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

洪眉

月刊

1002-4751

chinatv@vip.sina.com

010-68086328

100866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电视/Journal China Televis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艺术理论月刊,为进一步加强对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联系与宣传,本刊仍以“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学术品位、贴近创作实际、面向节目市场、增强服务意识、架设沟通桥梁”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视听文艺节目要"有魂、有根、有形、有容"

    冯胜勇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视听文艺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文艺形态,要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其一,要"有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使节目既有精气神、又能立得久;其二,要"有根",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的根脉,使节目既能扎得深、又能站得稳;其三,要"有形",以新颖的表现手法、炫酷的视听技术、多样的传播方式,积极开拓主题表达和艺术表现新疆域;其四,要"有容",审慎包容、丰富内容、拓展阵容,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精品力作使命担当

    技术创新引领内容创作:竖屏播放的艺术探索

    9页

    竖屏播放的传播逻辑与美学范式

    尤达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竖屏播放被反复论及。一方面,业界的标准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学界的观点并未统一。竖屏播放既关涉作品的媒介属性,更涉及其艺术属性。以竖屏为主、坚持侧重横屏播放和横竖屏播放同时发展的不同策略体现了播放平台的三种传播逻辑;聚焦与赋权、体现速度感与亲密感分别体现了竖屏艺术创作中的视听美学范式和移动美学范式。竖屏播放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平台选择的传播逻辑,而这又与创作主体能否构建起与竖屏播放相匹配的美学范式息息相关。从技术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竖屏播放和横屏播放也许都只是阶段性存在的产物。

    垂直拍摄制度逻辑传统美学移动美学

    竖屏微短剧的技术演进、视听规则与文化逻辑

    梁君健陈慧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发展推动下,竖屏微短剧应运而生。竖屏微短剧通过突出人物肖像、优化视觉布局、重构镜头语言等手段,形成了相较于传统横屏剧集的差异化视听规则。尽管竖屏微短剧在叙事技巧和视觉表达方面有其新意,但在追求叙事紧凑感和情节吸睛度的同时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情感浅层化和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体现出通俗文化的特质。

    竖屏微短剧技术演进视听规则文化逻辑

    从本体特征看竖屏微短剧的现状与未来

    李胜利崔嘉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以来,快速崛起的竖屏微短剧成为移动传媒时代剧集变革的典型样态。竖屏制播的经济基础源于资本与平台共同追逐的商业增值,这一制度方式导致了文本内人物肖像的聚焦样态;"短快"特点体现出叙事节奏的唯速主义倾向,是"加速"时代"极简"追求与"快餐文化"合力创造的结果;"土爽"特点体现出文本内容的"白日梦"气质,暗含着"替代"和"即时"特点相统一的情感力量。同时,一些竖屏微短剧也显示出同质化严重、价值观迷失等问题,亟需提质减量、多线发展。

    竖屏微短剧肖像画面唯速叙事"土爽"

    "回头看"与"向前看":东北题材剧集影像叙事的价值询唤

    陈友军田诗玮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文艺复兴"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大众文艺的影视剧也参与到这一"复兴"的进程之中,意图在地域气质、社会变迁与精神体认等方面完成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对人文价值的询唤。"东北文艺复兴"视域下的东北题材剧集通过错落的地域空间与复调乡愁,建构冷峻与性情并存的东北影像,展现地域通感式的影像美学;以陈案秘辛勾连的时空装置,"父力量"失落下的权力位移,展现社会变迁的时代镜像;在时代浮沉中挖掘坚韧豁达的东北精神,完成自我疗愈与体认重拾。

    东北题材剧集"东北文艺复兴"影像叙事

    体能竞技类综艺的创作新变、本土探索与价值导向

    张陆园王佳坤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体育综艺的新细分赛道,体能竞技类综艺近年来发展亮眼。一些作品通过简化体能竞技的规则和拼贴元素,完成题材转变;借助类素人综艺的真实质感与流量效应,推动模式创新;通过对理想化身体的选择与塑造,引领审美转向。国内综艺制作团队立足本土语境,在选手群像的立体塑造、竞技内容的娱乐呈现和中华文化的巧妙嵌入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力图打造中国式体能竞技类综艺。体能竞技类综艺不仅呼应社会情绪、传递人文价值,还聚焦健康之美、展现女性力量,为弘扬体育精神和形塑多元审美提供了视听载体,也增添了社会前进动力与健康活力。

    体能竞技类综艺体育综艺体育精神

    雕刻时光:年代剧的线性叙事与审美品格

    张薇徐婧格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性叙事对情节完整性、因果逻辑性、时间顺序性的把握以及由此确立的美学特征,使其成为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年代剧佳作频出,该类作品向"沉潜"的现实主义不断迈进,不仅有赖于年代故事的厚重与鲜活,还得益于线性叙事的创新性运用。越来越多的年代剧将线性叙事与影视艺术的视听优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相结合,不仅锻造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品格,还引领观众从体悟时间出发,形成对人生、对生活、对时代的思考。

    年代剧线性叙事时间观审美品格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创作策略研究

    李婧琪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全面、立体地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图景和深远影响。一方面,创作者通过个体叙事与宏观政策解读,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相结合的双重叙事路径,有效凝聚了全球共识。另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视觉表意,纪录片以文化符号具象化串联各国文明交流,通过互联互通的象征性呈现解读"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相关题材纪录片通过丰富多彩的影像和立体多维的叙事手法,深刻阐释了从"和而不同"到"求同存异"再到"和合共生"的理念精髓,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特征视觉符号精神内涵

    论共情理论视域下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创新

    王保超邓又溪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纪录片作为记录和呈现疾病、诊疗过程及医患关系的重要载体,天然具备探讨生命伦理的土壤,在引发不同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共情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近年来医疗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上的创新策略,分析创作者以医疗情境和生活影像的呈现、内聚焦与外聚焦视角的拓展不断强化与受众的情感联结,并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丰富医疗纪录片触达渠道的种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纪录片的未来创作提供了更多借鉴。

    医疗纪录片共情理论叙事视角传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