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杨永宗

月刊

1007-3949

dmzzbjb@163.net

0734-8160765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rteriosclero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FEB的翻译后修饰对自噬的调节作用

    杨一茗柴嘉音王雯
    18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录因子EB(TFEB)是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通过调节自噬-溶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脂质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FEB的活性与细胞定位可通过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进行调节.本文就TFEB翻译后修饰对自噬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动脉粥样硬化等自噬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为相应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干预靶点.

    转录因子EB自噬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裴吉翔周宏稷安毅
    194-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寻类风湿关节炎(RA)和动脉粥样硬化(As)相互影响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RA和As的基因表达谱,通过测试集发现RA和As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富集分析探讨常见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TRRUST数据库揭示的转录调控关系预测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在测试集中验证,核心基因通过验证集和血液样本验证.[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198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主要在细胞因子调控的信号通路、白细胞迁移、白细胞正向调控以及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中.Cytoscape展示了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聚类模块,得到核心基因CCL5、CCR1、CCR2、CCR5、IRF8、ITGAM、ITGB2、LCP2、NCF2和PTPRC,验证集结果显示基因尚且可靠.通过TRRUST预测出可调控CCR1和IRF8的转录调控因子STAT1,且验证结果可靠.qPCR验证结果显示,As合并RA的患者CCR1和IRF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结论]CCR1和IRF8产生的调节作用很可能是RA合并As的核心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TAT1CCR1IRF8

    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关键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叶利经周福洋白勒谢郭闯闯...
    20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关键基因,并借助体外实验加以验证,从坏死性凋亡的角度来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策略.[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的基因,从GeneCards数据库下载与坏死性凋亡相关的基因,将两者取交集从而获得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基因,进一步对基因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筛选关键基因,最后用终浓度为100 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巨噬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获得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基因81个,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在内多肽酶活性的正向调节、IκB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传导和自噬信号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利用Cytoscape软件中cytoHubba插件的5种算法得到HSPA8、STAT3、HMOX1、SQSTM1和FAS 5个关键基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x-LDL处理的THP-1巨噬细胞中HMOX1基因呈高表达(P<0.05),而HSPA8、STAT3、SQSTM1和FAS基因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0.05);ox-LDL处理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HMOX1、SQSTM1基因呈高表达(P<0.05),而HSPA8、STAT3和FAS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THP-1巨噬细胞中HMOX1蛋白表达也相应升高.[结论]HMOX1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基因,并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坏死性凋亡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以及预后的关系

    毛玲群何欣威瞿曼陈秋月...
    2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9例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通过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评估最狭窄颈动脉轴层以及对侧同一轴层的血管周围脂肪密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指南对狭窄程度进行分度;回顾病史明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周围脂肪密度比狭窄对侧高4.2%(P<0.001),且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随狭窄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在狭窄侧,有症状组患者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无症状组高6.25%(P=0.015).在无症状患者中,1年内发生狭窄侧相关脑血管结局事件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未发生患者组高12.4%(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两组差异因素结果仍具有统计学差异(OR=1.060,95%CI:1.006~1.117,P=0.028).[结论]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再发狭窄侧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结局事件患者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高.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脑卒中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谢海燕李虹雨陈娟邓艳丽...
    217-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MPS)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4例ATAAD合并MPS患者为研究对象,追踪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56例)和死亡组(88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按1∶1匹配后,两组均为54例,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合并MPS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ATAAD合并MPS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利用y=1-1/(1+e-z)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十字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匹配后,与存活组(n=54)比,死亡组(n=54)的男性占比、饮酒史占比、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SB)、胆碱酯酶、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高敏肌钙蛋白、手术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带机时间、住院时间、肢体远端灌注不良、肾灌注不良方面均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有饮酒史、NT-proBNP≥271.86 ng/L、D-D≥0.74 mg/L和NEU≥13.06×109 L-1是ATAAD合并MPS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T-proBNP、D-D、性别(男)、饮酒史和NEU(简称"五因素")联合预测ATAAD合并MPS患者的价值最高,其AUC为0.979(95%CI:0.937~0.984),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8%,高于独立预测指标.五因素联合预测的最佳临界值为5.02,>5.02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5.02组,Log Rank检验P<0.01.以ATAAD合并MPS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结论]NT-proBNP ≥271.86 ng/L、D-D≥0.74 mg/L、性别(男)、有饮酒史、NEU≥13.06×109 L-1是ATAAD合并MP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应用可有效增加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灌注不良综合征术后死亡危险因素治疗策略

