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咸恭

季刊

1003-8035

zgdh@mail.cigem.gov.cn

010-621710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协办,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专门登载有关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黄土湿陷、粘性土胀缩、冻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矿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规律、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本刊物是我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线状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应对问题

    刘传正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状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应对工作要考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安全问题,具体划分为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和工程运营三个阶段分别考量并制定针对性对策.规划选线阶段主要是规避地质灾害风险,设计施工阶段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预防可能遭遇或引发的地质灾害,工程运营阶段主要是监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

    线状工程地质灾害工程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黄土地震滑坡研究综述与展望

    钱法桥邓亚虹刘凡门欢...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地震频发,地震滑坡灾害严重.黄土地震滑坡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黄土边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动力响应,黄土强度和动力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目前,黄土地震滑坡研究主要采用室内试验、物理与数值模型试验、野外调研、遥感与监测等手段,研究内容包括黄土地震滑坡成因机理、发育特征与分布、滑坡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等方面.文章阐述了黄土地震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一种考虑地震波动特性的拟动力评价方法,并对基于拟动力法开展黄土地震滑坡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分析黄土地震滑坡力学成因机制、研究黄土滑坡地震液化现象、讨论黄土地震滑坡失稳特征,提出能够精确评价黄土地震滑坡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可以为黄土地区防震减灾提供理论依据,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拟动力法黄土地震滑坡边坡

    降雨作用下古滑坡复活机理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王立朝任三绍李金秋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是导致古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而经历长久固结的土石混杂滑坡体通常渗透性较低,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如何入渗并诱发古滑坡复活的机理尚未明晰.文章在古滑坡复活案例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滑坡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降雨与裂缝共同作用下古滑坡复活机理.结果表明:(1)裂缝影响降雨渗透速率和渗透深度,当坡体表面无裂缝时,滑体渗透系数较小,降雨只能引起浅表层滑动;当坡体表面发育裂缝时,雨水沿裂缝快速渗入至深部滑带位置,诱发古滑坡复活.(2)裂缝的位置影响古滑坡的复活模式,无裂缝时,古滑坡表现为渐进式的溯源侵蚀复活;有裂缝时,首先出现溯源侵蚀复活变形,并沿前缘预设裂缝处逐渐扩张滑动,然后沿后缘预设裂缝发生拉张变形并出现向前推挤现象,最终在前部牵引和后缘推挤作用下发生整体复活滑动.(3)滑坡在临滑前,深部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均急速上升,而在滑动后快速释放,故可将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值的骤变作为古滑坡复活失稳的临界判据.

    古滑坡复活物理模拟试验裂缝优势入渗复活机理

    西藏山南鲁麦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变形机制研究

    马海善吴瑞安赵文博王计博...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历史上形成了大量古滑坡,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古滑坡复活变形呈加剧趋势,潜在危害严重.文章以西藏山南鲁麦古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测绘、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在剖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复活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地表水入渗与堆载作用下古滑坡复活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鲁麦古滑坡体积为2.5×106~15.1×106m3,前缘剪出口与坡脚的当许雄曲最大高差超过200 m,最深层的滑带位于基岩与堆积体间的接触面;受地表水入渗与堆载作用影响,古滑坡复活变形目前集中分布在堆积区前部,地表发育大量地表裂缝和下错陡坎;在地表水集中人渗影响下,滑坡前缘表层岩土体多次发生局部滑动;前缘堆载增加后,滑坡前部的形变整体增加,并呈高位剪出的趋势.研究成果对深化西藏山南地区古滑坡复活机理和支撑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古滑坡发育特征复活机制稳定性分析青藏高原

    贵州都匀马达岭滑坡碎屑流动力演化过程分析

    马杰张耀明于文罡王春玲...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伏采空层及节理发育对滑坡崩塌致灾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节理对岩体的切割破碎作用与特征,基于无人机航摄及对马达岭滑坡碎屑流的野外调查,采用颗粒离散元方法模拟了下伏采空区含节理的滑坡碎屑流动力破碎过程,对产生破碎体的数量变化和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马达岭滑坡碎屑流发育过程可归纳为后缘拉裂-阶梯状蠕滑拉裂-剪切变形-滑面贯通-滑体整体破坏,节理与下伏采空区的冒落作用促进了滑体破坏破碎过程;(2)破碎在滑体破坏和运动堆积过程中均有发生,且运动堆积中的破碎占主导地位;(3)采用Weibull双参数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滑体内的细粒径破碎体持续增加,最终堆积体以中小粒径破碎体为主,论证了滑体运动堆积过程中的破碎解体现象.研究为此类下伏采空区含节理的滑坡碎屑流的破碎机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明了下伏采空区冒落作用及节理切割作用对岩体破碎的影响,对类似地质条件区域的滑坡碎屑流灾害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滑坡碎屑流节理下伏采空区动力破碎离散元

    秦巴山区典型碎石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在堆积层滑坡机理分析中的应用

    张昊天王新刚罗力王友林...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巴山区堆积层滑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和频次高的特点,常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文章以秦巴山区小岭镇岭丰村三组矿洞滑坡碎石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对研究区碎石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和不同法向应力下碎石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室内试验成果采用Midas GTS NT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该滑坡发生前的边坡进行计算分析,模拟分析了该边坡在开挖后及开挖与降雨耦合两种工况下应力、位移和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最后以此为依据总结了典型开挖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发生机理.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发现:人类工程活动即开挖坡脚和该地区出现的强降雨是导致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秦巴山区典型开挖诱发型滑坡的变形模式可被归纳为:牵引-蠕滑式.研究成果可为秦巴山区堆积层滑坡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秦巴山区碎石土抗剪强度滑坡发生机理

