分析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风险.[研究方法]采用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模型评价研究区地下水、大气沉降和土壤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采用单一目标危害商数与综合目标危害商数评价研究区莜麦籽实重金属含量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中致癌风险元素Cr、非致癌元素Pb和Cu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Pb元素是造成地下水重金属健康风险的主导因素;区内大气重金属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Cr、As和Ni元素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研究区莜麦根系土壤对人体健康尚不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部分莜麦籽实样品显示有一定的人体健康风险,其中Cu、Zn、Ni元素在儿童中目标危害商数均大于 1,重金属中单一目标危害商数与综合目标危害商数均是儿童大于成人.[结论]通过对张家口坝上典型莜麦产区的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健康风险评价,区内重金属元素对人体有的健康风险较小,但需要关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对部分重金属元素风险进行监测.

    重金属莜麦籽实地下水地球化学健康风险评价张北县河北省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金阳姜月华周权平王晓龙...
    276-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 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 1.18%、1.18%、18.82%和 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point<2)的样点占比 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 38.82%、42.35%、17.65%和 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重金属来源污染程度生态风险水文地质调查工程长江下游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王磊段星星赵禹李文明...
    290-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 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As显示 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z介于 0.339~2.869,均值为 0.603;Pz显示 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 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 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白银市甘肃省

    云南中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

    徐磊管继云巴永陈伟志...
    304-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查清滇中中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驱动机制,服务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以滇中大姚县、姚安县和南华县为研究区,依据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建立滇中中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表生地球化学过程驱动模式.[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d、Hg含量均值高于深层土壤背景值,Cr、Ni高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除As、Hg、Sb外的其他重金属显著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局部地区土壤可能存在As、Cd、Pb生态风险.构建的最小数据集的元素为As、Co、Cr、TFe、Ni、Pb、Sb、Sn、V、Zn,莫兰指数显示均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变质岩和侵入岩重金属含量高、碎屑岩和第四系冲积物含量低的特点.多元统计分析与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表明Co、Cr、TFe、Mn、Ni、V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As、Sb、Sn受原生地层与成矿地质背景影响较大,Cd、Pb、Zn主要受工矿活动等人类活动影响.[结论]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地层分布高度耦合,地质背景控制了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显著差异.岩石风化作用驱动了重金属的垂向迁移和富集,重金属含量与高程呈显著的多项式线性拟合趋势,有机质和pH是不同高程区间控制重金属行为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强烈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重塑了重金属的宏观分布,受自身化学性质的制约以及环境条件(坡度、pH、有机质等)的影响在土壤中发生分配、迁移、富集,人类活动影响了局部重金属的分布格局.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驱动机制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地质调查工程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