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咸恭

季刊

1003-8035

zgdh@mail.cigem.gov.cn

010-621710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协办,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专门登载有关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黄土湿陷、粘性土胀缩、冻土融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矿井突水、岩爆、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规律、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本刊物是我国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威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火后泥石流启动降雨阈值分析——以四川乡城县仁额拥沟泥石流为例

    王元欢沈昊文谢万银鲁科...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6月1日,中国西南中横断山区仁额拥沟遭受了一次森林大火,火后的短时低雨强降雨在3#支沟内激发了3次泥石流;2015年8月的一次强降雨在仁额拥沟的1#、2#和3#支沟及其他附近的多个更小的流域内均激发了泥石流.为了解火后泥石流的降雨响应特征,文章采用距离修正的方式处理降雨数据,对4次泥石流进行降雨过程分析,查明了流域特征对泥石流启动的作用及其对各支沟泥石流不同降雨阈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泥石流降雨阈值在火后非常低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2)仁额拥沟火后泥石流具有高频率特征,其原因除了在火后天然植被的破坏后降雨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效应的放大,流域本身的性质也有极大的贡献;(3)各支沟内泥石流降雨阈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面积的差异,泥石流侵蚀受制于径流量大小.

    火后泥石流降雨阈值距离修正仁额拥沟降雨响应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耦合分析

    李志国徐涛刘永杰赵立春...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天煤矿台阶所构成的边坡对矿山资源生产及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承载着煤炭外运的任务,其稳定性对矿山连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边坡地质调查和监测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边坡几何形态、地质信息、气象水文信息、现场监测信息等指标,以层次分析法确定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指标权重,基于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边坡稳定性状态,建立了多源信息融合的边坡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后基于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北帮边坡基本稳定,基于数值模拟得出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北帮边坡滑移面安全系数为1.121,模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所得到的边坡稳定性状态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充分考虑多重信息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贡献,从而更全面准确分析边坡稳定性.

    露天矿边坡监测信息模糊综合评价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基于LBM-DEM细观数值模拟的水力诱导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过程分析

    陶小虎叶明龚建师王赫生...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为背景,基于离散元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采用Bouzidi插值反弹边界格式和动量交换法,建立一种可以从细观角度模拟覆盖型岩溶塌陷的二维格子Boltzmann方法-离散元方法流固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承压水下降引起的覆盖型岩溶塌陷数值模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承压水位下降工况中地下水主要对隔水层岩溶开口处的颗粒产生影响,对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作用力;土体颗粒的剥落容易造成土颗粒原位置和上方位置处水压的陡降,从而造成较强的水力坡降,使得地下水对内部颗粒作用力陡增,容易引起上方颗粒在地下水作用力和重力作用下失稳,导致从土体颗粒失稳至土层塌陷逐渐加速.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从细观尺度进行水力驱动的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数值模拟LBM-DEM方法细观尺度

    冻融环境下基于声发射的砂岩各向异性劣化机理分析

    刘兵郑坤王超林毕靖...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冻融环境下,层理岩石的破裂对寒区工程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威胁,容易发生工程事故.将平行、垂直层理砂岩在0,20,40,60次冻融循环处理后,进行了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研究了不同层理砂岩的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冻融作用的加强,两组试样的纵波速度都逐渐变小,孔隙率逐渐变大;平行组试样的抗压强度下降比例和应变增大比例都大于垂直组试样,说明平行组试样的劣化程度高于垂直组试样;两组不同层理砂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声发射振铃计数演化曲线趋势变化一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平静阶段、阶梯式增长阶段、骤增阶段.不同层理方向的砂岩单轴破坏模式不同.平行组试样声发射b值变化呈倒"Ⅴ"型,而垂直组试样声发射b值变化呈正"Ⅴ"型,基于RA-AF值变化特征表明平行层理黄砂岩基本以拉伸破坏为主,而垂直层理砂岩在未处理时以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为主,在60次冻融循环处理后,也以拉伸破坏为主.研究成果为寒区岩土工程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层理砂岩冻融循环声发射破坏机理

    无人机技术在超高陡边坡危岩体半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程雨柯李亚虎夏金梧侯赠...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疆山区开展危岩体勘察时,由于工程区存在复杂且陡峭的山体,传统人工勘察危岩体的方案往往受限.为了有效地提高危岩体调查的效率与自动化程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高陡边坡危岩体半自动勘察技术.将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与精确的仿地飞行路线规划相结合,获取超高边坡精确三维点云模型;应用CloudCompare软件点云剖分工具结合危岩体突出于边坡表面的形态特征对异型滑移式块体进行语义分割;并通过分析异型滑移式块体的三维特征,实现对危岩体的定性分析.将上述理论方法应用于玉龙喀什水利工程左岸超高边坡坝址,在试验区提取出了4块危岩体.所有危岩体稳定性系数(K)均低于0.9,平均体积均在2000m3左右,最大高差在7~11m.危岩体的空间位置分布和三维特征与现场人工勘测的基本一致.试验表明,结合危岩体特征的高精度边坡点云模型能有效识别危岩体,提高调查效率并解决人工数据模糊的问题,对高陡边坡的危岩体评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无人机高精度点云异型滑移式块体危岩体

    综合InSAR技术和多源SAR数据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以吉林治新村滑坡为例

    于海明张熠斌方向辉徐思瑜...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吉林省治新村滑坡的有效监测,文章选取2017年27景Sentinel-1A数据,基于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治新村滑坡进行形变监测,分析了其时序演化态势.选用2016、2017年2景ALOS-2数据,采用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监测了该滑坡形变体的特征.SBAS-InSAR对滑坡形变时序演化态势进行监测,而D-InSAR则主要对滑坡具体的形变体进行形变监测,且L波段的ALOS-2数据穿透性强于C波段的Sentinel-1A数据,可以获得更完整的干涉信息,两者监测结果可交叉验证,提高结果的可靠性.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滑坡后缘在监测期间发生了沉降,并且在2017年7月5-29日期间滑坡后缘地表沉降达12.47 mm,监测期间平均沉降速率为2.88 mm/a;位于山谷的受威胁居民区发生了抬升,至2017年12月8日平均累计抬升达19.59 mm,监测期间平均抬升速率19.99 mm/ao D-InSAR结果显示:治新村滑坡汇水区斜坡存在5处主要变形体,面积最大变形体17 973 m2,位于西侧斜坡,最不稳定变形体位于斜坡东侧,监测期间平均累计形变量最大达49.9 mm.两种监测方法都表明,滑坡灾害威胁主要来自植被覆盖较差的西侧斜坡,雨季是治新村滑坡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

    滑坡治新村SBAS-InSARD-InSARALOS-2Sentinel-1A