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调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双月刊

2095-8706

zgdzdc@126.com

010-66554884

100083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中国地质调查/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地质调查》(双月刊,CN 10-1260/P,ISSN 2095-8706)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以“宣传地质调查重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介绍地质调查领域新发现和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探讨地质学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创新,搭建地学领域信息交流平台”为办刊宗旨,以突出反映中国地质调查9大计划-50项工程-300多个项目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为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天然氢勘查开发最新发展态势分析

    王海华薛迎喜张炜房大任...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氢气地表异常显示的广泛发现以及对地下氢气成因机制和成藏机理认识的逐步深化,天然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因其可能的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再生性,有望成为全球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关键能源。通过对全球天然氢勘查开发最新进展的跟踪研究认为:天然氢已成为全球地质与能源领域关注热点,多成因机制下资源调查发现呈点多面广特征,欧美强国持续投入带动全球发展,氢氦地质资源具有"兼探共采"潜力,等等。鉴于我国在天然氢资源发现方面取得的初步进展,以及对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的初步评估,建议我国应尽快开展全国性天然氢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地质氢白氢金氢清洁能源深部脱气蛇纹石化水辐解

    油藏微生物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

    罗娜穆红梅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藏是典型的高温、高压、高矿化度且厌氧的多重极端环境,油藏微生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油藏微生物对阐明油气资源的形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命起源与进化等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对油藏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式、机理和主要功能进行了阐述,对油藏微生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等领域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在利用油藏微生物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油藏微生物在油气勘探及环境修复应用中具有经济成本较低和环境友好的优势,未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油藏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油藏微生物石油地质提高采收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修复

    新疆阿尔金西段瓦石峡南锂铍稀有金属矿成矿背景与勘查进展

    张朋刘豹杨晓飞罗新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近年来,在阿尔金地区发现了多处稀有金属伟晶岩型矿床,已成为我国一处新的稀有金属成矿带,但调查研究水平总体较低。通过对阿尔金造山带的成矿动力背景的讨论,得出阿尔金造山带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涵盖了多个不同的造山运动构造演化阶段,证明该区域具备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条件,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对位于阿尔金西段的瓦石峡南锂铍稀有金属矿进行勘查评价,发现其具有大型远景:瓦石峡南锂铍稀有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中的伟晶岩脉中,矿床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已有勘查成果显示此矿床目前推断的稀有金属资源量达到中型以上矿床规模,并且随着勘查工作的进行,在深部及外围还有极大增储空间。研究成果对在阿尔金造山带内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借鉴意义。

    阿尔金瓦石峡南锂铍稀有金属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动力背景找矿前景

    二连盆地咸拉嘎凹陷土壤氡异常特征及铀成矿预测

    郭建军赵天林潘伟魏安军...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连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地,前人在其内部的咸拉嘎凹陷周边及临区发现了多个中大型铀矿床,显示了较好的铀矿找矿前景。在工作区开展面积性土壤氡及其子体测量,通过分析异常数据,并与二连盆地已知铀矿床氡气异常测量模型进行对比及钻探查证。通过土壤氡气测量,在工作区圈定了 3个氡及其子体异常区,结合已有铀矿氡异常模型,择优在M1异常高值区部署了钻孔进行查证。在ZKX-1钻孔赛汉组下段砂岩中发现了多段氧化蚀变现象,与异常模型预测一致,显示了较好的铀矿找矿前景。分析结果显示:M1异常区由潜水—层间氧化或层间氧化强烈发育所致,在高值区两侧的氡浓度偏低晕或背景值区内可能存在铀矿化富集,值得开展进一步探索;M2和M3异常区可能与潜水氧化有关,异常强度大小受砂体氧化被改造后的松散程度和渗透性控制,M2和M3异常区之间的Y3铀成矿远景区是有利的找矿部位。研究成果指示该凹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可为下一步铀矿找矿方向提供参考。

    土壤氡气测量异常模型砂岩型铀矿铀成矿预测二连盆地

    辽宁第Ⅳ金刚石成矿带东部潘家沟辉绿岩中铬铁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杨献忠周延肖凡徐华...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省永宁地区因发现原生金刚石而被划分为辽宁第Ⅳ金刚石成矿带,但尚未厘定出金刚石的来源,有必要加强对与金刚石伴生的指示矿物的研究。对该成矿带东部潘家沟地区辉绿岩中选获的铬铁矿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并与辽宁典型金伯利岩管中的铬铁矿成分进行对比,以探讨该地区铬铁矿的成因及其与金刚石的关系。根据铬铁矿样品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显示的粒径、形态及熔蚀特征,以及铬铁矿电子探针成分测试显示的高Cr、富Mg、低Al及贫Ti的特征,推测该地区的铬铁矿来自地幔捕掳晶,属于镁铬铁矿亚类,主要为镁铁-铬铝铁亚种和镁铁-铬铝亚种。计算得到铬铁矿的形成温度为1 252~1 307 ℃,与前人报道的瓦房店典型金伯利岩中铬铁矿的形成温度基本一致,也接近金刚石的形成温度,表明潘家沟地区辉绿岩中铬铁矿的成因与金刚石关系密切,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金刚石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研究成果对潘家沟地区金刚石原生矿的勘查及探明该地区金刚石的来源具有指导意义。

