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

洪眉

月刊

1002-4751

chinatv@vip.sina.com

010-6808632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电视/Journal China Televis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艺术理论月刊,为进一步加强对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联系与宣传,本刊仍以“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学术品位、贴近创作实际、面向节目市场、增强服务意识、架设沟通桥梁”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视听内容创作

    4页

    视听新质生产力:动力机制、实践范式与关键问题

    王晓红李智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视听产业正加速迈向"新质生产力"格局。这一新质态通过多重动力机制协同作用,将坚实有力的技术底座、高效集约的资源要素、灵活有序的体制机制与高素质人才的持续培育有机融合,构建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在形态、业态、生态、语态四个维度的系统创新中,内容创制与传播路径不断优化,场景拓展与价值引领协同推进,产业链韧性与文化审美品质持续提升。面向未来,还应通过对基底技术的前瞻性布局、创新惯习的持续培育以及价值立场的坚守,着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视听新质生产力将为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体系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深层次动能。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视听产业数据要素文化和科技融合

    媒体融合生态新变革:从大视听到沉浸视听

    周雯孟可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战略推动"大视听"全媒体生态构建已然十年。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技术的不断涌入,媒体融合正在迈向"沉浸视听"新阶段。"大视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听媒介,而是扩展到了艺术媒介、文博场景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展现出"沉浸视听"的整体特征。站在"媒体融合"发展十年之尾,以"文化+科技"为内涵的"沉浸视听",将展现出具身技术多元化、内容制作"沉浸式"、媒体范围再扩展、文旅体验新形态"四维合一"的生态表现,推动"媒体融合"从初期的"相加"走向"相融",并迈入从"相融"走向"深融"的视听未来。

    大视听媒体融合沉浸数智化

    AI视频生成工具在视听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反思

    张蓝姗刘星如石小妍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速升级的AI视频生成工具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正推动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视频智能生产流程呈现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趋势,创作实践沿着真实再现、幻想重构、美学突破三条路径展开探索。人机协作关系展现出交互性、非线性和开放性特点,创作者需在AIGV时代掌握"六力"的同时,保持价值判断和主导权。未来,创作者应坚持"守正创新、智艺交融、价值引领"的原则,探索艺术表达的新高度。

    AIGV应用场景创作实践演化规律人机协作

    AI涌现式生成对视听创作的挑战:面向未来视听产业的几点思考

    郭子淳李萌孟宪宁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广泛嵌入视听生产创作的各个环节,在面向未来视听行业的发展路径中引申出更加复杂的关系与思考。然而,在AI带来的变革下,视听产业发展与内容制作还存在着认知偏离、原真性消亡、价值观失衡等现实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AI涌现式生成的内在机理,表现为不可预测性、知识生态观及假象性。因此,为了实现未来视听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内容方、制作方和平台方应协力从人机协同、数据美学和传播监管等方面优化创作与发展策略。

    人工智能涌现式生成视听创作人机协同

    近年来国产剧集中虚构世界的类型化叙述新变

    白迎港周韵淞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虚构世界叙述的分类需考量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及逻辑关系。以此观照近年来国产剧集的类型化创作,古装剧集通过对古代社会的重构叙述,完成现代观念的价值嵌入;科幻剧集在对现实科学发展的推演叙述中,形塑未来世界的可能样态;时空奇幻剧集依托时间循环与平行宇宙的"犯框"叙述,映照对个体生命与生活伦理的哲思。这三类虚构世界在细节营造、逻辑表述、内核表达上各有侧重,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多元审美与文化需求。

    国产剧集虚构世界可能世界

    论西北题材剧集的集体记忆建构

    王真师志豪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回溯,还是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诠释与记录。西北题材剧集以"黄土地"和地域文化景观构筑西北特有的记忆空间,又通过汲取凝结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记忆,在影像化呈现中将其转化为具有审美与情感张力的视听作品。观众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其主动参与又进一步推动了西北文化记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此外,对西北黄土风韵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乡土情结的内化,都为文化记忆的延续注入了动力。

    西北地区西北题材剧集集体记忆文学改编

    论剧集对"地方"的符号学诠释和文化认同构建

    李艳梅杨文宁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剧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精心构建的视觉与听觉符号,形象化地呈现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促进观众对地方文化的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在符号学理论的视域下,剧集中的地域文化符号不仅承担着直接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更通过符号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不断强化受众的文化认同并促进文化归属感的生成。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剧集创作将进一步拓展地域文化的表现维度,为地域文化的呈现和传播提供更为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

    地域文化剧集符号学文化认同

    新时代中国体育题材纪录片创作策略研究

    霍文博李冬冬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体育题材纪录片以大型国际综合体育赛会的举办为契机,不断创新创作策略,除在题材上观照赛事之外的内容,以台前幕后的人物故事、知识普及和历史钩沉拓展创作视野,还充分运用新技术展现竞技场面的动人心魄、丰富叙事场景和叙事视角,并以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渠道扩大体育题材纪录片的影响力。在题材开拓、技术赋能、多元媒介渠道的助力下,体育题材纪录片呈现出新的创作景象,为推动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体育题材纪录片体育赛会融合传播技术赋能

    竖屏微短剧的声景创构与提升路径研究

    贺艳李慧敏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竖屏微短剧是观看媒介变革所催生的文艺样态,具有语言中心和声音导向的重要特征。从竖屏显示与声音景观的交互关系来看,由于画幅限制和时间压缩,竖屏微短剧中的声音在弥补视觉局限、进行叙事补足、引导受众情绪等方面的功能被进一步放大,有可能导致声音层次失衡、叙事深度制约以及声音元素冗杂等问题,需要从声景创构的基本单元出发,以基调音、信号音、音标等打造竖屏微短剧的地方感、现实感与时代感,增强声音与叙事、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

    媒介技术竖屏微短剧声景问题媒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