    数值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

    杜国梁刘俊江丛璐谷丽莹...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黄土边坡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文章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典型黄土边坡数值模型,对边坡变形以及不同轴载、不同速度车辆荷载作用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竖向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加交通荷载后,边坡剪应变增量带由坡脚向坡顶延伸发展,有发展为潜在滑移面的可能,且边坡失稳最先从坡脚处剪切破坏开始;随着与荷载源距离逐渐增加,边坡表面和内部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逐渐减小;在相同速度不同轴载情况下,随着轴载的不断增大,边坡表面和内部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速度、加速度和位移都呈增大趋势;在固定轴载不同速度情况下,坡体内部和表面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加速度和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基本上呈增大的趋势,位移则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对认识交通荷载对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以及黄土地区道路施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黄土边坡交通荷载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红层砂岩干湿循环下结构劣化及渗透性演化规律

    林诗哲胡新丽张海燕李宁杰...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库水位周期性波动及降雨的影响,库岸边坡岩石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导致其劣化损伤,对岸坡稳定性构成巨大威胁.文章以白鹤滩水电站的红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硫酸钠盐溶液干湿循环试验、CT扫描、数字岩心建模及Avizo渗流模拟,研究了红层砂岩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结构劣化及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层砂岩的质量损失率(α)和渗透率(k)随循环次数(N)的增加呈指数形式上升;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度占比随N的增加均先减小后增大;讨论认为红层砂岩在盐溶液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结构劣化,是溶蚀和盐结晶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主要由于方解石、斜长石等矿物在溶液中发生溶解而产生结构损伤;中期岩石受到盐结晶和溶蚀作用的共同损伤;后期盐结晶作用逐渐减弱,岩石损伤再次以溶蚀作用为主.研究结果为白鹤滩水电站库滑坡长期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红层砂岩干湿循环CT扫描孔隙结构渗透率

    四川凉山州地质灾害灾情特征与主要致灾类型

    徐伟郑玄欧文铁永波...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州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为系统查明凉山州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灾情特征及主要致灾类型,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现场调查等方法,统计分析地质灾害数据、灾情数据和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实例.结果表明:凉山州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滑坡主要为中小规模土质滑坡,泥石流主要为中小规模沟道型泥石流;有记录以来共计发生24起死亡1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2006-2020年,共发生46起地质灾害灾情,以泥石流为主.总结提炼了 7种地质灾害主要致灾类型,红层滑坡是凉山州滑坡主要类型之一,遇水易软化解体,自稳能力差;复活型古滑坡,在凉山州多有分布,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河流冲刷等因素,古滑坡易变形和复活;库岸型滑坡,主要发育在木里县、布拖县、宁南县的水电站库区内,受库水位消落带影响斜坡塌岸隐患较多,坡体稳定性降低形成滑坡;含煤层型滑坡,主要发育在凉山州南部的煤系地层区域,斜坡前缘不合理开挖易诱发前缘滑塌并造成整体滑动;矿渣型泥石流是凉山州泥石流主要类型之一,矿渣、废石、尾砂等不合理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物源;凉山州常发生森林火灾,火烧迹地遭遇暴雨后易诱发火后泥石流;在构造活动强烈、山势陡峭的沟谷上游发生崩滑灾害后,易沿沟运动冲出,堵塞河道形成链式灾害.研究成果可为凉山州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地质灾害灾情特征红层滑坡古滑坡库岸型矿渣型

    四川九绵高速平武段物源量对泥石流流体性质与致灾强度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李玲陈宁生杨溢钟政...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绵高速公路LJ9段沟谷型泥石流灾害频发,时常对附近村落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为了避免灾害对区域高速公路和G247国道的二次冲击,对九绵高速LJ9段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6条泥石流沟的物源特征与规模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泥石流属于低频沟谷暴雨型.泥石流容重值在1.647~1.843 g/cm3,流速为3.45~6.54 m/s,流量为29.47~253.45 m3/s,一次过流总量为0.99×104~8.28×104m3.文章通过对比九绵高速"8·16"泥石流规模特征差异,分析物源量与泥石流的容重、规模的关系,建立了相关性公式.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区泥石流属于低频沟谷暴雨型,流体性质与沟道物源量紧密相关,单位面积物源量与泥石流容重呈线性关系;单位面积物源量大于1.65×105m3/km2和小于1.13×105 m3/km2时,泥石流分别表现为黏性和稀性.(2)在相同地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量与规模之间呈线性相关,泥石流一次总量随流域单位面积物源量减小而减小.(3)泥石流致灾能力受物源量控制,物源总量超过80×104m3的沟道易形成黏性泥石流,沟口的堆积扇更大,对应破坏力更强;物源总量小于80×104 m3的沟道更易形成稀性泥石流,冲出沟口的破坏性明显小于黏性泥石流,对沟口的人员与工程建设的威胁更小.该研究结果可为九绵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也为山区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泥石流物源量容重一次过流总量规模物质致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