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国史中李密史事遮蔽与形象建构——以《蒲山公传》辑考为中心

    陈伟扬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有不少有关隋末丧乱的私家著述的史书,《蒲山公传》作为其中一部以李密为中心叙述隋末唐初历史的传记,是目前见载该段历史成书时间最早的私家史书.《蒲山公传》作者贾闰甫曾是李密旧属,因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曾多次利用并采信.从文本稽考视野下,借助《资治通鉴考异》辑录出《蒲山公传》的部分佚文,审视李密以及隋末唐初这段历史记载,揭示唐代史臣刻意塑造李密形象的一些历史细节和唐国史记载的层累过程.

    贾闰甫《蒲山公传》李密《资治通鉴考异》史料价值

    安史之乱前杜甫与郑虔交游考实——以杜诗系年为中心

    李煜东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虔是杜甫的至交好友,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二人有多次可考的交游.通过分析杜甫与荥阳郑氏之关系,可知杜甫与郑虔相识的时间极有可能在天宝五载(746)前后.在将杜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醉时歌》《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进行细致的系年后,可以得到二人交往的细节:天宝十一载春末夏初,杜甫与郑虔共游于长安何将军山林;天宝十二载秋,杜甫曾与郑虔共饮;天宝十三载七八月,杜甫赠诗郑虔、苏源明.

    杜甫郑虔交游系年

    论韩愈的"选体"诗——以"选体"概念的流变及其诗学史意义为视角

    刘雨晴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围绕韩愈是否有"选体"诗存在争议.从宋代至清代,"选体"概念自身的内涵存在变动,由指向汉魏五古向晋宋以下五古转移,其在五古一体中的诗史地位也由此发生升沉,进而影响了古人对于韩愈"选体"诗的判断.同时,韩诗自身在清代完成经典化,其"惟陈言之务去"的特性被清人树立为取法《文选》乃至所有前代经典的理想方式,也促成了韩诗与"选体"的剥离.古人对韩愈"选体"诗的揭示,提示了韩诗风格的多元性,也提示研究者在进行诗学研究时应注意诗学术语自身的流变.

    韩愈五古选体风格汉魏晋宋齐梁

    苏轼《浪淘沙·探春》辨伪

    李盛尧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一词历来被认为是苏轼所作.然而,此词并不见于宋元旧本,其最早出处为明人洪楩所辑《清平山堂话本》.此外,《浪淘沙》一词将庚陵、真欣两部通押,也与苏轼的用韵习惯不合.依据这些线索,可以断定《浪淘沙》一词并非苏轼手笔,而是出于小说家之手的伪作.

    苏轼伪作《清平山堂话本》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撰定过程小考

    赵永磊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过陈寅恪书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具有相对复杂的撰定过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主要成于昆明、香港两地,撰写时间在1939年秋至1940年6月之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发轫于1939年秋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史学系讲授"隋唐制度渊源论",主体诸章在1939年11月以后开始陆续撰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具体文稿主要存在四章本、七章本、八章本的分殊.四章本以《刑律》章收尾,约成于1940年初;七章本成于1940年4月,即《附论》所署具体时间,未收《兵制》章;八章本收录《兵制》章,为最终定本,约成于1940年6月至7月初.由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书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为日军烧毁,在1943年书稿交付重庆商务印书馆付印之前,《财政》章文末又增入追记.

    陈寅恪书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撰定过程民国史学

    论南京图书馆《楚辞辩证》二卷《后语》六卷系宋本非元本

    韩梅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图书馆藏本《楚辞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版本均作"元刻本".文章从该书的版刻特征、历史著录着手,通过与相关宋本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为宋刻本.文章深入挖掘跋文的版刻细节,佐以史志的相关记载,指出《楚辞后语》的初刻时间是在宋嘉定五年(1212)而非十年.

    《楚辞辩证》《楚辞后语》宋刻本南京图书馆

    闻人诠本《仪礼注疏》与明中期之学术

    廖明飞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闻人诠与应槚在校刊程朱正学派《五经》《四书》经注的同时,特别校刊了《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反映出在官方经学之外,以正经古注疏为代表的"古学"成为新的学术走向之一.闻人诠选择校刊二礼注疏而非其他经疏,一方面,恐怕与嘉靖"大礼议"后世宗以及议礼新贵有意提高二礼地位的背景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出生于明代礼学特别发达的余姚,先后师从以礼学为家学的王华、王守仁父子和深研礼学的湛若水,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此之时,学术的发展已然呈现出程朱正学、阳明学与甘泉学以及"古学"的多元互竞态势.

    《仪礼注疏》闻人诠应槚古学

    黄霸始任颍川太守时间考

    孙梓辛
    67页

    静嘉堂文库藏《崇文总目》抄本考论

    杨恒平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嘉堂文库所藏《崇文总目》一卷本,因远在日本,国内学者少有论及,笔者有机会目睹该书,就其版本情况与国内其他诸本相对勘,发现该本为清人朱彝尊旧藏,即其抄自宁波天一阁明抄本的本子.而四库馆臣辑录《崇文总目》的底本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亦是朱彝尊从天一阁抄出,说明朱彝尊应有两个抄本存世.该本对校勘国内其他诸本有着较高价值,有助于推动《崇文总目》的相关研究.

    静嘉堂文库《崇文总目》朱彝尊

    吴宽"丛书堂"钞本《嵇康集》题跋作者新考

    孟永林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宽"丛书堂"《嵇康集》据宋本而钞,后又经多位著名藏书家收藏或经眼,书中印鉴累累,琳琅满目,具有重要的版本及文献价值.考证吴钞本《嵇康集》第一条题跋后钤印及先著与顾蔼吉之深厚交谊,先氏符合撰写此条跋文之时间及地点条件,故此条题跋当为先著所作无疑.前人认为吴钞本《嵇康集》第一条题跋为"顾广圻""张燕昌""顾南原"或"汪念贻"所作则均误,而考明此条题跋后钤印及作者对于探究该书版本渊源和递藏关系又至关重要.

    《嵇康集》"丛书堂"钞本题跋顾蔼吉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