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

    刘吉臻王庆华张效宁牛玉广...
    6855-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逐步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燃煤发电机组的灵活运行与优化调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燃煤发电机组耦合储能系统是提升机组调峰能力与支撑水平的有效途径.灵活运行为智能控制赋予现实需求,智能控制为灵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是提升机组调峰能力与支撑水平的着手点.该文梳理灵活燃煤发电中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对比各类燃煤耦合储能系统的特征、应用领域与存在问题,同时阐述燃煤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智能化建设中状态检测、自动控制、运行优化等应用中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各环节的现状与挑战.分别从储能系统中熔盐储热热力系统重构、关键部件设计、非电伴热3个层面,以及智能控制系统泛在感知、智能控制与智能运行3个层面归纳出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并对燃煤发电机组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可为燃煤发电机组的灵活性运行和智能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燃煤发电机组灵活运行储能系统智能控制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进展

    吕俊复王君峰姜孝国鲁佳易...
    6883-6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更先进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技术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该文探讨了超超临界CFB锅炉技术的设计理念,包括流态化燃烧、水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分析大尺寸炉膛内流态化燃烧的均匀性和燃尽性问题,探讨了不同炉型燃烧系统设计;研究超超临界压力下低质量流速垂直管圈水动力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在大截面和高炉膛条件下污染物控制的设计思路;通过对锅炉燃烧技术、热力系统及辅助系统的耦合特性分析,指出燃烧侧与蒸汽侧系统设计的优化方向.基于对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超临界CFB锅炉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超超临界CFB技术方案,多个采用不同技术方案的项目己进入到工程应用阶段,其中可靠、灵活、清洁和高效是设计中的关键考量.期望这些多样化的超超临界CFB技术路线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展现出灵活性和低碳优势.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流态优化水动力深度调峰

    "双碳"目标下我国燃煤发电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杨勇平陈衡郝俊红杨志平...
    6900-6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我国燃煤发电(简称"煤电")转型升级,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变,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任务.针对我国燃煤发电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该文分析当前我国煤电的装机规模及其特点,评估了煤电的能耗、灵活性和碳排放3方面的发展水平,解析我国煤电未来发展方向,重点探讨了煤电热力系统重构、煤电与储能融合、煤电与其他能源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的互补集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灵活"多目标协同4个方面的发展路径,提出新一代煤电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面向新形势下"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灵活"的发展目标,未来我国煤电机组需要开展热力系统深度重构,通过热力系统的大范围重新设计、优化或改造,提高机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可以将储热、飞轮、压缩空气等储能与煤电系统有机融合,突破煤电机组自身调节潜力约束,拓宽煤电机组的调节区间,提升机组变负荷能力和效率;充分利用煤电机组内丰富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可将煤电与其他能源或系统在多个环节匹配耦合,实现整体的多能互补能量梯级利用,提升总体能效与低碳水平;应重点从设计和运行两个维度实现多目标协同,在设计阶段注重高效清洁技术的集成与智能化、自动化,在运行过程中采用智能化、精细化控制策略.该文旨在增强煤电战略价值认知,为我国煤电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路径建议,助力新一代煤电在推进"双碳"进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广泛、更积极作用.

    燃煤发电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系统重构多能互补

    电能高效高质转化技术与创新

    罗安何志兴陈燕东徐千鸣...
    6910-6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能转化是将电能转化为电能、磁能、热能、声能、光能等其他能量形式,是能源消费的核心基础,已渗透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各个领域.电能高效高质转化技术作为绿色化、精细化能源消费革命的主体与核心技术,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系统发展的基础、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标志之一,也是国防和工业领域的"供能心脏",对于推动我国能源低碳革命意义重大.我国电能转化技术与装备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工业电耗较高、装备卡脖子、国防有短板、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为此,结合当前主要能源消费形式,重点梳理电能到电能、磁能、热能、声能、光能5种电能转化形式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总结电能高效高质转换面临的难题及其发展对策,期望能够为我国电能转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电能高效高质转化电电转化电磁转化电热转化电声转化电光转化

    电动汽车车能互动的充电机理、系统构型与推广路径

    李亚伦欧阳明高赵争鸣
    6920-6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动汽车与能源系统融合互动是普及新能源汽车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亟需构建适应多主体交互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路径.在分析动力电池充电和充电场站供能的互动需求基础上,探索适应车辆-能源系统双向交互的充电方法和电气构型,提出车能互动的电动汽车充电安全与延寿机理、补能站绿电高效消纳电气架构,阐明电动汽车发挥规模化储能潜力支撑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技术方案.最后,结合中国不同区域的能源禀赋和电动车辆分布特征,提出具有"点-线-面"特色、"自下而上"特征的车能互动推广路径,实现高比例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相互支撑与协调发展.

