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春秋纬》涉经义非尽用《公羊》说考辩

    阙海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纬》历来被认为是《公羊》家学说与术数结合的产物,仔细研究其佚文会发现,《春秋纬》中包含的学说相当复杂.《春秋纬》关于"获麟"的佚文中,就包含了《公羊》和《左氏》两家的学说;而《春秋纬》中其他涉经义的佚文还与《穀梁》《左氏》关系密切;甚至其中一些内容还参合旧说而成新说.考察这些内容,对汉代《春秋》学史和谶纬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春秋纬公羊学获麟经义

    汉代的"三老官属"

    陆德富
    14页

    《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考释——兼论"玄解"之下神思运行的基本模式

    段亚广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玄解之宰"一词的不同看法,反映了诸家对刘勰文学思想来源的不同认知.考察"玄解"一词内涵,有庄子的"解悬"、玄学家的思维认知以及佛家的玄理悟解等三种不同解说.考察"宰"字内涵,其源出《庄子》"真宰",本义指人的内在心灵.刘勰将《庄子》哲学、魏晋玄学以及佛学思想兼容并包,共同融入了"玄解之宰"的语义建构."玄解"之下的神思运行以心物关系为基础,以虚静内心为手段,经过"心与物感、心与物解、心与物游、心与物冥"的四个阶段,使人的主观思维实现自如的逍遥之游.这种运行模式下的虚静内心并非无为,而是有为,其目的在于文学构思创作,彰显了刘勰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虚静观.

    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虚静

    《洛阳伽蓝记》"卷怀积载"中的典中典

    李会玲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伽蓝记》中的"卷怀积载"一语是典中有典,可是在多本注释书中却未得到正确的解释."卷怀"用了《论语》中孔子论蘧伯玉"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典;而孔子则反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典.用"卷怀积载"四字来概括元恭八年杜口不言的经历,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史实,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判断.

    洛阳伽蓝记卷怀积载论语《诗经》典故

    政治关系与政治轨迹:宋仁宗时期请留中央官员研究

    寇欢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官员请求皇帝将因故调动的中央官员留任或留京,此举称为"请留".宋仁宗时期请留现象频发.请留作为非正式制度可以弥补正式制度中的决策失误.官员亦会在请留事件中形成政治关系网络,但也可能因此被划入某个政治派别,为他官所攻击.针对请留之举,仁宗有不同回应,有时也会因官员的阻挠而作出妥协,改变其决定.君臣围绕请留事件所勾勒的政治轨迹虽有交叉、偏离等不规则路径,但皆围绕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展开.

    宋仁宗时期请留政治轨迹政治关系

    "小元祐":南宋人对理想政治形态的理解与实践

    陈蓁蓁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时期,"小元祐"成了当时人对于理想政治形态的代称."小元祐"的涵义在南宋前后期有所变化,由指朝中元祐系官僚势力增加,逐渐演变为指道学文官聚立于朝.晚宋时期,受到道学对于元祐历史解释的影响,"小元祐"趋向于极端化,并对现实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元祐朱熹宋理宗道学

    《春秋经传集解》敦煌写卷"羽016"考论

    陈树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写卷"羽016"为《春秋经传集解(昭公五年至七年)》残本,大约是中晚唐时代手书,但是文卷也存留有唐前本的部分特征.此本可以校订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修正清儒对杜注"公王"的误解.该敦煌写卷中的俗字有助于考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发生的讹变,为准确校读《左传》"士匄相士鞅"文句提供线索.

    春秋经传集解敦煌写卷校勘

    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考论

    徐昕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刻池州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此前一直被认为只存七卷于世.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原存三十九卷实为宋绍定二年(1229)张洽池州刻本,所缺的第十八卷与国家图书馆藏宋乾道刻本《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中所配补池州本残卷同版,故宋刻池州本正集四十卷完帙尚存.南图本原存卷与山西省祁县图书馆藏《昌黎先生集考异》为同一部书的前后组成部分.南图本所配补之一卷,亦为现存宋代韩集十三种之外的另一宋刻本.为韩集传世宋本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昌黎先生集》宋刻池州本原存卷配补卷

    论朱公迁《诗传疏义》之文献特征与价值

    付佳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学者朱公迁所著《诗传疏义》是一部朱子学体系中的《诗经》学著作.由于与明人王逢、何英之书合刻,前人关于此书的成书、体例和价值的论述存在疏误.此书的功用、刊行和流传,反映了元明经学文献通俗化的特征.此书虽为辅翼之作,但在对辅广《诗童子问》的扬弃、对"兴"的发明以及对《诗集传》的校勘上都具有价值,代表了元代学者为《诗经》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诗传疏义文献特征学术史校勘

    《新编古今事类全书》编刻考略

    张鹤天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编古今事类全书》删节改编自祝穆编、富大用、祝渊续编的《新编古今事文类聚》,该书曾有明刻,现仅存和刻本,其书籍内容及编刻源流长期以来学界几无所知.本文通过对现存藏本和中外书目的查考,发现该书在自身三十卷中,还保留了《事文类聚》二百三十六卷的卷次,同时存有两套不同的分卷编次体系,由此导致后世目录著录混乱.该书前六集底本为《事文类聚》安正堂本,安正堂本是将《事文类聚》邹可张本的版片略加修补刷出的重印本,两本是同版关系;第七集底本为《事文类聚》唐富春本;第八集《杂集》新增,应成书于明末清初之际,独立性较强,本与《事文类聚》并无关联,或许是被"强行"采摭纳入本书,而冠以"杂集"之名.

    新编古今事类全书新编古今事文类聚类书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