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贺冰清

月刊

1672-6995

calrebjb@sina.com

010-61595960

101149

北京259信箱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Journal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20多年来,刊载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地勘单位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改革、发展、管理与决微提供了大量对策建议,为广大科研人员和基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发表学术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受到子广大作者、读者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好评。几任国土资源部领导先后多次在本刊发表重要文章,对本刊的工作给予具体关照。现刊名同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亲笔题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适应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修复体系

    余振国
    1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差别化路径选择——以乡村振兴为视角

    刘天科周静
    4-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整治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发展要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文章总结了土地整治的历史演进及概念内涵,阐述了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在联系与互馈关系.在此基础上,立足乡村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和功能定位的差异性,在"功能导向—确定目标—实施路径—提升功能"逻辑框架下,提出了面向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存续提升5种不同乡村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与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乡村类型差异化

    生态资产产权交易机制研究——以丽水市"河权到户"改革为例

    李璞王晓强欧阳志云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资产产权和生态产品产权紧密相连.生态资产产权交易实质上是有偿转让其产出的生态产品所有权的行为,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因此生态资产产权交易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河权到户"改革为例,梳理总结了生态资产产权交易过程中资产确权、资产定价、市场交易、生态经营、金融赋能、多维监管等"河权到户"改革运行逻辑的六个重要环节,并对生态资产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定价缺乏标准、交易缺少市场、经营欠缺路径、金融监管难以闭环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在理论层面提出完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资产产权交易制度、拓宽可持续经营路径、强化生态资产金融创新等完善生态资产产权交易机制的建议.

    生态资产"河权到户"生态资产确权产权交易丽水市

    环境行政处罚修复功能之补强——基于130起"长江采矿案"的样本分析

    杨秀芹陈幸欢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处罚之惩罚功能不足以应对环境问题,需对其修复功能进行系统性补强.对130份涉长江流域非法采矿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表明:体现生态修复功能的文书仅占全部案例的7.8%,远低于罚款97%、没收违法所得63%、没收非法财物30%的适用比率.行政处罚中存在修复措施适用率低、决定书中未载明修复方式和标准、处罚裁量之修复导向不足等问题,成因在于生态修复责任法律性质不清、生态修复具体规则缺失、生态修复行政责任设计欠佳.补强环境行政处罚修复功能的路径:①明确生态修复中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②在环境行政处罚种类中增设生态修复,制定《生态环境修复办法》,并明确处罚决定书中应载明修复效果验收标准;③建立基于生态修复效果的罚款裁量基准,并将修复作为罚款减免之依据,完善公众监督修复效果的参与机制.

    生态修复环境行政处罚长江保护法生态环境治理非法采矿

    中国森林碳汇生产总值核算及分析

    张颖张子璇
    28-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按照国家正式颁布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及联合国SEEA-EEA推荐的生态产值核算方法,对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汇生产总值进行了核算,并与第八、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碳汇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储量、碳汇量呈增长态势,碳储量年均增长3.58%,碳汇量年均增长14.95%.在价值核算上,2013年我国森林碳储量价值为8044.24亿元,2018年为8824.20亿元,年均增长1.87%.2013年、2018年森林碳汇价值量分别为142.23亿元和272.06亿元,2018年森林碳汇价值约占林业总产值的0.34%.按相关研究提供的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2018年森林碳汇生产总值为141.47亿元~152.35亿元,约占2018年我国GDP总量的0.015%~0.017%.研究表明,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汇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但森林碳储量、碳汇实物量呈增长态势.研究认为,建立统一的GEP核算标准体系、减小森林生态系统的中间消耗、提高森林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森林资源的生产力、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和基础研究等是未来GEP核算的努力方向.

    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GEP核算统计监测

    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与构建设想

    钟骁勇吕宾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区域间耕地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经济生态效益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我国实现耕地三位一体管护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耕地横向生态补偿领域存在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统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从补偿主客体、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核算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设想,指出进一步健全理论框架、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丰富补偿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将是未来耕地横向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构建设想耕地

    若尔盖湿地生态资产保护与利用

    傅斌王新宇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其生态价值具有全球意义.文章回顾了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遥感数据对湿地生态资产的构成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资产构成应包含水、土和生物三部分,而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面临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碳汇功能减弱、人为破坏未得到有效修复等问题.三生空间重叠和国家公园建设加剧了牧区与保护区的人地关系矛盾,若盖尔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面临挑战,建设从重塑牧区人地关系、构建高原新型城乡关系、建立新型社区关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发综合性修复技术等方面加强若尔盖湿地生态资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

    高寒湿地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若尔盖湿地

    实施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使用规划的思考

    霍子文周玉周岱霖胡嘉佩...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是打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全链条工作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委托代理机制运行逻辑、代理主体资产配置需求、规划实施技术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实施型资产规划应突出实施导向,从行权履职、时空、规划效用3个维度为自然资源综合配置提供参考方案,剖析编制实施型资产规划的必要性、定位与作用、规划编制关键技术内容,阐释实施型规划与既有的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发展规划、经营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统筹贯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工作链条角度出发,提出实施型资产规划的关键技术要点:①夯实资产清查统计等基础支撑;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时空维度的综合整备;③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综合配置方案与指引;④做好资产规划与金融政策工具接口.

    实施型资产规划规划体系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委托代理机制

    建立健全耕地生态管护制度的若干思考

    陈凯孙伟杰谭春婵陈哲华...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生态管护是维护耕地生态系统整体稳定、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文章阐述了耕地生态管护的内涵和发展阶段,总结了耕地生态管护的主要探索与实践,针对当前耕地生态管护存在的缺乏调查评价支撑、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存在矛盾、生态型土地整治制度缺失、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协调、土地使用者管护动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耕地生态管护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①完善耕地生态调查评价制度;②加强对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空间引导;③构建生态型土地整治政策机制和技术体系;④健全适应生态管护需求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⑤进一步畅通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耕地保护耕地生态土地整治生态产品

    新发展格局下地方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欧阳鑫赵祺彬邓玲于常亮...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北京市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为例,梳理了新发展格局下地方自然资源标准体系构建的战略需求、国家和北京市自然资源标准体系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北京市自然资源标准体系.该体系采用树状二维层次划分方法,横向上依据北京市自然资源领域业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进行子体系分类,纵向上按基础、通用和专业标准划分.基于北京市的相关经验,提出地方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对策建议:①落实国家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②加强组织协调,共同推进标准体系实施;③强化基础研究,提高标准技术水平;④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实施效益;⑤培养标准化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⑥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标准体系自然资源地方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