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算例(一):功角稳定CSEE-RAS

    徐式蕴李宗翰赵兵孙华东...
    5973-5984,中插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高比例新能源交直流混联电网的稳定特性已发生深刻变化,功角稳定依然是威胁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相关研究对标准算例的真实性、合理性及代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该文根据实际电网拓扑和数据,构建适用于功角稳定特性研究的功角稳定机电暂态仿真算例(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rotor angle stability,CSEE-RAS),该系统以500 kV为主网架,包含2个区域、1个交流通道、1个直流通道.提供2种运行方式,分别对应动态、暂态功角稳定场景,上述场景新能源出力占比均在 50%以上.考虑新能源出力占比、机组接入位置和控制策略等因素,量化不同因素对稳定水平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算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机电暂态尺度下的不同功角稳定特性,且具有灵活的拓展能力,可为功角稳定分析与控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平台,有助于不同结论的横向比较和研究人员科研效率的提升.

    功角稳定新能源交直流混联标准算例

    微电网对称故障条件下差异性潮流补偿控制策略

    顾和荣胡雨晗周晗温海军...
    5985-5995,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立微电网负荷侧发生故障将导致故障区域功率供需失衡及电压跌落,在具有较高馈线阻感比的微电网中采用传统无功补偿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微源馈线阻抗的差异性潮流补偿控制策略,即利用微源冗余功率增加有功功率输出补偿故障区域所需潮流,以改善故障区域功率平衡并抑制电压跌落,同时基于各微源馈线阻抗的差异性计算潮流补偿系数并根据故障区域所需功率动态调整潮流补偿参考值,以优化故障潮流分布并减少馈线损耗.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独立微电网故障穿越功率平衡电压支撑差异性潮流补偿

    虚拟同步机电流受限暂态电压支撑机理与改进故障穿越控制研究

    张宇张琛蔡旭余勇铮...
    5996-6009,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虚拟同步机在电网低、过电压故障下所面临的无功电压支撑不足、特性差等问题,建立考虑电流限幅特性的虚拟同步机等效电路模型,并基于拓扑同伦原理,给出不同无功电压控制在等效电路相量图上的几何表征方法.利用该方法,揭示几种常见无功电压控制下的虚拟同步机电流受限暂态电压支撑机理,并由此提出一种改进的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有效改善电网低电压、过电压故障下的暂态电压控制能力和支撑特性,进而缓解故障期间的暂态功角稳定问题.基于PSCAD/EMTDC仿真对所提机理和故障穿越控制方法进行详细验证,最后,在3 机 9节点系统中对其在近、远区电网故障下的支撑特性进行仿真验证.

    并网变换器构网型控制故障穿越电流限幅电压支撑控制暂态同步稳定性

    基于自适应动态虚拟同步阻抗的虚拟同步机功率解耦策略

    张林张海波蒋维勇李凯...
    6010-6022,中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在弱电网中易出现的大功角以及功率传输时线路存在高阻抗比的运行条件下,有功与无功功率间存在严重耦合,可能引起VSG 功率稳态偏差、动态振荡甚至严重时引发系统失稳.通过建立虚拟同步机的宽频域功率耦合模型,采用动态相对增益阵列分析VSG功率耦合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动态虚拟同步阻抗的VSG功率解耦策略,能够动态地消除VSG功率环路之间的耦合.通过小信号模型的对比分析,证明该解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VSG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所提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功率耦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VSG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虚拟同步发电机功率耦合动态相对增益阵列动态解耦自适应虚拟阻抗

    考虑撬棒与直流卸荷协同保护动作特性的双馈风电场通用等值建模方法

    郑子萱宋东徽谢琦肖先勇...
    6023-6034,中插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期间撬棒(Crowbar)保护和直流卸荷(Chopper)保护的工作状态均对双馈风电机组(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暂态响应特性有重要影响.传统等值方法往往只能识别与表征撬棒保护动作情况及其暂态特性,对于目前普遍的硬件协同保护场景而言,将造成等值误差,进而难以从电网侧准确描述风电接入后的动态特性及作用规律,在高比例风电场景下这样的误差将被放大,严重时可能会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造成影响.因此,该文充分考虑双馈感应风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揭示风机低电压穿越下两种保护协同动作特性,提出一种双馈型风电场通用等值方法,通过MATLAB/Simulink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与仅考虑Crowbar保护的等值方法对比,说明所提等值建模方法的准确性.