    辽宁第Ⅳ金刚石成矿带辉绿岩金伯利岩铬铁矿原生金刚石找矿勘查

    浙东南石平川钼矿区构造特征及控矿机制

    高原徐厚倜戴刚刚黄小军...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东南石平川钼矿区经过近数十年的地质勘查,累计查明钼资源量已达大型规模。为了更好地理解石平川钼矿区的控矿机制,为在老矿山外围确定新的找矿靶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观测和分析矿区的层内构造、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石英细脉及微细脉穿切关系,利用区域构造解析法、节理统计分析法等,系统研究了石平川钼矿区的构造特征和控矿机制。钼矿床整体受到石平川火山穹窿和断裂构造的共同控制,均产于石平川火山穹隆范围内的断裂或层内构造带内,并严格受层内构造的控制,层内构造为辉钼矿脉的形成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岩体冷凝收缩作用共同形成了矿区的层内构造。研究成果可为石平川钼矿区外围找矿靶区的筛选提供参考。

    控矿构造火山穹窿区域应力推覆构造控矿机制

    河床底泥对氨氮的吸附特性——以卫河新乡段为例

    韩政张佳瑶马孟科高天琦...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卫河流域河流-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卫河底泥对水体中特征污染物的吸附特性。采集卫河新乡段河床沉积物样品作为土壤介质,模拟河流渗滤系统对特征污染物氨氮的吸附作用,得出特征污染物各组分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并探讨温度、pH值等因素对研究区河床底泥吸附氨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10)mg/L浓度范围内,研究区河床底泥释放氨氮污染物,呈现解吸特性,在[10,50)mg/L浓度范围内,研究区河床底泥则呈现吸附特性;在[0,60]min振荡时间内,随时间的增加,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量逐渐上升,6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通过对氨氮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模型;pH值在[2,8]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大,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量增加;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最大吸附容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高效控制卫河黑臭河道内源氮的释放提供技术参考。

    河床底泥氨氮污染物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pH值温度

    新疆且末县青塔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少文周传芳杨华本王久懿...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塔山岩体位于东昆仑山西部,岩体的形成时代、环境、岩石类型尚存在争议,对于其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源区特征的研究程度较低。在系统开展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黑云母、斜长石和角闪石等主要造岩矿物进行了成分分析,厘定其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进一步约束岩石成因。研究表明:青塔山岩体的岩性为英云闪长岩,脉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岩体中斜长石为中长石和拉长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角闪石为镁角闪石,斜长石发育反环带,应为岩浆混合所致;黑云母的结晶温度为684~693 ℃,结晶压力为(1。86-2。01)× 108 Pa,平均值为1。92 × 108 Pa,对应结晶深度为6。90-7。46 km,平均7。12 km,属于中深成相。岩体形成时氧逸度较低,为-17。34--17。04。矿物化学特征显示,青塔山岩体中黑云母的物质来源为钙碱性造山岩套,其形成与壳幔混源岩浆有关。研究成果可为研究青塔山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英云闪长岩电子探针斜长石环带矿物温压计昆仑山

    1980-2018年大别山区西段水源涵养能力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黄锦彦罗敏玄吴凯符金豪...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别山区是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带,是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等河流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探明其水资源涵养能力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别山区西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定量评价其水源涵养能力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研究区年均实际蒸散发值分别为664 mm、642 mm、653 mm、600 mm和619 mm,5个年份研究区总产水量分别为255。8亿m3、219。7亿m3、199。5亿m3、195。0亿m3和222。8亿m3,空间上整体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研究区不同年份的干燥指数分别为0。502、0。541、0。569、0。547和0。522,与产水量空间分布趋势相反;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异性,除降水因素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该区域内的水循环过程条件,进而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大别山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提供参考。

    水源涵养能力InVEST模型产水量大别山区西段

    珠江口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运移机制

    王国槐梁昊赵卫张晓阳...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是一个普遍性的全球问题,珠江口海域则是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典型区域。为探究珠江口海域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运移机制,对珠江口南部海域5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处理分析,对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微塑料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47。77 items/kg,微塑料空间分布不均,在磨刀门至大箕湾海域、香洲湾至桂山岛海域富集,与我国南海其他海域相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②研究区微塑料来源主要是河道两侧人类活动,在潮流和径流的双重驱动下,磨刀门水道水体中携带的微塑料,在磨刀门至大箕湾口海域卸载并积累,珠江口水体携带的微塑料则在香洲湾至桂山岛海域发生卸载并积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监测中国南方海洋资源中的微塑料提供数据。

    珠江口微塑料表层沉积物空间分布运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