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三门峡盆地构造格架及其油气资源远景分析

    王丹丹张交东刘旭锋邵昌盛...
    719-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三门峡盆地位于中条山断块、小秦岭断块和崤山断块之间的复合、联合部位,经历多次构造运动与变动,是发育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并逐步演化为一个三角形断陷盆地.该盆地构造较为复杂,勘探程度低,盆地构造格架和演化史研究甚少,影响了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进程.[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三门峡盆地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野外地质调查、非震勘探解译资料和最近钻井成果等,初步查明了三门峡盆地的构造格架和古近系顶底面埋深,并探讨了其油气资源前景.[研究结果]三门峡盆地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 4个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及坳陷槽形成阶段;(2)古生代海侵和造山阶段,主要发育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之后盆地抬升,坳陷槽演变成向斜构造;(3)中生代地堑式断陷盆地形成阶段;(4)古近纪断陷盆地发展和裂陷后沉积阶段.[结论]断陷盆地发展和裂陷后沉积阶段由于喜山期的活动使三门峡盆地处于拉张环境中,形成了南部、北部、东部三面隆起的内陆湖盆,地堑区相对下降接受沉积,特别是三门峡盆地灵宝凹陷古近系沉积厚度大且分布连续,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前景.

    构造演化油气远景古近系油气勘查工程灵宝凹陷三门峡盆地河南省

    黔北狮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前景

    林瑞钦石富伦王奕松张大权...
    728-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狮溪地区狮溪 1 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成藏要素,揭示黔北地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条件,查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潜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基于黔北地区狮溪1井的系列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地震资料、地化测试以及储层特征等综合实验分析,围绕"生—储—保"三个维度开展页岩气成藏综合研究.[研究结果]狮溪 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约 25 m,TOC含量分布在2.79%~4.7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 2.01%~2.59%,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具有良好的生气基础;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值约为 61.05%,具有较高的脆性;发育大量微纳米级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孔、无机—有机质复合孔,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参数表现良好,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残留向斜内部富有机质页岩段顶底板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三者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狮溪 1井东部与西部发育两条通天断裂,距离断层较远的同时,得益于断层较好的封闭性以及平缓的地层产状,狮溪 1井因而具有良好的含气显示.[结论]黔北地区残留向斜内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同样具有页岩气高效、规模建产的油气地质条件,是下一步勘查与攻关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成果扩大了页岩气勘查范围,拓宽了四川盆地周缘页岩气勘探深度和广度,有望形成新的资源接替区.

    页岩气五峰组—龙马溪组成藏条件油气勘查工程狮溪向斜黔北地区

    雪峰地区牛蹄塘组海相页岩脆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湘张地1井为例

    苗凤彬彭中勤汪宗欣张保民...
    743-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开展页岩储层脆性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有利层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矿物组成、地球物理测井、岩石力学实验与裂缝发育程度等基础资料,采用矿物组分法与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岩石力学参数法对雪峰地区牛蹄塘组海相页岩的脆性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以此探讨页岩脆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基于石英、长石、黄铁矿和碳酸盐含量的脆性矿物组分法对该区牛蹄塘组页岩脆性的评价最为适用,以区内湘张地 1 井为例,页岩脆性指数为 59.2%~93.8%,平均值 74.4%,受沉积环境、成岩演化、埋深、构造作用等因素共同影响.[结论]稳定的深水陆棚-盆地相沉积环境与晚成岩演化阶段决定牛蹄塘组页岩脆性整体较高,该环境下生物成因的硅质、黄铁矿等脆性矿物较为富集,并受沉积时水体深度变化影响自下而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整体逐渐降低的含量变化趋势,导致页岩脆性及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具有相似的纵向变化规律,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同时,此类脆性矿物与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对页岩脆性的贡献远大于有机质本身对塑性的加成.此外,岩石力学参数与脆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杨氏模量在该区牛蹄塘组页岩脆性评价中的权重高于泊松比.

    脆性特征影响因素牛蹄塘组页岩气湘张地1井雪峰地区油气勘查工程

    塔北跃满区块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断控型储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吴昌达赵学钦邬光辉李飞...
    762-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跃满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里木河南岸地区,其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勘探开发成果显示,该区高产井主要沿区内 4条走滑断裂分布,并且沿断裂带表现出油气产量差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受断裂控制明显,因此明确该类断控型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综合利用钻测井数据与岩心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类型及其发育规律,探讨优质储层与区内走滑断裂的耦合关系,以明确该类断控型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区内一间房组储集岩类型以生屑灰岩、砂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孔隙度与渗透率均较低.根据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可分为洞穴型储层、裂缝-孔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孔洞型储层 4类,洞穴型储层垂向上沿主干断层呈串珠状发育,裂缝-孔洞型、裂缝型与孔洞型储层沿断裂带状发育.[结论]走滑断裂的分段性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断裂马尾段、斜列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最佳,分支断层斜交段发育一般,线性段则发育较差,在此基础上,高能相带叠加区相对非叠加区储层发育更佳.

