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郑健超

旬刊

0258-8013

csee@epri.sgcc.com.cn

010-82812535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CSE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旬刊)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家一级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64年创刊,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科院协办。主要报道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及动力工程、电工电机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在动力与电力工程类期刊中,其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各项指标连续多年来位列第一。2007年学报由半月刊改成旬刊,分电力系统、发电和电工电机三册,每月5、15、25日出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会由专家63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外籍院士2人,外籍编委7人,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郑健超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被8种国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5种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日本科学技术社(JST);哥白尼索引。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多年来在动力与电力学科及期刊界享有盛誉:自2002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以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一直保持此称号,是国内6000种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连续多年获此殊荣的期刊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2006年来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1996、1992年均获全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7—2008年学报共有3篇文章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有4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3—2005年每年1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年、2007年分别有2篇、3篇文章获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8年有6篇文章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约主编寄语

    陈启鑫叶宇剑
    2077页

    市场环境下智能配用电系统分层协同优化运行:研究挑战、进展与展望

    叶宇剑吴奕之胡健雄汤奕...
    2078-2096,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分布式资源在配电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何在市场化交易机制下实现配用电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在市场环境下,配用电系统各层的运行管理面临着不确定性逐层加剧、市场规模快速扩展、市场交易与系统安全运行难以有效衔接等多重挑战。该文首先梳理市场环境下配用电系统运行优化的关键问题;其次,对传统解析优化方法的研究成果与研究中仍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针对配用电系统市场交易、运行优化等问题特点,系统性地介绍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分析归纳深度强化学习在配用电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最后,提炼出贯穿配用电系统多层多主体协同优化问题中的三重研究需求,并对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未来的应用路径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配电市场运营配电系统调度可交易能源需求侧管理强化学习多智能体系统

    面向多元灵活资源聚合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主动调节能力评估与优化:关键问题与研究架构

    司方远张宁韩英华窦真兰...
    2097-2118,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RIES)通过对多元灵活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在本地多能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可调节能力,进而通过共享可调节量实现跨区域能量互济,有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深入挖掘海量用户可调节潜力,充分发挥系统灵活性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首先系统分析多元灵活资源聚合下构建 RIES的驱动力和瓶颈,对现有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基于当前研究路径,从RIES主动调节能力时空动态演变规律深度挖掘、复杂非线性动态RIES主动调节能力优化、多RIES集群分布式最优协调3个方面,分析RIES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从RIES"主动调节能力评估、自治协调优化、集群协同控制"3个共同影响系统经济稳定运行的重点问题提出多元灵活资源聚合下RIES的研究架构,并对关键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主动调节能力能量共享不确定性分布式优化

    基于主从博弈的园区多主体能量-碳配额共享机制

    刘靓颖蒋凯刘念张元欣...
    2119-2130,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电力系统主要通过激励源侧发电企业清洁改造以减少碳排放量,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碳排放暂时无法被削减。挖掘配网侧终端用户的碳减排潜力,是促进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有力手段。然而,现阶段配网侧低碳策略往往是通过碳排放成本传导或价格引导等经济策略实现的"被动碳减排"。如何疏导发电侧碳成本,激励用户深度减排是提升电力系统总碳减排量的关键问题。该文基于电碳耦合视角,提出园区点对点(peer-to-peer,P2P)电-碳共享新型商业模式,构建考虑碳交易的园区运营商和用户的效用模型,搭建了融合信息流、能量流、碳流的P2P能量-碳配额共享机制;然后,基于斯塔克伯格主从博弈框架设计最优能源-碳定价模型,优化引导园区用户能量与碳配额共享;最后,通过算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共享框架与模型能够优化园区内能源与碳的定价,激励用户参与共享,在提升多能源园区的新能源消纳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园区碳排放。

    P2P能量共享电碳耦合主从博弈低碳

    基于"虚拟碳储存"的需求侧电-碳耦合交易机制

    华昊辰辛世禹陈星莺余昆...
    2131-2143,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指引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结合时变价格信号的低碳需求响应可以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降低碳排放。然而,不同用户灵活性差异较大,仅通过价格信号的变化难以引导低灵活性用户实现碳减排;同时,部分高灵活性用户的调节潜力并未被完全释放。为了通过用户间碳排放责任的交易进一步释放需求侧的碳减排潜力,该文提出需求侧电-碳耦合交易机制,旨在通过碳排放责任的再分配进一步释放高灵活性用户的碳减排潜力。但根据比例共享定理,碳排放责任与用电量成固定比例,限制其在用户间的灵活转移,提出"虚拟碳储存",使储能中电的碳排放强度成为可控变量,实现碳排放责任在用户间的自由转移。以地区电力系统为研究场景,综合考虑电费成本、碳排放成本以及负荷调节成本,引入近端策略优化算法求解用户的最佳用电策略。仿真结果显示,相比用户仅参与传统电力市场,参与电-碳耦合市场并考虑"虚拟碳储存",可减少31。9%的碳排放,同时显著降低了用户用电成本。

