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大学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大学教学
中国大学教学

杨祥

月刊

1005-0450

zgdxjx@crct.edu.cn

010-58582496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大学教学/Journal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拔尖计划"2.0背景下的新时代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

    贺灿飞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拔尖计划"2.0背景下,构建包括价值、能力、兴趣、视野、知识与思维等维度的地理科学拔尖人才素养结构,对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通过梳理国内外知名院校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情况,结合地理科学拔尖人才素养结构,总结中国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揭示其可能面对的挑战.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于学科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以拔尖人才核心素养挖掘为己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地理科学拔尖人才人才素养结构拔尖计划2.0

    提高产业认知度: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刘国买姜哲黄小龙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产业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通过讨论为什么要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分析产业认知缺失形成的原因,提出高校应采取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重整教学流程、重组教学队伍等措施,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识程度.

    产业认知工程人才课程重构流程优化师资重组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教学培养的经验与反思

    李晓红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课程连续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授课导师团队摸索出"1+1+N"教学培养模式,在夯实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培养效果.这一模式既是由专家型教师、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共同营建的师生研学共同体,又是基层学术组织中由基础方法课、进阶理论课与高阶学术研讨活动共同构成的研究生教学培养生态体系.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点,学习与初阶研究能力并向,教师与导师角色同源,教学与培养资源贯通,师生的专业视域与志业发展共同进步.这一模式的经验反思提示,在硕士生培养中,一方面应当坚持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需要重申专业能力对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源头地位.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而言,教学中立足古代文学经典,坚持文史结合,才能切实培养研究生多元发展所需的可迁移能力,走向"活"的硕士生教学培养.

    学术学位硕士生教学培养模式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结合多元发展

    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视域下科研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王爱鲜崔旭冉
    25-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地位的不断提高,大学科研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将科研融入教学就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新任务.高校应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创新科研育人的模式,全面提高科研育人的水平.

    科研育人培养模式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

    涉外法治下区域国别法学的生成逻辑

    董静然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培养精通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是党和国家对完善法学教育体系提出的重要指示.区域国别法学科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该学科服务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同时,区域国别法以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打破传统部门法划分方式,是创新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区域国别法与法学、区域国别学、国际法学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是,区域国别法学又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推动区域国别法的学科发展应作为我国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任务.区域国别法以某一国或某一区域的法律为研究对象,从系统上、整体上把握该国或该区域的法律特点和法律演变规律.区域国别法在我国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我国已有的法学研究机构和法学教育体系可以为区域国别法的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区域国别法的学科建设应在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以文明互鉴、公平正义和维护多边主义为基本原则.

    涉外法治区域国别法学科价值基本原则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全国18份培养方案的分析

    孟飞邵彦涛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设立是新时代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起着把方向、定基调的关键作用.通过对18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查发现,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7 年多以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专业类基础课开设不足、专业类必修课专业化程度偏低、专业类选修课较为杂芜等问题.基于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发展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类基础课程的规范性;明晰专业边界和学科边界,强化专业类必修课程的专业性;协调课程关系,增强专业类选修课程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金铨缪海涛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实践能力要求出发,分析了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实践教学系统化、实践过程协同化、实践评价多元化三个原则,构建了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和五大实践平台,形成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构成的动态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解决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和实践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外语类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音韵学教学探索

    郑林啸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韵学是汉语言文学学科下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由于古代标音方式和语音分析工具与现代所用方法有较大差别,再加上该学科的系统性、抽象性及术语复杂性等特点,造成了音韵学难学难教,使音韵学在当前的高校文科教育中呈现明显的弱势.数字人文旨在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助力传统人文研究,是建设新文科和改善文科学习和研究的利器.文章分析了音韵教学的必要性、难学性及音韵学中引入数字人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音韵学教学应该线上与线下混合进行,在线下教学之外,构建音韵学教学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既能很方便地看到各种音韵学资料的原貌,也可方便学生学习和操练音韵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夯实学生的音韵学基础.

    音韵学数字人文新文科数字化教学平台网络方法

    场景化思维在出版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孙艳华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版专业教学问题的讨论中,鲜有引入场景化思维的先例.根据场景化教学理论以及出版专业特点,进行如下尝试:教学内容方面,按出版流程设计主体章节,通过绘制个人画像和场景图谱锁定学生的兴趣点,作为场景设计的依据;教学方法方面,采取真实场景、语言模拟场景、构建场景,或其组合的方式营造出版工作情境,任务场景下开展分步实践和综合实践.结果表明,场景化思维的融入对于提高出版专业课程的实践指导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场景教学

    高级英语课程研究能力导向课堂教学研究

    张之俊李立
    66-7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与科研在本科教学中的紧密关系已得到国内外教育界认可.然而,英语专业课堂之中鲜有实施研究型教学.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英语"课堂上采用研究能力导向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任务与课程反馈、焦点小组访谈探索该教学方式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发现,采用学术文章,借用理论视角剖析教材中的语篇,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思辨能力均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培养.

    高级英语研究能力导向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能力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