    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二聚体水平的列线图模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心室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赵德轩刘慧贾蕾蕾
    228-234,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二聚体(D-D)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血栓形成(LVT)的预测价值,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7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28天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LVT组和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和D-D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STEMI患者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血浆ApoB/ApoA1 比值升高(OR=1.320,95%CI:1.057~1.648)、D-D 水平增加(OR=1.031,95%CI:1.020~1.042)、术前TIMI 为 0 级(OR=4.141,95%CI:1.018~16.849)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OR=0.906,95%CI:0.853~0.963)是PCI术后L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上述指标预测LVT形成的AUC分别为0.792、0.800、0.623和0.726.基于以上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表明,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926,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论]STEMI患者血浆ApoB/ApoA1比值升高和D-D水平增加与PCI术后LVT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LVT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危患者的识别.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D-二聚体左心室血栓形成

    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分布与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相关性

    安向阳王颖时传申高静...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与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且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94 例,运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CYP2C19*2(rs4244285)、CYP2C19*3(rs4986893)、CYP2C19*17(rs12248560)、ABCB1(rs1045642)、PON1(rs662)基因型.[结果]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 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型主要是野生纯合型(GG),其中CYP2C19*2 GG基因型频率为48.0%,CYP2C19*3 GG基因型频率为89.6%,CYP2C19*17 CC基因型频率为97.0%;ABCB1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CT),基因型频率为46.8%;PON1 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AG),基因型频率为 47.1%.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分布在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等位基因频率及代谢型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纳入研究的594名患者中,综合评价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度≥2的患者有28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48.3%,表明48.3%的患者常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中在风险度≥2的287例患者中,有46例CYP2C19代谢类型为正常代谢型,约占患者总数的7.7%.[结论]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存在多态性,ABCB1、PON1基因多态性会对约7.7%的患者用药指导结果有影响.

    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

    血清TAT、t-PAIC、TM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王澎张春和赵舰褚宁涵...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及它们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沧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96例ICAS患者(ICAS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78)、中度组(n=64)和重度组(n=54);另选取196例与ICAS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一致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TAT、t-PAIC、TM水平;Speaimnan法分析ICAS患者血清TAT、t-PAIC、TM水平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S患者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TAT、t-PAIC、TM、总胆固醇(TC)水平对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AS组血清TAT、t-PAIC、TM水平显著升高(P<0.05);ICAS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AT、t-PAIC、TM、T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ICAS患者血清TAT、t-PAIC、TM水平分别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74,0.695,0.628;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t-PAIC、TM、TC 是 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AT、t-PAIC、TM、TC联合检测预测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AUC为0.927,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6.62%,优于各 自单独预测(Z联合检测-TAT=4.617、Z联合检测-t-PAIC=4.024、Z联合检测-TM=4.004、Z联合检测-TC=7.078,均 P=0.000).[结论]ICAS 患者血清 TAT、t-PAIC、TM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三者和TC联合检测对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胞葬作用和相关微小RNA研究进展

    程坤顾宁
    24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存在巨噬细胞胞葬缺陷.有缺陷的胞葬导致未清除的凋亡细胞堆积,继发性坏死,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性的坏死核心形成和斑块不稳定.完整的胞葬过程包括识别("找我")阶段、吞噬("吃我")阶段和后处理反应(吞噬后)阶段.已有报道mi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胞葬中参与调节关键信号传导和脂质稳态.文章讨论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胞葬的重要作用及胞葬缺陷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尤其针对胞葬吞噬阶段"吃我"和"不吃我"信号在动脉粥样硬化全程炎症参与下胞葬缺陷的调节影响、miRN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调节脂质代谢及炎症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miRNA靶向巨噬细胞的胞葬的微调节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胞葬"不吃我"信号微小RNA

    巨噬细胞铁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王琼冯安妮牙侯弟陈玉华...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性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多种生理机制密切相关.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铁死亡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巨噬细胞铁代谢水平失衡出发,就巨噬细胞铁死亡与脂质过氧化、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综述了巨噬细胞铁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巨噬细胞铁死亡动脉粥样硬化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