    电-碳耦合交易投标/报价策略需求侧管理虚拟碳储存

    电力-绿证点对点交易下基于多产消者博弈均衡的分布式资源扩展规划

    肖云鹏朱玥荣王秀丽王锡凡...
    2144-2156,后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点对点(peer-to-peer,P2P)交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建立的配网内新型市场机制。由于投资建设周期较短,分布式资源的扩展规划将受 P2P 交易的显著影响。考虑多产消者间的博弈互动,该文建立基于多产消者博弈均衡的分布式资源扩展规划模型,并结合模型特征与求解需求构建基于Lp-Box ADMM的分布式求解算法。进一步通过基于IEEE标准测试系统的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P2P 交易与多产消者间博弈互动行为对分布式资源扩展规划、新能源消纳、产消者成本收益的影响。

    点对点交易产消者分布式资源扩展规划绿证Lp-BoxADMM

    考虑碳积分与电能溯源的绿色社区能量共享策略

    蔡昀峰宋梦高赐威陈涛...
    2157-2170,后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配电侧产消者能量共享环境下,异质电能的统一定价交易难以厘清其附加的环境价值,不利于系统终端产消者的低碳转型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为此,提出考虑碳积分与电能溯源的绿色社区能量共享策略,以碳积分形式货币化异质电能的环境价值,伴随电能交易在社区内部共同流通,进而建立以最小化社区全体产消者能量和碳积分成本为目标函数的电-碳积分联合出清模型与异质电能的溯源定价方法,以激励各产消者进行低碳能量管理。为保护各产消者隐私信息,所述模型使用交替方向乘子法以通过有限信息交互的分布式优化形式进行求解,以实现绿色社区能量分布式管理。算例仿真的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在降低绿色社区用能成本与促进终端绿色电能消费替代的积极作用。

    碳积分电能溯源绿色社区能量共享产消者

    建筑区域广义储能资源的刻画与设计方法

    刘效辰刘晓华张涛李浩...
    2171-2184,后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碳中和目标,发展以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储能提出重大需求。建筑作为电力需求侧的主要部门之一,蕴含巨大储能潜力,不仅可实现自身柔性用能,还能主动参与外部电力系统调蓄。该文提出一种"等效电池模型",定义等效充电功率、等效放电功率、等效储电量和等效综合效率,刻画建筑区域内 3 类最主要的虚拟储能资源(包括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热容、可储能电器设备),并通过文献、实测和模拟数据给出典型工况下上述 3 类资源的关键参数取值范围。基于上述模型,提出建筑区域广义储能(包括传统储能和虚拟储能)的设计方法,实现减少柔性用能建筑的储能电池容量,并以典型办公建筑和住宅建筑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提出的模型及方法可为城市能源系统的低碳设计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广义储能虚拟储能电动汽车暖通空调系统电器设备柔性用能

    考虑需求弹性的电力-交通网络双层博弈模型——基于拟变分不等式

    谢仕炜陈铠悦张亚超谢龙韬...
    2185-2196,后插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动汽车数量的激增势必给城市电网和交通网带来巨大冲击,研究如何准确描述电动汽车行为对电力-交通网络的影响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充分考虑电动汽车需求弹性及其充电行为,并针对问题的复杂性引入拟变分不等式理论来解决耦合网络博弈行为建模及求解的难题。首先,建立含电动汽车弹性需求和充电行为的混合交通流模型;基于此,提出表征弹性混合交通用户均衡状态的拟变分不等式框架,并证明均衡状态与拟变分不等式的等价性。其次,提出含充电负荷的配电网二阶锥规划模型,并建立电力网和交通网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此,采用不动点映射的思想将电力-交通耦合网络的作用机理描述为双层博弈问题;针对内、外层博弈问题的特点,分别设计外层不动点迭代算法及内层黏性投影逼近算法,形成求解双层博弈均衡状态的完整方法。最后,仿真基于福州地区测试系统验证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表明考虑电动汽车弹性需求行为对耦合网络均衡状态分析的必要性。

    拟变分不等式弹性需求电力-交通耦合网络双层博弈

    基于迭代隐式线性化的网状配电网潮流计算及其最优潮流模型

    赵飞樊雪君李亚楼张健...
    2197-2207,后插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分布式能源和储能容量的增加以及电动汽车的普及,配电网的功率流动由单向转变为双向,且网络拓扑由径向转变为复杂的网状结构。为了高效应对网状配电网的潮流(power flow,PF)分析和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问题,以及进一步提升现有线性化模型的近似精度、完善对网络损耗等元素的线性近似,该文构建迭代隐式线性化潮流(iterative implicit linearization power flow,IIL-PF)模型及其最优潮流模型(IIL-OPF)。该模型将非线性潮流流形M(Manifold)视为节点电压和节点注入功率之间的隐式代数关系,之后利用切平面对M进行局部近似,并迭代更新线性化点以提高线性模型的近似精度。此外,所提模型充分考虑了支路始/末端潮流、支路潮流平方、支路损耗等因素,并对其进行明确的线性化推导。最后,基于修改的IEEE 33系统,分别在径向和网状运行方式下,验证所提模型可快速收敛,并具有较高的近似精度。其中IIL-PF计算结果、IIL-OPF的目标函数和发电机出力等优化结果与 MATPOWER 的非线性模型相比,误差均在1%以内,因此所提模型可以满足工程规划或日前运行模拟等应用要求。

    配电网网状拓扑潮流计算最优潮流隐式线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