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与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施俊法吴林强王泉方圆...
    547-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构建地质科学新思维观,力求使地质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守正与创新、发展与保护的逻辑出发,研究提出地质科学新思维观,并分析其意义.[研究结果]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主要是:(1)地质大基础观,加强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加强全国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空间国情调查,深化对地球认知的水平.(2)地质大资源观,将全部地质要素进行整体调查、开发与保护,实现各类地质要素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能源和战略性矿产是最核心的地质资源,地质工作要把保障国家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摆在首位.(3)地质大生态观,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中的作用,解决生态系统问题或维护生态系统功能.(4)地质大数据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地质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5)地质大系统观,将地球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作为整体综合考虑,维持地球系统稳定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结论]基于新思维观,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树立地质大基础观,提高基础地质调查水平,深化对地球发展演化的认知;树立地质大资源观,巩固传统地质找矿工作,实现新一轮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拓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新领域;树立地质大生态观,开辟生态地质,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地质解决方案;树立地质大数据观,构建地质科学研究新范式,为社会需求提供智慧化地质解决方案;树立地质大系统观,发展和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建立新一代地质科学知识体系.

    矿产勘查生态文明地质大基础观地质大资源观地质大生态观地质大数据观地质大系统观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的区域黄土滑坡识别及特征分析

    毛正君于海泳梁伟马旭...
    56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人居与城镇建设安全的重大隐患.滑坡识别是滑坡灾害及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直观快速地识别黄土滑坡并进行特征参数提取,能够为黄土滑坡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精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西南部的黑牛沟村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数据获取、三维建模、现场验证结合地统计学分析,开展了区域黄土滑坡识别及其特征参数提取和分析.[研究结果]基于三维实景模型确定并分析研究区沟谷沿线地貌凹陷区是否存在陡壁及其周界形态,结合色调、纹理和微地貌等标志实现了黄土滑坡识别,共圈定了23个滑坡,结合现场验证移除 2个非滑坡点,最终确定了 21个滑坡;滑坡密集分布在主沟和支沟沟口,多呈对滑的形式出现在沟谷两侧且具有群发性;大型及特大型滑坡占比达到 57.14%,滑坡的滑动方向主要以西南(阳坡)、东南(半阳坡)为主,相对高差集中在 80~120 m,滑坡体坡形多呈凹形坡,滑坡体坡度主要集中在 20°~30°;滑坡体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植被,其次为裸地,也有一部分为农田,道路和河流占比极少.[结论]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构建的三维实景模型可从多维度、多视角精确快速地识别区域黄土滑坡,并分析其相关特征参数,能够弥补当前二维平面遥感影像存在的不足;还能够为滑坡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黄土滑坡滑坡识别特征参数提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工程

    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

    赵玉茹高达胡明毅郑超...
    57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阐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浅水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有利储层的控制机制,对明确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川中地区龙王庙组为例,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全井段取心的碳氧同位素、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恢复了海平面和古气候变化并开展了综合讨论.[研究结果]龙王庙组主要发育云质潟湖、滩间海、颗粒滩和云坪 4种沉积微相,可清晰识别可区域对比的两个四级层序.龙王庙组的δ13C具有两个变化周期,指示两次海平面升降,这与Al2O3、TiO2、B和V元素变化所反映的古水深变化一致.碳和氧同位素估算的古海水Z值和温度,以及Mg、Ca良好的相关性,共同反映干旱炎热气候和亚热带海洋环境;MgO/CaO、MnO2、Fe2O3/MnO2 和Al2O3/MgO的规律性变化,指示两个层序早期的气候短暂过渡为温暖潮湿;Sr/Ba值反映沉积晚期海水盐度明显增高.[结论]气候温暖潮湿和海平面快速上升期形成海侵体系域;气候炎热干旱时,颗粒滩和云坪快速沉积构成高位体系域.高位域上部的滩—坪体系是优质储层的物质基础,在海平面下降和干热气候控制下发生的早期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储层改善的关键.

    高频层序元素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古气候龙王庙组油气勘查工程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来自皮山PBX1井的地化证据

    岳勇蒋恕田景春林新...
    592-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南部PBX1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研究K/Pg上下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晚白垩世晚期古气候属于干热型,早古新世呈现短暂温湿型.古盐度由晚白垩世正常海洋环境向早古新世半咸水、海陆过渡盐湖环境转换,K/Pg界线位置处,古盐度达到最低值.氧化-还原环境由晚白垩世富氧→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经历了K/Pg事件之后短暂向早古新世富氧环境转化,而后整体上由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向极贫氧的还原环境演化.[结论]PBX1井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灾变异常事件在塔里木盆地响应特征,也是特提斯洋北部盆地群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的有效证据.

