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

洪眉

月刊

1002-4751

chinatv@vip.sina.com

010-6808632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电视/Journal China Televis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艺术理论月刊,为进一步加强对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联系与宣传,本刊仍以“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学术品位、贴近创作实际、面向节目市场、增强服务意识、架设沟通桥梁”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记忆的回响 经典的再现:"重温经典"频道的动画文化之旅

    马黎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为广大观众重温动画艺术、追忆美好岁月提供了契机。经典动画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隽永的价值表达,其重现电视荧屏在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发挥对青少年启蒙教育、激励艺术创新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动画创作者将继续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品质,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自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力量,在积极拥抱新技术中阔步前行,为传承中国动画的百年荣光、推动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重温经典"频道国产动画中国动画学派

    视听艺术创作的中国话语建构

    7页

    国产剧集创作领域中国话语建构的三重思考

    李胜利丁思丹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时代命题下,我们需在更开阔的全球化视野中考察剧集创作领域的中国话语建构问题。第一,寻求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交融:基于共享结构,对中国特色话语进行横与纵的双向开拓,达成文明互鉴。第二,寻求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的结合:基于"春秋笔法",对中国特色话语完成由形到神的美学升华,直面文化折扣。第三,寻求创作话语与评论话语的共生:基于辩证分析,对中国特色话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明确中国立场。

    中国话语深层结构春秋笔法文艺评论

    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叙事创新

    石敦敏张宗伟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生产是一种话语实践,即利用纪实影像对事实进行意义化建构,其背后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任务的转换,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实践经历了从革命话语下的形象化政论,到改革开放话语下的多元探索,再到新时代话语下的中国叙事的转型。新时代纪录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技术、新媒介为支撑进行话语和叙事创新,在国际传播中注重以话语和叙事达成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价值共享和互动参与。

    纪录片话语创新叙事体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21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建构

    邵雯艳王雨婷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纪录片立足于对本土历史资源的开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于视听语言与媒介修辞中体现中国美学特质,充分发挥"影"以载道的作用,革新叙事策略、视角、结构与口吻等,尝试诗意营建,适应跨文化国际传播与融媒体传播的新需求。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进程中,在以横向维度的世界和纵向维度的中国构成的坐标系中,历史题材纪录片定位于本土经验和文化立场,努力探索纪录片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建构。

    历史题材纪录片视听语言叙事诗意传播

    近年上海都市剧的生活美学研究

    游溪吴泽涛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上海都市题材电视剧大多遵循"美是生活"的创作原则,在影像上呈现出海派文化的风格,在演员表演中体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特征,在主题探索方面具有追寻生活之美的精神价值。这些都市剧从艺术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带有海派文化特有的生活美学色彩,凸显出观众与上海都市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艺术的形式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

    生活美学都市剧海派文化

    时尚底色与情感本色:论艺术类短视频的特质和潜能

    彭文祥刘瑞轩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形式、题材、功能和技术、传播、接受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短视频逐渐发展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网生内容形态。其中,伴随着数字文化范式的转换、视觉文化主导地位的凸显,艺术类短视频犹如互联网时代的"轻骑兵",可以迅捷突入现实生活,敏捷感知和表现时代发展中人们的情感、意志、观念、趣味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流行时尚的晴雨表、文化影响的倍增器。借助典型文本分析,透过"时尚"与"情感"的三棱镜对艺术类短视频的特质和潜能进行概括、总结,揭示其内在机理与文化逻辑,可为短视频及类似网生内容的生产、传播、接受等提供参考。

    艺术类短视频时尚情感艺术特质审美潜能

    纪录片中的桥:基础设施的意义生产

    王家东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当下国际社会关注与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对桥梁这类典型基础设施的关注,成为讨论基础设施意义生产的恰当的分析对象。纪录片对桥梁的表现从诗意、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等角度建构了基础设施的整体意义。首先,纪录片以视听语言的符号诗学放大了桥梁的物质材料与建筑符号语言的诗意。其次,在纪录片的话语中,桥被表征为见证物,指向历史文化、国家形象以及时代发展等议题。再次,在纪录片的叙事中,桥是一个连接者,聚合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现出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和发展主义立场。

    基础设施研究表征诗意政治意义社会意义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数字意象的创构与呈现

    张健李严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中,传统中华美学意蕴的创新性表达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孕育出"数字意象"这一新型美学范式。"超真实"情境的生成、托物言志的文化符号转换、多重感官的审美"交响"等共同创构了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中的数字意象。数字意象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交互、具身、跨媒介的显著特性,以虚实相生交织空灵与充实、气韵生动映射生命与韵律、澄怀味象体认沉浸与流动,呈现出数字时代独有的美学风貌。

    数字意象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创构呈现

    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叙事成规及创新路径探析

    冯笑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与传统影视剧相比,视频平台微短剧呈现出叙事省略、人物标签化和空间符号化等特征,其创作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当代社会的加速逻辑和商业逻辑。未来视频平台微短剧还需进一步融合创新、传递高级情感、贴近生活现实,在不断完善自身创作规律的同时,持续探索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道路。

    视频平台微短剧精品化创新想象传递情感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