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共党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张启华

双月刊

1003-3815

010-82615328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9号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内容包括党史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党史人物研究论文,以及党史文献资料、党史论著评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任贵祥
    5-15页

    历史决议与中共党史研究关系述论

    宋学勤卫玮岑
    16-29页

    一九三八年中共领导人"恢复国民党党籍"事件新探

    陈力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8年6月,国民党中监委通过决议,宣布对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7名中共领导人在内的26人"恢复国民党党籍",中执委随后发布"未经批准"的声明.这不是一次乌龙事件,其实还涉及国共双方关于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分歧.中监委的决议客观上恢复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跨党办法,而中共中央长江局随即进行"不承认"的反制.始终抗拒"容共"政策的国民党中执委以微妙方式推翻前议,中共中央则认为公开承认中监委决议利大于弊.各方的不同判断导致事件发展一波三折,该事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监委长江局中共领导人国民党党籍跨党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调整(1940-1942)

    李国芳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40年酝酿到1941年11月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在法律上完成第一次重大调整,边区、县参议会大幅度扩增权力,确实承担起立法、议政、监督同级政府的职能.同时,边区实行"三三制",吸收大量党外人士进入各级参议会,扩大民主的基础.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边区参议会扩权自有限度,实践中也呈现复杂而矛盾的样态.1942年底,边区参议会制度开启新一轮调整乃至重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三制"议行关系

    困境与调适: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南进战略研究

    刘越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南事变前,新四军被赋予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发展方向由江南转向苏北.事变后江南新四军遭受重创,但并未放弃对江南的经营,苏南、皖南与浙东均有新四军的活动.新四军在南进过程中遭到日伪军与国民党的双重阻击,迟迟未能在江南开创稳定局面.至1944年前后,伴随发展战略的新一轮调整,新四军得以大规模南进至苏南与浙江,直至抗战结束.新四军南进过程中的种种调适,反映了中共在战争环境下以抗战大局为重的态度与高超的战略智慧.

    新四军南进战略浙东抗日根据地江南抗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界的"挖角"现象

    苏菲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试图建构全新的计划文化体系,将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纳入国家计划中,演员自由流动和剧团间"挖角"现象成为政府规范和管理的对象.1958年和1960年,文化部两度发文禁止"挖角"和演员自由流动,但实践效果不彰.究其原因,政府既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建构国家计划全覆盖的文化行业,也无法用官方意识形态彻底取代民间文化传统."挖角"现象的屡禁不止反映了这一时期计划管理、意识形态与民间运行之间的复杂张力,而这最终限制了国家意识形态向基层的渗透.

    计划文化戏曲改革"挖角"流动演员自由市场

    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王炳林
    88-97页

    北京市建筑工人调配及其制度探索(1951-1954)

    李坤睿夏鸣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力统一调配制度暂未建立.在城市建筑任务繁重、建筑单位急需工人的背景下,1951年建筑业反把头斗争后传统招工制度解体,出现了建筑单位争抢工人、外地劳动力大量入城务工等突出问题.1951年至1954年,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部门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参与下,最终确定了以"各级政府领导、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力统一调配制度.这些参与者从自身立场及对政策的理解出发展开复杂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度探索的走向.

    央地关系条块关系建筑工人劳动力调配

    莫斯科中山大学党小组指导员问题研究

    孙会修
    111-123页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二年中国侨生政策演变考析

    陈非儿
    124-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