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典籍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典籍与文化
中国典籍与文化

安平秋

季刊

1004-3241

ccc@pku.edu.cn

010-62751189

100871

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中国典籍与文化/Journal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学界纪事版块,刊载相关学人的师友交往,学术活动,治学心得;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学术前沿信息;国内研究成果的客观评述。域外汉学版块,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左传》《晏子春秋》"家事治言于晋国"释

    李聪
    85页

    章藻功《思绮堂文集》考论

    周昕晖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藻功是清初著名骈文家,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但因牵涉查嗣庭案而死于狱中,故《四库全书总目》虽多次提及章藻功,但不收录其文集.章藻功自撰自注《思绮堂文集》,其初刻初印本今藏天一阁博物院,此集刻本至少经过两次重要的修改,分别以《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聚锦堂本"和《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为代表.《思绮堂文集》的注释体例借鉴了清初骈文笺注诸作而有所改进,也为其后笺注骈文者所仿效.

    骈文清初文集章藻功

    绵绎书屋校刻朱印本《寿松堂进呈书目》考述

    杨胜祥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氏寿松堂以献书四库馆享誉学界,绵绛书屋校刻朱印本《寿松堂进呈书目》因存世稀少而鲜被关注.该书目是寿松堂开呈浙江遗书局的献书书目,著录图书244种,与《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各省进呈书目》所载"孙仰曾家呈送书目"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借助此书目,可补充浙江遗书局办理进呈书籍的历史细节,即去除"习见"之书的标准并不统一,藏书家开呈献书书目后或再有小规模补充献书.也可借以考察出寿松堂进呈书籍的完整数量至少有248种.此发现为研究藏书家进呈书籍提供新材料与新思路.

    绵绛书屋寿松堂进呈书浙江遗书局

    《左传》"大库之庭"与文献所见的门廷制度

    陈翀实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昭公五年所记"大库之庭",自杜预开始,注家多牵涉昭公十八年"大庭氏之库"以解之.事实上,两者有别,考虑到"司宫"与"国人"的记载,"大库之庭"并不存在传写之讹误.系联礼书所载的宫室门廷制度,可以推知,鲁宫三门、三朝、三廷彼此相应,共同构成宫室建筑之整体.由此,"大库之庭"或表示某门之庭,应当理解为库门内大庭,也即外朝之廷.

    大库之庭库门外朝大廷

    《孔子生年月日考异》作者考

    董喜宁
    116页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君子远庖厨"的"君子"及其他

    邬可晶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与《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一段同源的文本和"君子"一词词义的历史演变来看,"君子之于禽兽也""君子远庖厨"的"君子"指"有德的有位者",这段话当属"言公"性质的"成语",所言者为"成礼".本文还对海昏侯墓所出竹简《论语·知道》和马王堆帛书《五行》"说"文中的相关文句与《孟子·梁惠王上》这段话的关系作了讨论.

    君子孟子海昏简《论语·知道》马王堆帛书《五行》"说"

    梁祝故事的文献梳理及传播问题研究

    焦杰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楼子》《十道四蕃志》《宣志室》并未载有梁祝故事,宋明清人所见或增衍所致,或民间坊刻.《义忠王庙记》乃明人假托李茂诚撰.两宋之际,梁祝故事主要流传在江南吴地,发展轨迹依次是同冢、共读和化蝶,并在宋元以后形咸宁波和宜兴两个传播体系.民间戏曲是梁祝故事的主要传播途径,《义忠王庙记》《宁波县志》内容来源于此.明代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将两个体系的梁祝故事整合到一起.

    梁祝故事早期文献传播问题

    诗赋外交:晚清"龙喜社"与朝鲜使臣交往考论

    李波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喜社"光绪十三年(1887)成立于湖南京师善化会馆,社员初以湖南人为主,后亦有外省籍和满族文人参与其中."龙喜社"成立伊始即与朝鲜使臣诗歌酬唱,此后双方往来不绝,并一直持续至甲午年间."龙喜社"不但继承了中朝文人宴游唱和、绘图题诗及赠书馈物等传统交往方式,还折射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双方文人以民间交往密切官方联络,以图维系中朝宗藩关系的渴望.

    龙喜社赋诗言志宗藩关系文人交流

    学制、记忆、年代:清华国学院与"东大色彩"学生在校学术履历

    王建军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国学院的学术"神话",本由师生共同创造,既有研究却仅侧重导师一面.透过相关档案史料,可以发现清华国学院诸生的生平事迹错讹不少:或不明民国高校学制,清华国学院兼具"东大色彩"的诸生,学术履历大都失实;或径信传主本人回忆,以致误载传主就读清华国学院时间.此种情况下,有关清华国学院的部分论述,时序错乱,同学变为师弟,学长降为同学,学生误作教师;未到校之师却已在校教学,甚至出现逝者教导生者问学的奇景.而在此论述上建立的清华国学院"神话",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清华国学院东南大学学制记忆年代

    版本异同,校改何从

    王瑞来
    156-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