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

丁国瑜

季刊

1001-4683

erc_c_cea@sina.com

010-68530337,68530277

100045

北京西城三里河东路5号中商大厦1206

中国地震/Journal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唯一由中国地震局主办的中文版地球科学学术期刊。它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如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工程学、地震预测与预防、历史地震研究、灾害学、地震社会学,甚至涉及环境与资源等内容。主要以发表研究论文为主,也报道相关学科的研究综述与述评、研究进展与动态、研究短讯、新技术与新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跟踪实践

    杨立明王建军张增换余娜...
    295-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实时波形资料和实时跟踪监控技术系统,对2019-2022年间青藏高原发生的44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全程实时跟踪及动态监控,进一步检验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等特征.

    临震微波动现象预报时空指标验证

    地震多发区居民风险感知对巨灾保险需求影响研究

    袁庆禄王淑娟
    304-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巨灾保险一直是我国地震灾害风险共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2023年1月26日四川泸定5.6级地震问卷调查数据,探索居民风险感知对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以期改善地震巨灾保险具体推广路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地震经历、心理恐慌程度、地震保险认知这三种风险感知因子对地震巨灾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此外,附加政府补贴政策的巨灾保险产品,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认可.因此,我国巨灾保险的推广,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要坚持长期普及和灾时宣传相结合的策略.在当前的地震保险推广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实行附加政府补贴的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巨灾保险的健康发展.

    地震多发区巨灾保险风险感知政府补贴

    灾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及应用

    徐国栋薄景山李巨文张云霞...
    313-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级评定有利于灾害分级管理.本文选取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直接经济损失/人均GDP)、死亡人数、受伤(重伤+轻伤)人数、转移安置指标(转移安置人数×平均安置时间)等灾情指标,给出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初步建立统一的自然灾害灾度计算模型,通过具体灾例验证本模型适用于地震、洪涝和台风等灾害的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给出灾度计算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人为灾害(如生产安全事故等)的分级与评价;讨论目前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价标准的不足之处,选取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等灾情指标,给出适用于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方案、灾度计算模型及等级评定工作流程,通过典型生产安全事故等级评定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给出的灾害等级划分方案可扩充性好,灾度计算模型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具有统一的形式,灾度值受单项评级最高的损失指标控制,并考虑其他损失指标的贡献.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即使选用的损失指标类型和数量不同,也能进行统一的灾害等级评定和比较.本文的灾度模型可视为修正的"或模型",能考虑多个损失指标的影响和贡献.对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建议:加强受伤(重伤+轻伤)人员分类统计、转移安置人数及时长的分类统计,以更好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大小、影响程度及范围.

    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灾度灾害等级直接经济损失转移安置指标生产安全事故

    基于情景构建的超大型城市地震应急任务研究

    刘青云王慧彦王建飞李强...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提高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应对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地震应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微观分析情景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元模型构建震害情景.为解决地震巨灾情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模糊规则来匹配不确定信息,判断情景推演的结果及可能性.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将震后情景划分为5个应急响应阶段,通过情景推演实现地震巨灾应急任务的生成,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应急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超大型城市地震巨灾情景构建模糊规则情景推演

    新安全格局下我国《防震减灾法》修改研究

    李一行
    336-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安全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由《防震减灾法》予以规定.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逐步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防震减灾工作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现行法律已实施十余年,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理念衔接不畅、部分内容滞后于实践、一些规定操作困难、法律责任偏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要.研究认为应通过贯彻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理念、回应社会需求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补充空缺制度和加强涉外条款、提升法治要素含量和提高违法成本,及时修改完善《防震减灾法》,不断提高新安全格局下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防震减灾能力.

    新安全格局防震减灾法修改

    河北省风险普查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王晓莎王慧彦
    34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地震灾害相关基础数据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为稳固和提升普查成果、探索数据管理标准化路径,同时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归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从综合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出发,构建地震灾害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及其扩展机制,帮助普查数据有效归集与统一管理,以期促进普查数据成果再利用,使普查数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灾害防治工作,进而促进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应用.

    地震灾害元数据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风险普查

    基于随机森林的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刘金平姜立新杨天青刘钦...
    35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尝试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回归算法,以1993-2017年震害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年份经济数据与抗震设计数据,经特征选择与参数优化后,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少模型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得到更优的评估结果.通过删除含有缺失特征样本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评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优于中值补齐缺失特征数据预处理下的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经济损失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随机森林特征选择超参数优化

    京津冀地区有感地震评估模型研究及应用

    王玉婷谭庆全薄涛郁璟贻...
    368-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应急基础数据、损失评估模型和烈度衰减模型等,震后第一时间评估计算出影响范围和损失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灾害规模部署救灾行动.目前,关于震后有感范围的快速确定尚无有效方法.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18-2022年30次震例的实际调查结果及仪器烈度分布,构建由有感半径(R)、震级(M)和震源深度(H)3个参数组成的有感地震评估模型,并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该模型拟合的有效性.然后,将2023年北京地区发生的显著有感地震代入计算,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将模型在北京市本地化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中进行集成应用.实践应用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地震应急服务响应能力.

    京津冀地区有感地震评估模型快速评估

    2023年山东平原M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关兆萱万永革黄少华
    37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Ⅱ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Ⅰ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山东平原M5.5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库伦应力

    结合构造应力场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异常

    孙昭杰杨杰李琪王刚...
    38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化的磁场是联系区域应力场和孕震区地球物理环境信息的天然媒介,而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可以反映地下电阻率等物理信息,本研究利用有界影响估计法计算喀什地磁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并使用南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研究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其时序变化代表研究区应力场的变化.结合研究区应力场变化尝试探究地磁转换函数实部Ar绝对值异常对构造应力作用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应力作用增强后,地磁转换函数在时间上出现同步或滞后的异常变化,表明应力在不断积累增强后,地下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感应磁场变化,因此得出应力变化是造成局部磁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验证了地震前感应磁效应现象.通过研究8次中强震前应力场与地磁场转换函数变化,发现在6次中强震前均出现震前异常变化,两者在震前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还发现喀什地磁台地磁转换函数不同周期的实部Ar绝对值对不同方位的地震响应不同,可能与震源区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差异有关.

    地磁转换函数应力场震源机制一致性感应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