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廷栋

双月刊

1000-3657

zhgdzh@vip.sina.com wxueming@mail.cgs.gov.cn

010-58584250,58584210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中国地质/Journal Geology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该刊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倾力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山铀矿田西部煌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幔源流体的证据

    刘龙张树明饶泽煌张鑫...
    898-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幔源岩浆是探讨深部动力学演化和铀成矿的研究对象,相山铀矿田基性岩脉是探讨区域岩浆演化和铀成矿的关键所在.[研究方法]本文对矿区西部煌斑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研究结果]本区存在 3期煌斑岩,分别为 134 Ma、120~125 Ma和 84.5 Ma.该区煌斑岩为钠质碱性煌斑岩,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具明显的Ta-Nb-Ti负异常,具有岛弧玄武岩和大陆地壳的微量元素特征.该区煌斑岩为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共同作用的产物,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受到明显上地壳物质的混染.该区煌斑岩形成于伸展作用下的板内拉张构造环境,未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其源区应为软流圈亏损地幔与岩石圈富集地幔的混合,且主要体现为软流圈亏损地幔特征.[结论]第一期煌斑岩矿岩时差大,仅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有利条件;后两期煌斑岩矿岩时差小,不仅为相山矿田铀矿化提供了幔源流体(ΣCO2 矿化剂和He),也为铀沉淀富集提供还原障.

    年代学地球化学源区性质煌斑岩相山矿田矿产勘查工程江西

    四川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化透镜地质体特征、成因及其对深源铀成矿的启示

    王凤岗姚建吴玉陈友良...
    91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近期在四川省攀枝花大田地区发现了呈雁列式展布铀矿化透镜体群,无论是在铀矿化特征上还是在成因上均极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通过对铀矿化透镜体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年代学、铀赋存状态及铀矿化与透镜体之间的成因联系等研究.[研究结果]铀矿化透镜体基本由斜长石组成并发生了强烈钠黝帘石化,具有岩浆岩常见的镶嵌结构,形成年龄为 821 Ma(SIMS锆石U-Pb).化学组成上具有富Na2O(含量 3.95%~5.68%,平均为 5.09%)、CaO(含量 4.40%~7.35%,平均为 5.46%),贫SiO2(含量 51.52%~55.09%,平均为 53.34%)的特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铀矿化透镜体具有极低的ΣREE含量(含量 9.96×10-6~33.63×10-6,平均为 22.03×10-6),特殊的铕正异常(δEu=1.59~5.51,平均为 2.68)稀土配分模式.ISr值介于 0.7060~0.7088,平均为 0.7074,具有地幔来源特征.透镜体中铀主要呈独特的"铀钛矿物聚集体"形式存在,主要由"金红石+铀钛混合物+钛铀矿+晶质铀矿+锆石"等矿物组成,且上述矿物具有由"金红石(Ti)→铀钛混合物(Ti>U)→钛铀矿(Ti<U)→晶质铀矿(U)"的演化特征.[结论]根据铀矿物与透镜体的关系及铀矿物稀土元素示踪等综合判断,铀矿化具有岩浆成因属性,推测在深部高温(>700℃)高压(>15 kbar)的环境中,U与Ti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形成以NaU4+(Ti4+)[TiO4]4+(F,Cl)为主要形式的络合物,并在熔体中向富钠的部位迁移、富集.铀与透镜体具有同源、同成因特征,而"铀钛矿物聚集体"是在等压降温过程中因温度降低从浆状体中分离出来所形成.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化透镜体的发现提供了深源铀成矿的地质实例,为探讨深源铀成矿提供了参考.

    铀矿化透镜体铀钛矿物聚集体斜长岩幔源矿产勘查工程攀枝花大田地区四川

    内蒙古额仁淖尔凹陷赛汉组砂(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制约

    段明张博汤超谢瑜...
    932-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查明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赛汉组含铀砂(泥)岩的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铀成矿作用.[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编录、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主微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及铀的价态分析等.[研究结果](1)铀矿物以吸附态和独立铀矿物的形式存在,常与炭屑和黄铁矿共(伴)生并发现闪锌矿.(2)矿石具有高C有、S、CO2 的特征,泥岩U6+/U4+平均为 1.01,砂岩U6+/U4+平均为 0.57.(3)砂(泥)岩的CIA值为50.83~66.34,稀土元素特征与蚀源区花岗岩一致,主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存在明显的后期沉积-成岩阶段的水岩作用.[结论](1)海西期花岗岩是赛汉组砂(泥)岩的主要物源,沉积环境为半干旱—半湿润古气候.(2)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是研究区铀富集的主要机理,泥岩型铀矿以吸附作用为主,砂岩型铀矿以氧化还原作用为主.(3)深部流体可能参与了成矿作用.