    油气碳酸盐储层断控型储层一间房组跃满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勘查工程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李一鸣刘达东冯霞赵福平...
    780-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页岩非均质性是其自身固有属性,研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对明确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及优质储层段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低温N2 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海相页岩的宏观与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黏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采用N2 吸附曲线FHH分形模型,及高压压汞岩石多孔结构分形理论,计算得到 N2 吸附低压分形维数 D1(0<P/P0<0.45)为2.5351~2.6722,高压分形维数D2(0.45<P/P0<1)为 2.8311~2.9113,另外,高压压汞分形维数DHg为 2.0904~2.3736,表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孔径范围内孔隙结构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则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越复杂,对页岩气的吸附作用越强.同时,不同类型孔隙分形维数与TOC、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参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分形维数DHg与矿物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宏孔孔隙分形特征主要受矿物组分的控制;分形维数D1、D2 与页岩TOC含量及孔隙比表面积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相关性,表明微孔和中孔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碳的富集程度与有机质孔的发育规模.[结论]综合分析发现,硅质页岩具有高TOC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分形维数的特征,证明硅质页岩为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岩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则该岩相在具备优质生烃条件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开发开采条件.该研究可为指导黔北地区海相页岩储层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页岩气五峰组龙马溪组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油气勘查工程

    新疆库车坳陷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与油气勘探远景分析

    张军振常健李晨星冯乾乾...
    799-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但与油气生成与保存相关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很薄弱.[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典型钻孔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与热史模拟,精确重建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并评价了烃源岩成熟演化期次.[研究结果]本文基于原位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 77.7~104.5 Ma,远小于地层年龄,有效地记录了晚白垩世的快速隆升事件.通过热史模拟揭示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早白垩世—晚始新世(120~40 Ma)和晚中新世至今(10~0 Ma)两期快速隆升事件,分别是由拉萨地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研究结论]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的差异性构造隆升是由南天山由北向南逐渐推进的俯冲挤压造成的.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在多期沉降作用影响下表现为多阶段成熟演化模式,但受构造隆升事件的影响,曾在早白垩世—晚始新世和晚中新世至今处于停滞阶段.本研究厘定了库车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明确了主要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对区域构造演化和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石油天然气烃源岩热演化热史模拟磷灰石裂变径迹构造-热演化构造隆升油气地质勘查工程库车坳陷东部新疆

    中国锂矿床主要类型特征、分布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刘雪王春连刘学龙刘殿鹤...
    81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年来,市场上对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激增,锂作为一种核心战略关键金属矿产,相关勘探与研究已成为矿产勘查和地质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按照统计分析原则,对国内锂资源主要类型、分布情况与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中国锂矿床类型主要分为硬岩型、卤水型及黏土型.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其中硬岩型锂矿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湖南、新疆等地区,卤水型锂矿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和湖北等地区.目前,硬岩型锂矿中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因其矿石品位高,开采技术较成熟而成为国内锂资源供给的重要来源;卤水型锂矿资源量大,但生产周期长;黏土型锂矿发现较晚,研究时间短,尚未实现规模化利用,但已有锂资源的分布格局和现实需求.[结论]从总体上看,中国锂矿资源存在供需关系失衡、资源进口依存度高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工业、移动能源存储技术以及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对锂矿资源的需求在未来长期内增长势头明显,要想在锂矿这种全球稀缺战略性资源上取得话语权,就有必要对中国现有的锂矿资源进行重新评估,摸清资源家底,加大对新型锂矿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勘探开发研究力度.

    锂矿床卤水型黏土型开发潜力矿产勘查工程

    镉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在土壤等地质体中的危害与治理研究进展

    曹瑞芹杨忠芳余涛
    833-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镉、锌既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发展,镉、锌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使镉、锌地球化学研究水平迈上新的高度,镉、锌同位素体系建立与应用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镉、锌同位素的相关文献,从镉、锌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分馏机制、自然界储库组成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1)随着镉、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同位素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地球各储库中的锌同位素组成已基本查明,镉同位素组成正处于数据积累阶段;(3)镉、锌同位素分馏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等,目前已逐渐被应用到指示行星分异、探明成矿机制、重建古环境、示踪污染源等多种领域中;(4)在解析重金属污染源时,多种同位素的联用有助于减小不确定性.[结论]在新型同位素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开发下,镉、锌同位素的研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对镉、锌同位素分馏机制、部分储库含量、应用领域进行完善.

    土壤镉同位素锌同位素分析方法分馏机制同位素组成古环境重建同位素示踪修复技术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十大问题与展望:基于60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尹立河张俊张鹏伟顾小凡...
    865-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 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相关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国内外其他沙漠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下水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梳理调查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绿洲区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入渗与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还有少量的人工开采;地下水贮存量巨大,约有 80多万亿m3;但目前补给量与排泄量的估算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沙漠地下水的水质较差,除个别地区小于 5 g/L外,大部分地区在 5~10 g/L;在垂向上地下水水质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地下水的区域运动规律是先从南向北流动,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后折向东流,地下水平均流速为 55.94 m/a.[结论]下一步建议针对本文提出的十大问题,采用定量化的手段,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进行估算;通过分层试验以及监测等技术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循环信息,系统研究地下水的循环规律,提出沙漠区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定量总结各个循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沙漠区淡水寻找和高矿化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循环回顾与展望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

    四川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岩石学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安国堡刘海博冯永来辛存林...
    881-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铀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为更好地勘探和开发四川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砂岩型铀矿的岩石学特征,分析了其成矿过程.[研究结果]含矿主岩主要为下白垩统苍溪组钙质胶结中—细粒砂岩和砾岩.铀以自生铀矿物的形式存在,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呈他形、半自形和自形柱状.[结论]米仓山铁船山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为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初始铀源.铀在水溶液中以碳酸铀酰离子的形式迁移,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的沼泽和停滞水还原环境破坏了碳酸铀酰离子,使铀元素以沉积成岩为主局部叠加后生富集作用成矿.

    砂岩型铀矿岩石学特征成矿过程矿产勘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