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靖康史料《朝野佥言》作者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陈豫韬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野佥言》是一部记载靖康之难的第一手史料文献,自问世伊始便受到南宋史家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此书作者的身份问题一直都是萦绕在学界中的一桩悬案.今有赖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与中国农村研究院创办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所公布的稀见家谱《江西瑞昌夏氏东分分谱》刊本十三册,考知《朝野佥言》的作者实为江西诗派诗人夏倪之子夏翇.遂使此案事实昭然,可成定谳.本文不揣浅薄,在破此悬案的同时,也兼论夏翇之家世与生平,以及《朝野佥言》的成书与流传等问题,以期有补于史.

    朝野佥言夏少曾夏倪家世

    弘治《新刊军政条例》考述

    李鹏飞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刊军政条例》由兵部武库清吏司纂修于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弘治十七年(1504)刊行,迄今仅见赵堂《军政备例》收录.《新刊军政条例》包括宣德四年(1429)条例33条、正统元年(1436)至三年定例35条、成化十年至弘治三年事例38条,各部分依年代顺序分别编排.《新刊军政条例》上承正统《军政条例》,下启霍冀《军政条例类考》、万历《军政条例》,对于研究明代军政条例的发展、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新刊军政条例军政条例军政条例类考军政备例

    陈建《学蔀通辨》与明末清初的朱、王之争

    杨青华
    19-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嘉靖年间,岭南学者陈建在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下,出于维护程朱理学的地位而作《学蔀通辨》一书.该书在明末反王学思潮中开始为学者所注意,在清初朱王之争的思潮中进一步产生广泛影响.尊朱与宗王两派学者对该书有着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尊朱一派认为该书为朱子之功臣,陆王一派则认为该书为陈建为阿意当时"政府"而作.考诸文献,迎合"政府"而作之说并无确切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对陈建其人及《学蔀》一书之评价并非完全出于学术立场,认为其书立说不为不正,然以善骂为长,其人则殊非儒者气象.这与《总目》有意弥缝宋代以来的朱、陆门户之争有着密切关系.而《总目》的态度与清高宗乾隆认为的学术上的门户之争会造成朋党之争密切相关.对《学蔀通辨》创作动机与接受史的考察,可以清晰呈现明末至清中叶的思想史脉络.

    朱陆之争王学朱子学学蔀通辨四库全书总目

    塑造"毛公之义":陈奂对《毛传》的整合与取舍

    朱明数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奂《诗毛氏传疏》持"宗毛"的立场,但此书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株守《毛传》,而是有鲜明的建构毛公之义的特点.陈奂有意突显不同篇章《传》文训释的互通性,强化《毛传》的整体性,用看似墨守的形式实现对《诗经》的新诠.由于《毛传》训释未必皆符合陈奂之意,故而他又对《毛传》加以取舍.他利用小学知识,通过辗转相训、"一字数义"、校改文本、改造结构等方式,在朴素、求是的外表下,实现对"毛公之义"的建构.这种方式在深化、更新经义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考据学方法转化为文本诠释技术的可能.

    陈奂诗毛氏传疏经义建构诠释技术

    南京图书馆藏《箧中词》批本批者发覆及其词论补说

    赵王玮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图书馆藏《箧中词》批本批者并非张鸣珂一人,且绝大多数论词批语出自署名为"湘"的文人之手.通过笔迹、署名习惯、交游经历、性格与词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可以推知"湘"即近代词人王以敏.其别集中的词论与批点中的理念趋于一致,但罕有对常州词派的直接批驳,这体现了异见词人在词坛主流话语下的自我禁抑.

    箧中词王以敏常州词派

    日本所存《史记正义》佚文考论——以泷川资言辑本为中心

    刘芳亮
    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泷川资言辑得《史记正义》佚文以来,中国学者围绕其真实性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既往研究未能真正追溯泷川据以辑佚的资料,对日本学者特别是水泽利忠的成果了解不够,因此对佚文尚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通过考察南化本等《史记》古本栏外标注以及《史记幻云抄》等资料,发现日本所存《正义》佚文具有相当的可信性,但也存在讹伪,尤其是月舟寿桂所批写的《正义》有不合于现存《正义》者,对这部分佚文须特别审慎.本文还分析了泷川辑本中的谬误及其原因,对比了《史记正义佚存》和《史记会注考证》所收佚文的差异,对于补正泷川辑本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史记正义佚存订补》的各种疏误也一并分类指摘,并就完善《正义》佚文的辑校给出了建议.

    《史记正义》佚文史记会注考证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南化本史记幻云抄

    公序本《国语》版本源流考

    吴宗辉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庠校正的《国语》及所撰《国语补音》初刻于治平元年(1064),南宋绍兴年间重刻于杭州,由此形成《国语》公序本系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补音》为未经修补的宋刻宋印本,而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国语》及《补音》经南宋中期和元代前期、中期修补;静嘉堂文库、台湾藏本、北大图书馆大仓文库本有明南监补版,讹缺较多.明刊弘治本、许宗鲁本、金李本均据南监修补本刊刻.叶邦荣本、张一鲲本从金李本出,而张一鲲本又衍生出新的版本系统.

    公序本《国语》宋元递修本弘治本金李本

    "过录卢文弨校本"辨误三题

    韩超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了两部"清□立斋"过录卢文弨校本《史通通释》,又著录一部"清朱士端跋并录清卢文弨校"本《(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据笔者考察,前者中南京图书馆藏本乃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再录,当著录为"佚名录清□立斋录卢文弨校",后者则是一部抄写形式较为特殊的抄本,非"过录卢文弨校本".此外,笔者又据不同过录本间的比勘,认为《"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部》、《"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著录的卢文弨校本《尔雅补注》,实际是一部过录本,而非卢氏手校本.

    过录本校本卢文弨

    辽宁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发微

    游帅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长期为学界罕觏,文章立足实际校读工作,对该稿的成稿年代和性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工作底稿的誊录时间应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之间.辽宁图书馆藏《总目》残稿的校语当是有层次的,并非一次完成,并且在修订的不同阶段或存在被分次誊录并加以利用的情形.同时"辽图稿"的情况再次清晰证明了"浙本出于殿本"说甚谬.

    四库全书总目稿本层次四库学

    吴敏树文集版本及异文考辨

    李梦琦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敏树文集,常见版本有二:同治八年(1869)《柈湖文录》八卷本、光绪十九年(1893)思贤讲舍刻《柈湖文集》十二卷本.二者卷次编排、篇目收录互有出入,文字亦有差别.两种版本对校,比勘异文,考辨是非,有利于正确理解文义.整体而言,同治本经吴敏树手定付梓,内容完足,错讹较少,价值更高.光绪本经王先谦校订重编,整齐类目,网罗佚文,增补脱漏,亦不乏文献价值.

    吴敏树文集版本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