    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富集机制地球化学二连盆地额仁淖尔矿产勘查工程

    捷克波西米亚盆地斯特拉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艾尔提肯·阿不都克玉木宋昊陈友良赵子超...
    95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捷克波西米亚盆地斯特拉地区是著名的铀成矿区,区内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作用复杂,厘定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对于完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研究、对中国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斯特拉地区砂岩铀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的基础上,对其铀源、成矿阶段以及矿床成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中国松辽盆地同类砂岩型铀矿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斯特拉矿床根据其矿物组合特征可划分为 6个成矿阶段,分别是炭质-伊利石阶段、赤铁矿-高岭土阶段、铀富集阶段、多金属成矿阶段、褐铁矿化阶段以及赤铁矿-石英阶段.通过研究认为,出露于盆地东北部的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较低的Th/U值表明,这两类岩石中部分铀以活性铀形式存在,是成矿潜在的铀源.斯特拉矿床是以白垩系富铀沉积层位为基础,在其上叠加了早阿尔卑斯期岩浆热液作用,后因地壳缓慢上升,导致铀重新活化,进一步在盆地内层间氧化带局部叠加铀成矿作用,形成板状、脉状、卷状 3种铀矿体共存的砂岩型铀矿床.[结论]本文提出了成矿模式:斯特拉地区砂岩型铀矿床属于多铀源—以盆地基底原始铀源为主、多阶段大地构造控矿—以早阿尔卑斯期(~70 Ma)造山运动为主、多成因复合成矿—以早阿尔卑斯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为主的"三多三主"复合成因砂岩型铀矿床.

    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成矿模式斯特拉地区波西米亚盆地捷克共和国矿产勘查工程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拐杖山岩群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计波李向民黄博涛王磊...
    965-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前人在南祁连志留纪巴龙贡噶尔组中解体出新元古代拐杖山岩群,对该群中玄武岩的年龄、成因与成岩构造环境的研究是厘清南祁连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研究方法]本文基于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拐杖山岩群火山岩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玄武岩喷发年龄为(786.6±5.8)Ma,表明拐杖山岩群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 SiO2 含量在 48.09%~50.97%,高 TiO2(1.34%~2.55%),低 MgO(5.78%~7.11%),显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3.76~4.51),无明显Eu异常(δEu=0.80~1.05),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相对富集,Pb强富集,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结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暗示拐杖山岩群玄武岩是遭受陆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源区玄武岩,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响应了全球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

    锆石U-Pb定年玄武岩拐杖山岩群构造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南祁连

    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拆沉作用

    魏巍黄行凯徐巧蒋斌斌...
    97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岩年代、岩石成因类型、源区性质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显微镜、XRF和(LA-)ICP-MS等手段对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哈力黑坝早白垩世花岗岩主要包括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9.1±0.7)Ma和(138.4±1.0)Ma.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硅(74.09%~77.19%)、富碱(7.92%~8.46%),低CaO(0.35%~1.14%)和低MgO(0.15%~0.47%)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其A/CNK值介于 0.95~1.08,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3.69~13.17,稀土配分模式图呈右倾海鸥型,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11~0.47).岩石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岩石富集Rb、U、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Sr、Ba、Ti、P等元素.岩石具有高正的εHf(t)值(+5.0~+11.2)和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408~731 Ma).[结论]哈力黑坝岩体早白垩世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区主要为年轻地壳物质,并有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受控于岩石圈拆沉减薄过程.