    环境演化干热型湿热型白垩纪—古近纪界线PBX1井地质调查工程塔西南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物再旋回作用研究:以大红沟剖面为例

    桑胜萍卢海建叶家灿潘家伟...
    606-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沉积物再旋回作用在构造事件反演、沉积物源区识别以及风尘沉积溯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为了探究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再旋回作用,本文对柴北缘大红沟剖面的砂岩进行了薄片鉴定、碎屑颗粒统计和重矿物等分析,以及对泥岩进行了主微量与稀土元素、黏土矿物等分析.[研究结果]大红沟剖面泥岩的主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分别表现出相似的大陆上地壳(UCC)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可能表明沉积物已完全混合或发生再旋回作用;砂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以及少量的长石和岩屑,其中岩屑主要由沉积岩屑组成,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剖面上部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和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ZTR)指数突然降低,这表明后期可能主要为近源堆积;相反,黏土矿物中易发生分解的绿泥石的含量在剖面上部突然增加,这也表明此时的物源区更近,有更多的绿泥石保存下来.[结论]综合已有的地层沉积相、砂岩薄片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等资料,认为柴北缘逆冲褶皱带内广泛分布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岩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沉积物再旋回作用,是盆地新生代地层的重要源区之一;近来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柴北缘新生代沉积岩在 9~7 Ma经历了显著的沉积物再旋回作用;随着逆冲褶皱作用进一步向盆地内部扩展,~3 Ma以后盆地北部的隆起区沉积岩再次经历沉积物再旋回作用,可能成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湖泊以及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的重要源区.

    地球化学分析碎屑颗粒统计重矿物分析沉积物再旋回作用大红沟剖面沉积盆地柴达木北缘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王建坡危凯李越李启剑...
    623-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古环境浅水生态位地质调查工程鄂西

    云南个旧卡房辉绿岩墙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伸展作用

    尚志陈永清童祥沈思联...
    632-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卡房辉绿岩成因与成岩构造环境的探索对研究个旧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LA-ICP-MS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等方法研究卡房辉绿岩墙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卡房辉绿岩侵位年龄为 77 Ma,年龄为 2409 Ma、2616 Ma、290 Ma的继承锆石指示个旧地区存在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形成的变质基底以及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卡房辉绿岩属于钾玄岩系列,以低硅、高钾、高钛、高镁为特征,富集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卡房辉绿岩具有较高的初始87Sr/86Sr同位素比值(0.70782~0.70791)和正的εNd(t)值(2.07~2.29);初始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t=18.286~18.465,(207Pb/204Pb)t=15.668~15.717,(208Pb/204Pb)t=37.763~38.830.Sr-Nd-Pb同位素特征指示卡房辉绿岩岩浆源区具有富集地幔(EM2)特征.[结论]卡房辉绿岩成岩机制为在伸展构造背景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底侵富集岩石圈地幔.在岩石圈地幔 60~120 km深度,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经过 5%~15%的部分熔融,形成了卡房辉绿岩的初始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下地壳物质并经过较弱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卡房辉绿岩.

    辉绿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机制构造背景地质调查工程个旧云南

    贵州省惠水县涟江大坝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息朝庄张鹏飞吴林锋杨茗钛...
    650-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涟江大坝位于贵州省惠水县,为查明该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系统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37件,成土母岩样品 4件,土壤剖面样品 16件,分析测定Se、养分元素和As、Cd、Cr、Cu、Hg、Ni、Pb、Zn重金属元素等含量.[研究方法]通过表层土壤、成土母岩、土壤剖面样品中Se、养分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该区土壤Se分布特征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区内土壤偏酸性,土壤中Se元素含量范围为 0.19~3.65 mg/kg;土壤中养分元素P、B和SOM含量高;区内不同成土母质表层土壤Se平均值具有上石炭统灰岩>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上白垩统茅台组砂岩>中三叠统罗楼组灰岩>中三叠统边阳组碎屑岩的变化规律;区内土壤剖面中Se含量随深度加深而降低.[结论]区内富硒土壤丰富,主要为中等和高级,富硒土壤面积为42.94 km2;土壤中Se与S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e与K2O、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土壤生态环境茅口组灰岩P2m茅台组砂岩K2m环境地质调查涟江大坝惠水贵州省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周殷竹马涛袁磊李甫成...
    663-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水化学D-18O同位素地下水水质评价北洛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陕西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任蕊晁旭张立君支倩...
    676-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人体日常摄入的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源于土壤,而中国是富硒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有限且珍贵的富硒土地资源,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为特色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基础上,融合反映农用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涵盖立地条件、土壤硒含量、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和土地管理等 5大类 12项指标的关中地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同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开展了临潼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临潼区土地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共 5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开发区及适宜区开发面积共 248.35 km2,主要分布在临潼区北部的新市乡、栎阳镇、徐杨乡、相桥镇及中东部的何寨镇.基于不同适宜评价区内小麦硒含量及富硒比例,发现其富硒土地适宜性与小麦富硒程度高度耦合.[结论]说明构建的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科学指导价值及重要的示范意义.

    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农业地质调查工程临潼区关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