    双馈感应发电机低电压穿越风电场撬棒直流卸荷暂态特性等值建模

    锁相环主导下变流器振荡问题的阻抗分析方法:标称性与鲁棒性

    艾力西尔·亚尔买买提辛焕海宫泽旭马富艺龙...
    6035-6046,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q坐标、序坐标和极坐标的阻抗法是研究变流器振荡问题的常用方法,不同阻抗法可相互转化并在判断系统稳定性方面等价,然而它们的差异性和适应性尚待深入探讨.为此,首先在上述3种坐标系分别建立并网系统阻抗模型,并对比分析其数学和物理特征;其次,分析不同坐标系下阻抗模型的可解耦性,给出所导出的阻抗判据在主导环节分析和机理解释方面的具体区别;进一步,以锁相环高参与度的次/超同步振荡问题为例,针对变流器四象限运行时的不同场景,分别从阻抗判据的标称性和鲁棒性角度分析开环传递函数右半平面极点的存在性和对不确定性参数的灵敏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几种现有阻抗判据的适用场景和条件;最后,利用仿真验证所提结论的有效性.

    阻抗判据新能源功率因数鲁棒性标称性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吸热偏差计算及深度调峰水动力特性

    张西容宋园园周妍君吕俊复...
    6047-6056,中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深度调峰过程中受热负荷及质量流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管壁拉裂、超温爆管等安全问题,故有必要对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时热偏差系数、水动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该文根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及水冷屏结构,建立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并运用实炉测量数据计算实炉热偏差系数,对310 及110 MW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进行计算,并采用 110 MW 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对 120及70 MW(深度调峰负荷)的水动力进行计算,将120 MW负荷时的出口汽温计算结果与实炉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对70 MW深度调峰负荷水动力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高低负荷时热偏差系数分布规律不同,在相近负荷时炉膛热偏差系数呈现出一致性,并且锅炉在70 MW 深度调峰负荷时,锅炉能安全稳定运行.深度调峰负荷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吸热偏差系数及水动力特性的计算研究,为现有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深度调峰优化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偏差系数深度调峰水动力特性实炉数据

    盘管式冰蓄冷空调技术蓄冰过程理论与实验研究

    常春徐啸宇郭鑫鑫赵明智...
    6057-6064,中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蓄冷空调系统对电网调峰及改善用冷经济性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盘管式冰蓄冷系统的蓄冰过程研究发现,蓄冰过程包含两个明显阶段:第 1 阶段,10.0 到 4.0℃过程中,水的密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4.0℃冷水迅速聚集到蓄冷单元底部,并逐渐充满整个水域;第 2 阶段,4.0 到 0℃过程中,水的密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前期,换热管下表面最先出现冰层;后期,随着上方聚集的低温水增多,换热管上表面开始产生冰层.该实验中,当蓄冰过程进行到100 min 时,换热管上下表面冰层厚度均达到 8.56 mm.之后,上表面冰层厚度逐渐超过下表面.该研究揭示冰蓄冷单元内部自然对流及 4.0℃时水的密度逆转对结冰过程的影响规律,对盘管式冰蓄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及运行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储能电网调峰蓄冷空调盘管蓄冰4.0℃密度逆转

    适用于多种一次调频技术及工况变化的抽汽凝汽式汽轮机数学模型

    黄怡涵郝玲陈磊徐飞...
    6065-6077,中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电机组是目前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调频资源,其一次调频能力与汽轮机动态密切相关,但现有汽轮机动态数学模型无法准确反映火电机组在多种一次调频技术以及工况变化情况下的一次调频能力.为准确描述火电机组真实的一次调频动态,该文对汽轮机本体、回热抽汽管道及回热加热器的动态耦合特性进行机理分析,建立适用于主汽阀调节、凝结水节流和高加给水旁路调频技术的汽轮机动态模型;基于机组结构数据及分布式控制系统实测数据,提出跟随工况变化的模型参数在线确定方法;最后,以实际600 MW机组为例进行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汽轮机输出功率会受到汽轮机本体和回热系统动态耦合特性的重要影响,且不同工况下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该文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不同一次调频技术方案及不同运行工况下汽轮机的动态响应特性.

    汽轮机动态模型一次调频回热系统凝结水节流高加给水旁路

    自激振荡射流微通道换热特性及热力学分析

    陈巨辉王俊乔李丹王妍...
    6078-6085,中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自激振荡射流微通道内流体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入口质量流量(1.0~6.0 g/s)条件下,自激振荡器内高压区域的移动造成了微通道散热器内射流的偏转,形成射流周期性循环摆动的同时强化了流体区域的扰动.此外,经对比分析后发现相较射流微通道内流体区域其冲击范围更广,因此其均温性能也优于射流微通道.与此同时,该文运用热力学原理分析评价自激振荡技术对射流微通道内流体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发现自激振荡器所产生的振荡射流可以减小射流微通道内流体对流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其热能传输效率高达到98.48%.

    射流微通道自激振荡器熵产热能传输效率强化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