    车能互动充电机理系统构型推广路径

    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拓扑研究综述及展望

    魏辰阳汤广福吴奕霖林志光...
    6940-6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以直流汇集、直流输配电等为基础的直流电网技术,是未来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汇集送出和适应多元负荷接入的关键技术.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作为直流电网中最核心的装备之一,起到直流电压变换和直流潮流控制的重要作用.针对现有的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该文首先介绍了 3个主要的应用场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的技术需求;然后系统的归纳了现有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拓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了高压大容量构造规律和拓扑间的共性规律与连接关系.最后展望了未来亟待研究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所述内容可为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的进一步发展和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直流电网直流输电新能源汇集高压大容量直流变压器直流变压器拓扑

    浅谈中国未来大型水电装备技术挑战与创新

    顾国彪郑小康阮琳
    6959-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水电资源丰富、开发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远不及欧洲发达国家."双碳"战略下,水电作为清洁能源,以其高调节性、高稳定性将在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压舱石"作用.资源特点和经济性决定未来水电开发将朝向更高水头(高转速)、更大容量趋势发展,机组将具备高海拔环境运行、超高水头、超大容量的特点.开发难度极高,技术挑战前所未有,亟待攻克.该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阐述特殊工况下我国水电装备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技术挑战,探讨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技术应用潜力,为未来水电装备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提供参考方向.

    水电装备"双碳"战略超高水头超大容量技术创新

    列车电力牵引系统控制与状态监测综述及展望

    丁荣军宋文胜麻宸伟
    6973-6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牵引系统作为高速列车/电力机车的"心脏",其持续创新是推动列车技术进步的关键.文中针对列车电力牵引系统的拓扑结构、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展开综述.概述两电平电力牵引系统拓扑在我国高速列车的应用现状,分析三电平拓扑的优势及碳化硅器件在牵引变流器的应用前景;回顾单相脉冲整流器传统控制方法,总结大功率牵引电机优化控制与全速域多模式调制策略,并探讨新一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梳理牵引变流器关键部件老化与失效机理,总结牵引电机典型故障模式,并分析牵引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最后,对列车牵引系统拓扑、控制与监测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电力牵引系统控制技术状态监测

    高速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与前景展望

    夏长亮叶梦婷
    6991-7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高速电机高基频和低电感的本质特性出发,针对高速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存在的数学模型强耦合、低载波比以及高定子电流谐波等问题,围绕高速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的建模、驱动和控制3大关键环节,从精确建模与解耦控制、驱动器拓扑以及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3个方面深层次梳理归纳高速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原理和研究现状,聚焦转子位置估计与补偿方法.从谐波抑制、运行可靠性和高性能全速域算法等多方位探讨高速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难点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高速电机模型解耦驱动器拓扑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

    Z箍缩动力学行为及其直接驱动型脉冲源研究进展

    邱爱慈吴坚孙凤举李兴文...
    7007-7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Z箍缩在惯性约束聚变、强脉冲辐射效应等前沿科技和国家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 Z箍缩等离子体动力学行为及其直接驱动型脉冲源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Z箍缩等离子体的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激光汤姆逊散射流场诊断方法以及基于磁旋光效应的磁场诊断方法;其次,分析Z箍缩消融、内爆等过程中磁场演化图像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再次,面向提升内爆品质的需求,总结预脉冲电流调控质量分布、外施轴向磁场调控等对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同时,面向功率百太瓦级的大型Z箍缩装置建设,概述直接驱动型脉冲源新技术路线中的快直线型变压器支路技术、触发技术以及单路脉冲源的主要进展.最后,总结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攻克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长内爆时间下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抑制方法、大型直接驱动型脉冲源电磁能高效传输汇聚方法以及可靠运行技术等.

    Z箍缩等离子体诊断不稳定性抑制脉冲功率技术快直线型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