    锆石U-Pb年代学早白垩世花岗岩Hf同位素哈力黑坝大兴安岭中南段地质调查工程

    基于GF-5卫星的西藏珠勒—芒拉地区矿物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前景分析

    白龙洋代晶晶王楠李宝龙...
    995-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近年来,遥感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蚀变矿物填图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然而基于国产高光谱遥感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却为数不多.高分五号(GF-5)较小的波谱间隔提供了相比于多光谱更为丰富的目标地物波谱信息,为矿物的精细识别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源.本文主要基于GF-5开展西藏革吉南地区的矿物蚀变信息提取,同时结合Landsat-8、ASTER多光谱数据提取结果叠加对比,综合野外调查验证,进一步深化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领域的应用.[研究方法]基于多光谱数据建立了不同类别蚀变矿物的光谱指数模型,在GF-5数据蚀变信息提取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光谱角匹配等方法,提出了基于决策树分类辅助混合调谐匹配滤波技术进行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方法,最后综合区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结果等要素,圈定成矿有利区,并开展野外调查验证.[研究结果]基于Landsat-8、ASTER两种多光谱数据对铁染、羟基类(Mg-OH、Al-OH)、碳酸盐类矿物信息进行了增强与提取;基于GF-5数据识别出了方解石、钠云母、普通白云母、多硅白云母、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绿帘石 8种蚀变矿物.[结论]结合不同数据源的提取与叠加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的可行性.根据野外验证情况综合揭示了该地区发育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潜力.本文认为高光谱与多光谱数据相结合有助于后续蚀变分带的分析与更精确的成矿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矿产勘查工程等领域.

    矿化蚀变信息GF-5光谱指数决策树混合调谐匹配滤波斑岩矿床矿产勘查工程西藏

    不同海岸带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研究

    王庆兵陈麟支传顺胡晓农...
    1008-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海水入侵已成为全球沿海地区面临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研究热点,探究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可以对海水入侵的管理与防治起到支撑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黄渤海地区两个典型海岸带(烟台龙口西海岸及青岛大沽河海岸),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当地地下水微生物进行 16S rDNA分析,对比海水入侵程度不同的海岸带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差异.[研究结果]大沽河研究区相比龙口研究区地下水受海水入侵的影响更为严重,地下水TDS含量在 1.06~3.19 g/L,以Na-Cl-HCO3 和Na-Cl型水为主,而龙口研究区地下水TDS相对较低,以Ca-Na-Cl-HCO3 型水为主.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龙口研究区地下水微生物的均匀度和丰富度随着海水入侵程度的增强而减小,而大沽河研究区地下水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复杂.龙口研究区三个监测点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而大沽河研究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龙口研究区标志微生物为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大沽河研究区标志微生物较少,在阈值St≥4.0时标志微生物仅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龙口研究区地下水TOC和DO与微生物丰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大沽河研究区中,Na+、Cl-、SO42-等指标与微生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当地受海水入侵时间较长有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影响下地下水微生物与环境的响应特征,并表现出了不同的标志微生物,表明微生物指标可作为识别海水入侵的新型有效方法.

    地下水海水入侵地下水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风蚀沙化作用及其生态地质效应

    刘建宇聂洪峰宋保芳肖春蕾...
    1020-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阴山北麓作为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受风蚀作用影响严重.本文通过研究该地区风蚀作用、土地荒漠化与植被类型分布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风蚀作用对基岩风化成土过程的影响,揭示风蚀对土地沙化的影响,诠释生态地质特征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选择该地区缓坡丘陵、低山丘陵和中山三种地貌区的基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风蚀强度下岩石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过程、土壤质地特征以及地表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缓坡丘陵区受风蚀作用影响较大,细粒风化产物大量迁出,表土Al2O3 含量显著减少,土壤剖面CIA值变化异常、厚度变薄、养分流失、保水能力下降,植被类型以草为主,稀疏矮小,覆盖度较低;低山丘陵区受风蚀作用影响较小,黏粒、粉粒少量迁出,少量极细砂迁入,表土Al2O3 含量减少,土壤CIA值变化正常、厚度变化不大、养分少量流失,植被类型以草为主,分布相对密集,且有低矮灌木生长;中山区受风蚀作用影响最小,以黏粒、粉粒物质迁入为主,风化产物迁出甚少,表土Al2O3 含量增加,CIA值显著升高,植被类型以低矮灌木为主,山坡上有大片乔木生长,长势较好.[结论]强烈的风蚀作用使得阴山以北缓坡丘陵区土壤中的细粒物质被迁移至中山区,造成缓坡丘陵区土壤厚度与质量较中山区差,因此缓坡丘陵区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较严重,山地区植被涨势较好.

    生态地质基岩风化风蚀作用阴山北麓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基于健康与恢复力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研究——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

    陈鹏张冰马荣石建省...
    1034-1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态退化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察汗淖尔流域内 91.10%的区域生态健康状态处于良好,6.66%为优秀;流域 22.76%的区域生态恢复力等级为1~2级,75.00%处于 3~4级.交互评估结果表明流域 27.51%的区域为低生态退化风险较状态,70.25%的区域处于中等状态.[结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恢复力较差,导致生态退化风险处于中等.本次研究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可精准划分流域尺度生态退化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精准生态保护与退化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恢复力风险评估察汗淖尔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坝上高原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