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调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双月刊

2095-8706

zgdzdc@126.com

010-66554884

100083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调查》编辑部

中国地质调查/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地质调查》(双月刊,CN 10-1260/P,ISSN 2095-8706)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以“宣传地质调查重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介绍地质调查领域新发现和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探讨地质学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创新,搭建地学领域信息交流平台”为办刊宗旨,以突出反映中国地质调查9大计划-50项工程-300多个项目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为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南某换流站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抗震加固效果评价

    尹东王尚洁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对换流站建设具有重大制约作用。为解决白鹤滩—江苏某特高压输电工程换流站建设的紧迫需求,以拟建站址区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深部位移监测、原位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不同设计方案、不同桩参数条件下的抗震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抗震加固机理。结果表明:①换流站"多成因类型土体"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极易产生变形,失稳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②开挖过程中形成的高陡临空面是导致此类堆积体边坡变形的主控因素,堆积体边坡土体的高水敏性是短历时强降雨后坡体变形加剧的内在诱因;③经过圆形抗滑桩和矩形抗滑桩两种边坡加固方案治理后,坡体变形量均显著降低,坡体内最大变形位置位于坡体中后部,堆积体边坡在天然、地震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矩形抗滑桩对此类型堆积体边坡的治理具有更高的抗滑支挡效益和经济效益;④地震工况下,抗滑桩桩顶变形最大,剪力和弯矩随着地震波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达到最大值的变化趋势,最大弯矩值位于抗滑桩桩身约1/2 处,边坡的支挡设计应结合桩身剪力、弯矩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多成因类型土体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抗滑桩优化设计抗震加固效果评价

    湖南省汨罗市滑坡风险评价

    钟林君王继祥赵双林代聪...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省汨罗市地形多样复杂、地貌丰富、人类活动频繁,滑坡频发,应及时开展滑坡风险评价,并提出相应风险管控措施。首先,收集汨罗市最新滑坡数据,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面等评价因子,结合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s,CF)模型和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方法对汨罗市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其次,考虑降雨工况对汨罗市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收集汨罗市建筑物、道路及滑坡威胁人口分布数据对汨罗市滑坡易损性进行评价;最后,采用矩阵等级划分法获取汨罗市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并进行了滑坡风险管控探讨。结果表明:川山坪镇西部及东部地区、弼时镇西部及东部地区,以及三江镇东部地区和长乐镇东部地区为滑坡高风险区,面积约为239。56 km2,覆盖103 个滑坡点,占滑坡总个数的 72。54%。滑坡风险管控需进行"点控"和"面控"的有效结合,开展"人防+技防"的有效措施。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展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和灾后救援工作,对于提高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滑坡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汨罗市

    中缅油气管道(国外段)G132滑坡成因机理及综合治理对策

    罗本全王珀李顺成徐江...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提高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结合中缅管道(国外段)G132 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近年来的滑坡持续变形特征,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详细分析研究沟道溯源引起的牵引式滑坡的成因机理,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理对策。通过滑坡演化模式分析,划分出沟道溯源牵引式滑坡演化的3 个变形阶段,即冲沟下切和斜坡变形阶段、牵引滑动变形阶段及整体滑动变形阶段。基于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理和演化模式,针对性提出"分区分级支挡、拦源固床及截排结合"的工程综合治理对策,并分步分级地逐一实施,已经过多个汛期的考验,取得了良好工程效果。研究对控制和减少油气管道地质灾害、保护中缅管道安全运营具有一定意义,也可为将来类似沟道溯源引起的牵引式滑坡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缅管道若开山山地沟道溯源成因机理治理对策树根桩排导槽

    基于InSAR监测数据的采煤沉陷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以江苏省沛县矿地融合示范区为例

    汤志刚钱静谢梦雨孙晓倩...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江苏省沛县采煤沉陷区时空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煤矿开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 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通过采煤沉陷区2018-2022 年InSAR监测数据进行地表变形分析得知:2018-2022 年,采煤沉陷区地表已沉降 0。139~0。558 m,2022 年 6-12 月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降速率为 0~2。159 mm/d;已稳沉沉陷区(老采空区)沉降量已接近最大值,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 0,未稳沉沉陷区(新采空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从0 开始并逐渐增大;2022 年底尚存在未稳沉沉陷区面积约 18。45 km2,主要分布在张双楼煤矿等煤矿近5a开采区域。采煤沉陷区InSAR监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变形特征,研究可为沛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其他类似区域采煤沉陷区特征分析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照。

    InSAR监测数据江苏省沛县采煤沉陷区时空发育特征稳定性

    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山西省清徐县为例

    孙莹洁潘建永吕永高朱继良...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而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如何支撑县域规划一直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围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资源环境要素的选取、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优化 4 个关键问题,以山西省清徐县为研究区,提出基于短板-长板理论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和基于地区特色+上下协同的国土空间优化模式,构建适应地区特点的县域双评价框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清徐县除西部山区、汾河两侧、潇河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农业生产适宜区和城镇建设适宜区;清徐县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规模主要受水资源约束,该地部分农业灌概区已超出水资源承载规模。研究合理划分清徐县生态、农业、城镇优先发展区,提出县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优化建议,为清徐县等县域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提供了基础支撑。

    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